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女孩出嫁后携夫回娘家习俗及今人看法(整理修改)

(2016-06-08 09:47:57)
标签:

365

 

                                     回娘家——民俗 

    甲:在北方很多地方,大年初二回娘家是许多人都知道的一个老传统,每年正月初一一过,大年初二,嫁出门的女儿们就会纷纷带着丈夫和孩子回娘家过年,看望家中的老爹老娘,古称回门”“归宁等,俗称迎婿日。女儿回娘家,早期还必须由娘家兄弟前来迎接,以示隆重,姑娘回去千万不能空手,必须要备办好一大袋的饼干、糖果,然后由母亲分送给邻里乡亲。回家时携带礼品,名为带手或伴手。但是姑娘回娘家还有一个讲究,就是只能吃中午饭,晚饭前需要再赶回婆家。不但如此,在过去,一家人也会选择这一天拍张全家福。但是也有一些地方的风俗规定初二出嫁的女儿不准回娘家,比如河南、陕北、浙江等地的传统风俗。但是这一天夫婿是必须要去老丈人家的。
  大年初二,孩子们都会提着鲤鱼灯去讨个好意头。大年初一为四时之始,人们以早为贵,早有所成,一切占先。人们早起后,早鸣鞭炮,早开福门,早迎财喜神,早出门叩节拜年。过了四始日,人们就不再讲究字了,故有大年初一起五更,大年初二日头红的说法。
  大年初二回娘家的习俗,提供了一个聚会的机会,让许久未见的姊妹们,得以叙叙旧、话话家常。

    为什么必须在正月初二而不能正月初一呢?
   
1)迷信观念认定,已逝的老祖宗,年底(有说腊月28,有说2930)从天上回家享受供奉;(2)老祖宗如果看到家里有外人,就不愿进家了;(3)已婚女人被认为是外人,所以已婚女人不能在家里过除夕、初一;(4)老祖宗享用供奉后,在初一晚上就回到天上了,初二女儿就可以回家了。这个规矩在旧社会特别是农村是很严格的,违反了就是大不敬。新社会人们虽然不相信鬼神,但仍是比较严格地遵守着。如果由于某种特别的原因,已婚女儿在家里过年,那可能父母、家人都会十分的不高兴。这也是一种沿袭已久,而且可能还要沿袭很长时间的文化现象。
   
过去新妇的回门有许多禁忌,不过是指新妇在回娘家方面的禁忌事项。新妇回门后,身份已经变了,是人家的人了,因而娘家也时常防着她
   
大年初二风俗禁忌:
   
女儿回娘家礼物忌讳是单数,要好事成双。有送财神者不可说不要,要说已有
河南一带,除了上文提到的正月十五禁忌回娘家看灯以外,还忌祭灶,正月初一回娘家。因为女不祭灶,所以祭灶日亦不叫闺女回娘家。正月初一是一年之始,嫁出去的闺女泼出去的水,嫁到夫家便是夫家的人了。大年伊始,阖家团圆,自然不便回娘家去。正月十五也是一年之中第一个月圆日,恐媳妇回娘家举家不团圆。所以一般都是正月初二回娘家,正月十六回娘家。以便照顾到婚姻双方的团圆喜庆。鹿邑县有正月十六请(闺女),二月二送,一辈子不生病的俗语。
  浙江等地,旧时忌新妇在冬至节回门。否则以为将克死其夫家家长。俗谚云:娘屋住个冬,夫家去个公。江苏也有此俗。不过,理由不同,谓如冬至在娘家过,则娘家家道将因之而衰落。
  陕北一带有六月六回娘家的习俗,传说是为了联络姻亲间的感情,届时娘家要请闺女、女婿回门团聚。河南也有此俗,不过,是与收麦打场的季节相联系的。俗谣云:收了麦,打罢场,谁家的闺女不看娘。要是闺女不把娘来看,不死公公就死婆母娘。
  回门时日的禁忌,是要让新妇遵守往来之序,不该回门时一定不能回门,否则会有凶事发生;该回门时,一定要回门,否则,也会有凶事发生。一般结婚三日时,新郎新娘要回门看望二老,但是当晚必须在日落前返回夫家,因为新婚不能空新房。河南林县一带,新妇三天回门时要顺着迎亲的那条道走,所谓三天不走两条路。彝族新妇回门时忌在路上与新郎交谈,两人像陌生的路人一样。这与其不落夫家习俗有关。汉族回门时小两口总是亲亲热热,有说有笑的。民间有回娘家的小调流行。新婚夫妇回门带的礼物,都是成双成对的,忌单数。娘家不能全收下,待回夫家时,还要再捎回去一部分。有些新妇,受迷信思想影响,直到一百二十天(四个月)后才能归宁,还有的要三年以后才能回家。浙江一些地方有女子命犯所谓破娘家的,这样的女子,不可在家中上轿,出嫁时由男家接女出门,女穿破衣,扮作讨饭模样,在庙宇中换装上轿,谓之借嫁,女家父母亲属必须避匿,一切由夫家照应。婚后一百二十天,才可归宁。否则,娘家定会破败或遭受不幸。还有所谓命犯离窠(夫妻离散)及回头禄(遭天火)的,都要在四个月后,甚至三年后才能回家。

