标签:
教研组经验交流材料 |
分类: 科研论文 |
建设一支具有良好政治和业务素质、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是深化教育改革,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教研组作为学校教学工作的基层组织,其根本任务无疑是提高教学质量。然而教学质量的提高又与教研组自身的建设密切相关。唯有一批业务水平高、师德修养好的教师在教研组内发挥作用,这个教研组的教学质量才能得以提高。因此抓好教研组的自身建设又是教研组工作的重点。
一、抓好教研组的建设。
1.教研组的建立。 (1)按照不同学科建立和健全教研组。根据我校实际情况凡同一学科教师在三人以上,成立教研组。不足三人者,可将性质相近学科的教师组织起来,成立多科性的教研组。语文、数学、外语、政治、物理、政治等学科,教师都在三人以上,单独设立教研组;历史、地理、体育、音乐和美术等学科,教师较少,联合成立教研组。生物教师不足三人,与化学教师合并称生化组。语文、数学、外语教师较多,在教研组下面按年级设立备课组。其中语、数、外每个年级设一个备课组,初中三个年级各有一个班,合起来设立一个备课组。教研组成立后,制定了相应的规章制度,如备课制度、相互听课制度、考勤制度等。(2)认真选拔教研组长。教研组长应该具备的基本条件是:在教学业务上有较高的威信;有一定的组织能力;能团结群众。(3)检查和指导教研组的工作。做到领导分工具体化,根据校领导的专长,分工深入教研组,对教研组的工作进行具体指导和帮助。卞校长具体深入数学教研组,张校长、教导处李主任深入政治组,易校长深入生化组,杨校长深入到音体美劳组,办公室刘主任深入到史地组,教导处杨主任安排到到化学组,教科室柳主任到语文组,团支部书记到外语组。帮助教研组长制定教研工作计划,检查教研组执行计划的情况,定期参加各种教研活动,对教研组工作提出意见和要求,帮助教研组长解决工作中的困难等。尤其要指导教研组开展教学研究,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怎样开展教学研究?主要是研究教材教法,能使每个教师逐步做到熟练掌握本学科的教材,掌握教学理论,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2.组织专题讨论会。教材中哪些是重点难点?重点如何突出?难点如何突破?往往是教师最感困惑和需要解决的问题,也是教师最感兴趣的问题。针对这样的问题,组织专题讨论会,有意识地让教学经验比较丰富、业务水平比较高的教师事先作好准备,开展讨论,能使大家受益。这不仅对较差的教师有很大的帮助,还能促进有经验的教师总结提高。
3.组织教学观摩。专题讨论的结果是否正确,要用实践来检验;专题讨论中争论也要通过实践来解决。有目的地组织观摩课,发动全组教师共同研究观摩课的教材和教法,是提高教师水平的一个重要方式。上学期我校组织了36节校内公开课,8节区内公开课,取得比较好的效果。
4.组织教师相互听课。教师讲课,各有各的长处,各有各的风格。组织教师相互听课,目的在于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同时也有互相了解、互相促进之意。要在教研组内培养这样的风气:欢迎别人听课,不怕别人听课,敢于公开教学态度、教学水平。相互听课是提高教师教学水平的有效途径,应有具体要求,并使它形成制度。具体来说我校规定教师每周至少听课一节,并要做听课笔记,听课后要同讲课人谈听课体会和意见,讲课人要热情欢迎听课人提意见。
5.定期座谈教学经验。要使教师养成总结教学经验的习惯,重视平时积累资料,有经验的教师每讲完一课或一章、一节之后,在教案上写“教后感”,根据教学目的的要求和教学原则,自我分析教学中的优缺点。教研组在此基础上举行经验交流会,内容具体、丰富,能收到互相启迪之效。
二、提高教研组活动的实效性。
1、教学研究,强调一个“实”字。教学研究,要研究新课标和教材,研究教法和学法,学习有关专业知识和教学理论,进行教学经验交流。为减少和避免教研组活动的随意性,不使教研组活动流于形式、走过场,我们抓住两个环节。
(2)教研内容要落实。教学研究,务必求实,来不得半点虚假。“实”,即务实、求实、扎实、有实效,不摆花架子。近两年,我校青年教师不断增加,为帮助他们过好教材关,我们指定各教研组的骨干教师系统地介绍教材和新课标,从教学重点、难点,新旧知识连接点,都讲得非常详细,使教师对新教材的理解更加深人。老师们反映,这样的教研活动实实在在,确有收益。教研组活动要坚持备课、听课制度。备好课是教学工作六环节的基础环节,我们要求:每单元的重点课必须集体备课,要研究重点课的教学目的、教学方法等,还要研究重点课与教材前后内容在知识点上的联系及板书设计。每学期还要上2至3节组内研究课,交流教学经验,促进课堂教学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如,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立足于培养学生的语文素质,以不断提高学生能力为着眼点,切实有效地进行听说读写训练。以培养学生对阅读、写作方面的兴趣为突破口,对作文教学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实践,并初步形成有自己特点的作文教学模式:诱导、较量、模仿、创新。指导学生先后指导学生在《学语文报》、《楚天都市报》上发表了数十篇。
3.互帮互学,强调一个“帮”字。团结、和谐的人际关系,是搞好教研工作的保证。我校教研组成立后,由教研组长帮助新教师选定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做师傅,举办拜师会,提倡师徒互帮互学,相互促进,使青年教师、中老年教师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我们在教师中提倡“有好的教学经验互相交流,不隐瞒;谁有成绩衷心祝贺,不嫉妒;谁有困难热情帮助,不袖手旁观”,使教师生活在一种团结向上的氛围中,增强了广大教师的合作意识.不断提高学校整体效益。
三、发挥教研组指导、监督、管理、激励的功能。
根据学校实际,指导教研组制定校本教研、科研计划,做到活动时间、内容、地点、主持人四落实,如每周二下午为教研组活动时间,周四下午为教师业务学习时间;建立了各种例会制度,如教研组长、班主任和课题组成员的月例会制度,小结和交流每月的工作情况,探讨和部署下阶段工作。进一步加强集体备课,发挥群体效应,重视研究教法学法,全面挖掘教材的教育功能,尤其是新教材,鼓励创新,加强不同学科间的交流与沟通。
1、加强集体备课。①
2、拓展校本教研途经。建设以现代教育技术为支撑的研究环境和学术氛围,丰富与拓展学校教研活动的内涵、空间与时间。充分调动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积极性,利用现代教学设备进行辅助教学,更新教育观念,转变教学方式,创新教学方法,提高课堂45分钟教学效率。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纵向引领作用,注重挖掘优秀教师的潜力,鼓励冒尖,尝试教研组活动课题化的研究。开展以校为本、校际合作的跨校教研活动。拓展教研空间,开阔教师研究视野。在学校,从事教学活动的主体是教师,从事教研活动的主体还是教师,教师的观念、教师的行为,将直接影响到学校的教育教学效果。为了提高研究的效力和进度,在教育实践中,建立教学研究性刊物的征订和购买的制度,各组长务必在广泛征求教师意见之后确定所订刊物,同时,每位教师至少要订一份与专业相关的刊物。
总之,加强教研组建设,是我校教师队伍建设的一个重要抓手,也是增强学校校本研究实施的最基础性工作,只有学校的每一个教研组都充满了改革的活力,全校的教学管理措施才能得到真正落实,全校总体的教学质量才能得到有力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