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看电视时,有一嘉宾叫“隗某某”,对此姓氏忽然有一疑惑,此前在史书中见过此姓,如《后汉书》有“隗嚣公孙述列传”。以前我读经史著作,很少特别留意读音,因此很多字音都不了解,有时忽然想起字音,就有难以把握之感。比如“隗”字该读何音,此前从未留意,今次忽有所感,虽然不能确定,但我感觉此字既不念“魁”也不念“鬼”。周日内人上班,看到注音读本,上面拼音为“魁”。但我认为不妥,于是翻看上海古籍出版社《画说百家姓》(范江萍编),发现注音果然不同,该书“隗”字音“伟”;《汉语大词典》中“隗”字只有一种读音(即“伟”),由此可见,上海古籍版《画说百家姓》注音无误,而内人所见之读本注音不当。
《百家姓》《三字经》《千字文》《弟子规》诸书,此前我皆读过多遍,但注音本只看过《千字文》(此前公司要求背诵,让我整理注音,因此比较熟悉),《百家姓》中仍有很多读音并不了解(随意抽出疑难姓氏,问我该读何音,恐怕很难确定,只能给出大致意见)。此次为查“隗”字读音,又通读一遍《百家姓》,并将自己曾经存疑或有可能读错诸姓逐一记录,对于单姓诸字,又逐一查看《汉语大词典》。而在此过程中,我又再次确认,搜狗拼音对于某些疑难字词,仍有很多错误。即如“隗”字,《汉语大词典》中只有一种读音,但用搜狗拼音,“伟”“魁”两音都能找到“隗”字。
《百家姓》中疑难姓氏读音
纪:音“己”(三声),而不音“即”(四声)。在影视作品中往往读第四声,如《铁齿铜牙纪晓岚》,无论“纪晓岚”还是“纪先生”,都读作“即”。《汉语大词典》中,“纪”字确有两种读音,而第三声则为姓氏专用。此前从未留意,又多了解一条常识。
昝:音“咱”,三声。此前并未留意,该姓较为罕见。
缪:音“妙”,四声,既不音“牟”,又不音“穆”。此前看梁羽生小说,知道这个姓氏,但却不知具体读音,因不影响理解,于是生搬硬套(或“牟”或“穆”,该字读音较多),一直未能确认真正读音。
管:该字《画说百家姓》中注音有误,书中注音为“赶”(三声)。管仲、管宁,该姓之中当以二人名声较大,作为姓氏,音“管”(三声),《汉语大词典》中“管”有两种读音,但作姓氏使用,仍读本音。
贲:《画说百家姓》中该字音“贲”(一声),《汉语大词典》中“贲”字读音极多,但作姓氏时读作“肥”。对于“贲”字,此前我也只知两种读音:其一音“必”(四声),《周易》六十四卦之一;其二音“奔”(一声),“虎贲”之“贲”。
於:音“迂”(一声)。此姓目前较为罕见,以前我还以为与“于”相同;后来看到一位校经志工姓“於”,我最初还写作“于”字,后来才知有误,再次发稿就改用“於”。
宓:音“伏”(三声),而不音“密”(四声)。关于此字,我只知道两种读音(《汉语大词典》亦只有两种读音):其一音“伏”,用在专有姓氏之中,“宓羲(“伏羲”流通更广)”即读此音。其二音“密”,不作姓用,但“宓不齐”之“宓”,古音作“伏”,今读作“密”(见《汉语大词典》)。由此可知,读古书时遇到姓“宓”之人,仍以“伏”字为准。不过,“宓”若用作名字,是否也读作“伏”?古今两位名人,一曰“甄宓”,一曰“吴宓”,应读何音?“甄宓”之“宓”,我印象中似读作“伏”,狗拼音也是“ZHENFU”而非“ZHENMI”;“吴宓”之“宓”似读“密”音,搜狗拼音则作“WUMI”而非“WUFU”。