  一般新婚满一个月之后,姻亲间便可自由往来。回门时,新娘可住在娘家。住的天数颇有讲究。河南一些地区有几日去的住几天的习俗。俗语云:八对八,两头发九对九,两头有。就是说初八日归宁的就可在娘家住八天,初九日归宁的就可在娘家住九天。这样,最多的时日是住个对月。如果是按这样住的,对男、女两家都是吉利的,否则便不好。不过,也有忌住八天之说,所谓:住七不住八,住八穷娘家。这一禁忌的形成一般是出于嫁出去的闺女不易在娘家多住的思想考虑。其中有感情的限制、道义的制约,也有经济的压力和生产的需求,是多种因素促成了这一习俗的约定。
  如果新郎和新娘一起回娘家,那么,他们在娘家的住宿也有不同的禁忌。在汉族和满族中都有新婚夫妇回娘家忌同房的习俗。满族准许姑爷住在西炕,别的客人一律不许住在西炕。但姑娘和姑爷是不能住在一起的,据说新婚夫妇在娘家同房会使娘家家道衰落。这也是性行为不洁、会亵渎神明的观念导致的。民间常以为,男女间的事,女方总是吃亏的。出于这种考虑,女家心理方面总有一点受压抑的感觉。再说,娘家、婆家不归一个血统,怎么能在娘家室内为婆家提供传宗接代的场所呢?假如真的是在娘家怀了孕的,岂不将娘家的人势财势带到婆家去了吗?娘家一定会因此而衰落的。所以是绝对禁忌小两口儿在娘家同房的,这是这一风俗下的思想观念。但是,同是在汉族,也有许多地方是不忌讳新婚夫妇在娘家同床共枕的。有时,这两种截然不同的风俗还会并存于同一县境之内,例如在河南林县这两种风俗就同时存在。
  新妇回门后,身份已经变了,是人家的人了,因而娘家也时常防着她。鄂伦春族出嫁的女儿回到娘家,禁忌刷锅。否则,娘家的财运会被她刷跑的。河南修武县也有类似的禁忌。当地民间忌讳出门的姑娘摸、拿娘家的勺和火柱。说是摸勺不死公公,死婆婆拿火柱不死公公,死女婿。还忌讳拿娘家的刀、剪,禁忌逮娘家的狗等等。说是:恐怕日后割断娘家的关系,咬断路。总之是生尽百法,防止出嫁的姑娘再动用或者拿走娘家的东西,如果出嫁后再拿娘家的东西,并且因此而发生了口角、争执,那势必会影响男女两家的关系的,但是,严加防范毕竟不是好办法,怎么才能让她自觉地不拿呢?于是就用死公公死女婿的咒语来吓唬她,以警戒之。
  新妇归宁,忌把在婆家遇到的不顺心事一一说给娘家人听,又忌回到婆家,再把娘家的事不分轻重地都倒给婆家人听。这样学舌的结果常常会引起事端,影响男女两家的关系,新妇也会落一个饶舌婆的名声。因而俗间有会当媳妇两头瞒,不会当媳妇两头传的谚语。
  正月初二一大早,小两口便开始为走娘家的事儿精心准备着。女的拾掇得漂漂亮亮,男的穿得整整齐齐,孩子也打扮得花枝招展,然后媳妇往往再三嘱咐丈夫和孩子在说话、行为等方面一些应该注意的礼节,一切完毕才带着礼物高高兴兴直奔目的地。娘家人往往会站在门口笑眯眯地迎接闺女女婿一家人,笑纳礼物的同时有孩子的还要给一些压岁钱。
  从婆家临走前,尤其是新媳妇,婆婆要包上一个红包袱,这包袱媳妇是不得打开看的。如果包袱里放上甜的东西,譬如甜点心,就说明婆婆对媳妇满意。
  回娘家的闺女还要带上糖果和面条,糖果表示祝愿生活甜甜美美,面条是表示健康长寿的意思。
