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生日录:今日编辑还不如民国小学生?情何以堪……

标签:
钱穆文化学大义读书虽扎民国模范作文标记水准 |
分类: 天玄日志 |
一、读书:《文化学大义》与《读史随札》
昨晚第一趟车,重温《孝经》与《文言传》,第二趟车站了一路,过于拥挤,没有看书;回到家中,读《文化学大义》第五篇“文化七要素”;今晨状态一般,再读三篇,至此正文部分顺利读完。附录也有八篇,内容超过正文,慢慢推进即可。《读史随札》共收文章三十五篇,其中两篇曾经读过(该书出版之前,已经收入《中国文学论丛》)。今晨读完出版说明、目录、代序,又读完“校勘非校字”,中午饭前读完最后三篇,即“江苏人物略说”“浙江人物略说”与“河南人物略说”。最初拿到此书就想看这三篇,不过当时正在读《民族与文化》,随后想读《文化学大义》与《中国文化精神》,只能暂时搁置。今日既然读完《文化学大义》之正文部分,余下八篇附录不必着急,故而先看《读史随札》相应篇目。
二、随感:今日有些编辑还不如民国小学生
说文字不可不变
原版标点如下:凡事变则进,不变则退。此一定之理也,而文字亦然。夫自古迄今,文字之变亦不可纪极矣。原文字之始,创自伏羲,然仅用以代记事,唯较便于结绳耳。自仓颉象形字出,而文字之用乃备嗣后,由象形而篆、而隶、而正、而行、而草,愈变愈精。至孔子时始有声音意义之别,而知识赖以开文化,赖以进者,垂二千余年矣。乃今之精文字者,只在文人雅士,未能概诸乡曲愚夫。不若欧美各国之无人不识字者,其故何哉?盖以我国文字深奥,且与言语两歧而不能变迁也。为今之计,欲求人民识字,莫如变更文字。而文字之变,莫如与言语混一。言语与文字苟能混一,则有此言语者,必有此文字;有此文字者,亦必有此言语。言语随时代以变迁,而文字亦得随言语而俱化。如是而犹患智识之不开通,文化之不普及也,吾不之信。
书生建议版本:凡事变则进,不变则退,此一定之理也,而文字亦然。夫自古迄今,文字之变亦不可纪极矣。原文字之始,创自伏羲,然仅用以代记事,唯较便于结绳耳。自仓颉象形字出,而文字之用乃备,嗣后由象形而篆、而隶、而正、而行、而草,愈变愈精。至孔子时始有声音、意义之别,而知识赖以开、文化赖以进者,垂二千余年矣。乃今之精文字者,只在文人雅士,未能概诸乡曲愚夫。不若欧美各国之无人不识字者,其故何哉?盖以我国文字深奥,且与言语两歧而不能变迁也。为今之计,欲求人民识字,莫如变更文字,而文字之变莫如与言语混一。言语与文字苟能混一,则有此言语者必有此文字,有此文字者亦必有此言语,言语随时代以变迁,而文字亦得随言语而俱化。如是而犹患智识之不开通、文化之不普及也,吾不之信。
——《民国模范作文》第二季二一〇页至二一一页
http://s13/mw690/4ce07339tcf11b331af4c&690
书生备注:去年曾购得新星出版社《民国模范作文》(我已购得民国课本、读本多种,有空可以通读,稍作了解),今年发现该社又出两册《民国模范作文》,其中一册标明为第二季,另外一册为日记篇(算第三季),活动期间与其他书一并购得。不过此前我只随手翻过,并未细读,前日方才仔细读过两篇,颇有感触。昨日心血来潮,又读两篇,主题却与汉字、文言、白话相关,于是细心通读一过,发现竟然还有点校错误!虽说这是文言作文,但毕竟出自小学生之手,小学生能写出这等文章,而今日编辑却断句不当,岂非贻笑大方(我实在不相信这是其他环节所误)?一念及此,感喟良多!小作者之立场比较激进,大概是受当时激进派观点之影响(或是师长平日言谈影响所致),持论、用语偏激之处较多(老生常谈、老气横秋),却也不必苛求(不想多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