符:音“伏”,三声。我对此字,一直读作四声,或与乡音有关。因为“符”字,我又想起另一姓:“苻坚”之“苻”当读何音?搜狗拼音却是“FUJIAN”,而非“PUJIAN”,但在《汉语大词典》中“苻”用作姓,当读作“仆”(二声),我们历史老师也读此音。
卓:音“捉”,一声,而非二声。《汉语大词典》中“卓”字只有一个读音,我此前则一直读作二声(“卓越”“卓文君”“赵文卓”),或因乡音影响,或为先入之见,有点积重难返,不知猴年马月才能矫正。
能:音“奈”,而不音“能”(本音)。该姓较为罕见,此前不知准确读音。
郦:音“丽”,四声,而非二声。先入之见,此前一直读“黎”(二声),如郦道元。但“郦食其”之“郦”,我仍读作四声,怪哉!记得黄梅剧电视剧《孟丽君》中,“孟丽君”女扮男装改名“郦明堂”,即读四声。
璩:音“渠”而不音“惧”。此姓从未留意,不知确切读音,若要强读,必然出错。
燕:一声,而非四声。古龙小说《绝代双骄》中有一位大侠叫“燕南天”,我一直读四声;而对“燕国”之“燕”,小时候读四声,后来方知应读一声。
阙:一声,而非四声。情况与“燕”相似,大概是受“城阙”一词影响,故而误读。
那:音“挪”,而不音“那”。有点奇怪,如今著名歌手“那英”,为何不读作“挪”?莫非数典忘祖?还是随顺世俗?
蒯:三声,而非四声。不知何故,我此前一直读作第四声(蒯通)。
相:一声,而非四声。此姓并不了解,也不知道有何名人。
盖:音“葛”(三声),而非音“丐”(四声)。此姓亦较罕见,此前我只在《史记》中看到“盖聂”。但我一直没有留意读音,后来机缘巧合,在《秦时明月》卡通电视中,亦有“盖聂”其人,配音即读作“葛”。
皇甫:“皇甫”之“甫”音“府”,而不音“普”。如《再生缘》中男主角“皇甫少华”,戏剧、电视之中似乎皆读作“普”,可能也与古音或者方言有关。
鲜于:“鲜于”之“鲜”,一声,而非三声。但单姓中有“鲜”,却又读作为四声,为鲜于氏之后。金庸小说《倚天屠龙记》中,华山派掌门鲜于通,我一直读三声,也不知道是何缘故。
子车:“子车”当为复姓,历史名人有秦国之三良(子车奄息、子车仲行、子车鍼虎)。《诗经·秦风·黄鸟》,即为秦人哀悼三良而作之诗。无论是单姓“车”,还是复姓“子车”,皆读作“车”(一声),而不作“居”。另有一事,电视剧《大秦帝国》中,有一角色名叫“车英”,我没看车英最初出现那一集,可能也与“三良”有关,大概同属一族。但电视剧中却姓车,不是复姓子车,怪哉!莫非小说作者以为“子车”之“子”属于尊称,一如“孔子”“墨子”之“子”?
况後有琴:这四个字,应如何断,是两个姓,抑或是四个姓?上海古籍版《画说百家姓》将这一句分为四姓,不知有无确切依据?我知道拆成四字后,皆可作为姓氏;不过,复姓之中是否也有“况后”“有琴”二姓?此处又涉及《百家姓》之排列方式,不知有无讲究?是否单姓在前,复姓统一居后?《画说百家姓》中,复姓出现之后,姓氏排列比较凌乱,时而单姓,时而复姓,感觉有些不妥。须知有些复姓,拆开之后,亦可单独成为两种姓氏。《百家姓》只收入数百姓氏,绝不能将中土姓氏一网打尽(相对比例极小)。因此我对该版排列存有疑惑,感觉后面有些“单姓”未必准确,可能还是复姓。当然我也没有发现姓“有琴”之历史名人,只在某部武侠小说之中看到这一姓氏,书中亦有人问及此姓氏,答者即举出《百家姓》“况后有琴”作为例证。此处姑且存疑,期待博学之士为我解惑。
前面说到,“于”之与“於”不可混同;同样,“后”之与“後”也是如此。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