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传承的路上次第绽放
写在“大美柒零后——当代中国画承脉展”前
严纪照
“70后”一词,初始于上世纪末的中国诗歌界,为了区别于“第三代”诗人,有诗评家人为的将1970年以后出生的诗人,简称为“70后”诗人,泛指70年以后出生的诗人,小指1970年至1979年这个时间段出生的诗人。以出生年代来划分诗人,自身的科学性,有待商榷,这也可看作是理论家的一次懒惰性的阴谋。不管如何,“70后”正式推行开来,甚至80后、90后等词也开始出现并流行,自诗歌界延至其它艺术门类甚至社会的大众层面。
大美柒零后——当代中国画承脉展,精选了六位年龄在70岁以上的著名画家和六位出生于上世纪70年代的青年画家,组成一个有意思的组合,向上和向下都是“70后”,这可以看作是一次对“70后”本身的消解后的重新建构,这是一场特殊、好玩而又有着严肃意味的艺术盛会。
德高望重的单应桂先生,年界80岁高龄,是山东画坛最具影响力画家之一,一生勤于中国画的教学和创作,可谓桃李满天下,目前很多活跃在山东画坛的重要画家,都是她的学生。而她本人更是得到了蒋兆和、叶浅予、李苦禅等大师的亲授和真传,这是一种幸运,更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单应桂先生在传统中国画的继承上葆有了强劲的生命力,画面的构图和笔墨线条等都显示出强大的张力和高度,她保持着旺盛的创作激情,并坚持不懈地热心致力于推动国画艺术的繁荣和发展,实在令人感佩不已。其他几位老画家,大多也曾经得到过单老先生的指点,他们的绘画同样呈现出传统功底带来的强度和高度,都呈现出成熟后的老辣和苍劲。就连善画以构成为主,用大块彩墨表述世界的郑向农,也能从画面中看到传统的影子和功力。他们共同的特点是数十年如一日,孜孜不倦地秉承传统,积极探索,锤炼笔墨,在精心创作的同时,又热心积极地培养和扶持了一代又一代绘画新人。比如,这次参展的六位出生于70年代的青年画家,其中的张明弘就曾受教于孙文松先生,而孙文松先生又曾受教于单应桂先生,如此以来,传承脉络就非常的清晰。
六位青年画家,全部出生于上世纪70年代,自71年到79年的,贯穿整个七十年代,恰巧的是,单应桂先生展出的作品中有一幅人物写生,是画于1976年,这是巧合更是意味深长的缘分或者叫做艺术暗示。六位青年画家,他们全部是美术专业院校科班出身,大部分都具有硕士研究生学历,甚至博士生。他们大多在毕业后进入了艺术院校、画院、艺术馆等专业的美术机构,进行教学和创作。长期的院校学习和创作,让他们能够系统的,对中国传统的经典绘画进行有效的临摹和感悟,对中国绘画史有了一次精神漫游后的重新审视,这包括自身的未来方向。同时,他们也更多的接受到了西画素描、色彩、构成等方面的技巧与技法的学习和碰撞。在传承的路上不断创新和完善,不断调整自己的绘画方向,让画面朝向更广阔的自由发展,具有了学术上的严谨与开放的双重向度。透过他们异彩纷呈的画面,我们能清晰的看到理想主义和浪漫主义最后的灿烂光华。
承脉,就是传承文脉的意思。作为后起之秀,年轻画家的作品能够得以与功成名就的老前辈同场展示,既是向我们显示了老一辈“传帮带”的高尚品格,也让我们欣喜地看到了中国画后继有人的希望之所在。既让我们看到了传统题材和技法长盛不衰的艺术魅力,又让我们见证了新概念所蕴涵的无法抵御的审美情趣。这是艺术发展无法绕开的一个普遍规律,也正是我们这次展览所要呈现和表述的核心所在。
不论年龄差距有多大,这些画家们还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对绘画天生的热爱。热爱是一切事物前进的动力。出于对生命和生活的热爱,出于对艺术的真诚和尊重,他们拒绝随波逐流,不停地在纸上画自己想画的画,这样的作品是从内心流出来的,是精神与艺术一次美丽的邂逅,具有了黄金的光泽,从而,让这些作品具有了无限的空间和存在的理由。
面对这样一个展览,我们有理由和信心说:大哉!美哉!
让我们以艺术的名义致敬!!
(严纪照,美术评论家、艺术策展人、现在美术馆馆长,《极光美术》总策划)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