  到了娘家见了爹娘之后,先给岳父岳母等老人们磕头拜年;虽然这时候老人们也谦让着说算了吧,算了吧,但还是挺高兴地接受这个磕头大礼。然后,女婿由岳父或者舅哥领着,到附近的本家或比较亲近的人家去给长辈拜年。闺女则自己到街坊邻居平常关系不错的人家拜年。
  新人结婚后的第一个春节过后,是一定要专程拜年的。春节当然是要在婆家过的,但正月初二就可以去娘家了。新媳妇回娘家,按照早先的规矩新女婿要给岳父母磕头,由岳父母给磕头钱。还要陪着丈夫去本家拜年的,所有的本家长辈、亲戚都要拜,俗称磕头,至于是否真正磕头那就是另一回事了。从初二丈母娘家的第一顿开始,老丈人家族的亲戚会排着队的请吃,上席,喝酒,还要给压岁钱。拜一家,送一次礼,收一次小钱。长辈、亲戚都要给新郎一些小钱。回来接着去拜新郎的本家、亲戚,也是吃饭,送礼,收的小钱却是给新娘的。小两口新年往往收入颇丰。
  最隆重的回娘家正是婚后第一次回娘家,这一次新姑爷登门,不亚于新媳妇出嫁。
  结婚第一年,小两口一定要在初二回娘家。娘家那头隆重地称其为:待女婿(或叫待新亲)。这次回娘家,女婿比闺女位置要高得多,他是娘家的主宾。招待新女婿的酒席很有讲究,既然是请的新女婿,新女婿当然就得坐上席,陪同的必须是同辈或者是小辈,长辈一般不能在场。席间上菜也有一定的程序,一般是先上些点心、糖果之类的六种小吃(也有上八种的,分为四干四鲜),简单吃点就正式上菜开席。每上一道菜,都要新女婿先拿筷子吃第一口,他不动筷子,任何人都不能动这道菜。
  初二这天中午,光吃菜可不行,还要喝酒,既然女婿是主角,喝酒自然是少不了的。为了不至于喝醉丢人现眼,女婿会带个代他喝酒的,此人能说会道,而且酒量极好。在酒场上,敬新女婿的酒多数由他们代喝了。
  当酒席进行到一半时才能端上整鱼这道菜,可只要鱼上了桌,就会有一个端着空盘子的人来到新姑爷面前为厨子讨红包。送了红包后就轮到小舅子或是侄子辈的年轻人酒了,这时新姑爷就可以根据献酒的人随时决定是否需要掏红包,一般是只给与妻子血缘关系比较近的小孩就行了。  
  所有的菜上完以后,最后还要上糕点,这些糕点全是陪客带来的,是专门做的花样糕点。上的糕点也同样需要新女婿先吃,每个陪客带来的点心都要上一遍,来多少陪客,这糕点就要上多少道。每上一道糕点,就会有专人介绍这是哪家亲戚带来的,和女婿是什么关系。新女婿如果各种糕点都尝一个的话,估计肚子会撑圆了,所以他只是动一下筷子,夹一个放在自己的盘子里,就算尝过了。
  这一次回娘家,不能回去太早。吃过饭要陪老人聊聊天,听听岳父母的教诲,并且主动邀请二位老人和兄弟姐妹到自己家里做客,然后再告辞回家。
  是谁套住了新女婿的车子,满院子人哈哈大笑,这时新女婿才回过神来,原来耍女婿开始了。新女婿要发喜糖和香烟,请求人们解套。这要很费些口舌来讨价还价呢!客人、主人被逗得捧腹大笑,穿西装打领带的新女婿不敢怒也不敢言,还得赔着笑脸。如若不然,别人就会说这新女婿娃不吃耍(玩不起),让人瞧不起,以后就是来丈人家,村里人都懒得理。所以,新女婿无论如何也不能落下这不吃耍的名声。虽然现在耍女婿更多的是图热闹,但在我们农村,如果新女婿没人来耍,对主人家来说是很没面子的事。耍的人越多,则说明主人家为人不错,人品也好,主人家自然高兴。
 
 新人结婚后的第一个春节过后,以后过春节再回娘家,就没有这么多规矩和讲究了。

    初二的面讲究也不少。据说,初二的面要用初一的饺子面来做。而且这面须为冷汤。也就是,把面煮熟之后用冷水浸过,称为冷汤。现在的人们一般都打个卤儿或者炸点酱做成打卤面或者炸酱面。但是一定要用冷水浸过,以保留初二的面的风俗。

  在福安的民俗惯例,基本上不去亲朋好友家逛门,如果一定要去,初一那天就要先去报到一下,第二天才能再去。许多外地的朋友不知道这个民俗,如果冒昧在初二这一天前往福安朋友的家里,虽不至于吃闭门羹,但是主人脸上却少了过年应有的热情和福安人好客的本性,这总会让外地朋友感觉怪怪的(闽东六县二市二区中仅有福安如此,全国其他地方更未听说)。但,这民俗却已存在四五百年了!初二不逛门的民俗据说是从明朝末年传下来的,还居然是和日寇有关的!
   
记忆中完整的传说是:明朝年间,倭寇作乱,屡犯闽浙海疆,故有戚继光抗倭等典故。有一年除夕夜,倭寇乘福安城关人民过年,疏于防范之际,里应外合,攻入城中,大肆杀戮,死伤惨重,城中大多家中均有亡故。因为第二天是大年初一,按习俗本应该热热闹闹的过年,可家里死了人要办丧事,怎么办呢?大家相约,第二天(初一)先把丧事搁在一边,等过了年第二日(也就是初二)再办丧事。于是大年初一那天,大家仍旧按往常一样,到亲朋家逛门拜年,第二天(大年初二)就闭门办丧事,家中没有丧事的也不出门,以免冲撞。三天后,也就是大年初五,尸体收敛,法事作毕,就上山埋葬。因此大年初二、初五福安人不互相逛门拜年的习俗就这样形成并严格遵守下来了。部分文史资料中,只是简单提出福安的初二是全国迄今为止唯一的日寇侵华民俗纪念日,对其表象只是限制互不逛门的描述,太过简单,外地人仍是知之甚少。

    在台湾有这样一首民谣:初一早、初二巧、初三困到饱、初四顿顿饱、初五隔开、初六挹肥、初七七元、初八完全、初九天公生、初十有食食这是新年歌谣的歌词,句句唱出新春意涵,表达天天有节目的热闹气息。其中,初二这天,是女儿偕同女婿回娘家的日子,因为女婿难得回到娘家,台语又称为稀巧之客,为初二歌词由来。
   
初二回娘家,是古代对女权的保障,让嫁出去的女儿回家与亲人团聚,又俗称做客初二女儿回娘家。而为什么是初二不是初一呢?根据老一辈的说法,初一开春女儿回娘家,会把娘家吃垮,所以早期也常见外地的女儿已返乡,却先寄宿友人家,待初二到才返家。时至今日,因年假长度及工作时间因素,现代人已较少配合习俗;不过,回娘家仍是台湾春节的重要传统,也是联系夫妻双方家庭的甜蜜方式。

 

    乙:嫁出去的女儿,过大年是不允许回娘家,如果新年在娘家过,则会吃穷娘家,等于表示她希望娘家贫穷。也有的说,嫁出去的女儿就是别人家的人了,既然已经出嫁就不能再吃回头饭,尤其是大年初一不得在娘家吃。既然初一不能回娘家过年,总该有个制度化、形式化的安排,在春节期间给看望娘家人留个日子吧?有的地方是初二、初三以后,出嫁女儿就可以无拘无束地回娘家了。

  根据流传久远的年节习俗,大年初二是迎婿日,也有人说这天是女孩儿日。也就是说,嫁出去的女儿,全都在这一天回娘家。如果是新嫁的娘子,一定要带着新郎官一起回去。人们把大年初二年轻的媳妇们带着丈夫回娘家探望父母家人叫做回门归宁。由于这一习俗对娘家非常重要,如果有哪家的女儿女婿没有如期赶到,或没有准备好礼品来回门,这家人会过得很不愉快,甚至有倒霉或不吉利的感觉,也影响着未来一年的生活。

  嫁出去的女,泼出去的水,传统社会中把出嫁的女子,比喻成泼出门的水。从子嗣承继的关系来说,女孩子虽然父母的亲生骨肉,但终究在长大成人之后,要出嫁而成为外姓人家的人。女大当嫁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也是女子一生的归宿,尽管表面上还保留着固有的血缘关系,实际上却是由十分亲密渐渐地走向疏远,像水一样已经泼出门外了。

封建礼教要求女子三从:在家从父(无父从兄),出嫁从夫,夫死从予。可以说旧时的女子,无论在娘家或婆家,只有孝顺和侍奉老人,照顾丈夫,抚育子女的责任和义务,却没有自己的权利和地位。即使按照礼数,一年之中有几次能归宁省亲,也只是向父母问候安好,住上几日,在家人的眼中,这嫁出去的女儿已经是外姓人了,家里的事不会让她参与,而她的死活也与自己毫不相干。

 

       1:重男轻女偏心的事就虐去N多字不说了,就说说着习俗吧!~
我出嫁了,就是外人了,所以回娘家了就不能跟老公一起住了。

偌大的房子,N多个房间,就不不让我跟老公在一个房间里睡.....
这是神马习俗啊?

  我本来就厌恶早起,尤其大过年的那么冷,是吧!
  我早上起来步行40分钟,挤公交车,再转公交车再到汽车站搭个班车,可能还要转个小巴士,最后再步行半个多小时才能到我的娘家,我的家,曾经的家啊,这么一折腾我早上起来,都到中午了。
  吃个饭,再要是回去婆家的话,想想吧,那可真是马不停蹄的啊,赶啊。
  如果没有那万恶的习俗,我就再家里住几天呗。可是为什么有那么万恶的习俗啊?
  我抱怨都没人理解的,大家异口同声:这是规矩!~
  还有人甚至就直接说我:几天就不可以吗?非要跟你老公一起住?怎么这样啊?羞不羞?

 

    2:刚看到的贴子,心里有很大触动。因为我这两天因为这个问题很纠结也很难过,前两天同事聊天就因为这事一直在说,我不知道怎么回答,真的,心里也很难过。
我没结婚前,我和我妈就聊过,我妈就让我和老公结婚后,工作不用去租房子,可以回家住,也就是晚上睡觉的地方而已,但我们是打算租房,因为老公也有点在乎住丈母家吧!但结婚后,也就是年后,我辞职离开了,而老公老板帮我老公租好房子,我也打算搬过去住。但意外发生,老公厂被查了,好像老板被捉,厂里什么也没有,被封了。老板家人也出去躲了,老公和他同事的工资一分也没还,等于什么都没有。因为重新找工作,老公的那个租房也是老板月付的,也就没去住了。那时候我辞职了,老公失业了,完全没工资的失业了。由于老公做那么多年了,我也在休养身体,所以我们打算回婆家住段时间。
    休养段时间后,老公也开始找工作了,但工作不是那么容易找。我家离市区近,所以我们找工作就在我家住,等老公找到工作时,我也意外真的怀孕了,老公就不希望我找工作,我也不想,因为身体原因,我不敢工作。而我也不愿回婆家一个人待产,真的不愿,也不愿意和老公分开,我老妈知道我不愿回去无聊待着,就让我在娘家住,没关系。而且我老公刚重新工作,工作不稳定,而我的钱也花得差不多,根本没办法去租房子,而且租房子,我们也住不久,我们就在娘家住,等以后孩子出生再租房,所以我们在没办法的情况下在娘家住了快半年了。
    前几天在和同事群聊,她们对于我住娘家说了很多,说我没在乎娘家,也没在乎老公面子,反正很多很多,那时候我听得也很难过。我也不知怎么说,住娘家,我知道也许村里有人会说,但我没怎么理,我和我妈也说过,我妈说别管啦!村里都有很多人这样,有什么的,而且我弟他们没结婚,家里妹妹也出去工作,住家里也不占地方。老公呢?其实我知道,可能他是有那么点在乎,但我们的经济也真的紧张,还有就是我不愿意那么早回婆家待产,他也担心我,所以也得陪我,照顾下我。
    女儿出嫁就不能回娘家常住吗?我同事都说,婆家是我的一生归宿,我待回去面对了,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我开始在纠结了,我该回婆家了吗?我本打算八月十五过后就回婆家了,我在想要提前回去吗?我真的不想那么早回去,很无聊也很无奈。但我却最近在纠结这个。一直都没和老公谈,老压心里,今天看见的贴子,终于爆出来了。

 

    丙3:不能说你母亲的问题,在老一辈有这样的思想很多,这是传统的思想,已经演化了上千年了。
小时候我们老家就是这样的,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是不可以常回娘家的,怕被人说闲话(例如跟夫家不和)
    我妹出嫁之后,我们也时常劝她不要常回家,虽然也挂念她,想她回家,但是更该考虑她的处境。常回家,怕被他们婆家说闲话。
    再说结婚后,就算成人成家,也不该有事没事的总往娘家跑,那还跟个小姑娘有什么区别?总该担当起一个家庭的女当家,凡事担着点,别有事没事的就跑回家找老人家倾诉什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春风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