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古籍出版可谓如火如荼,名社大社不断推陈出新,无名小社表现也很活跃,或者都在抢占先手,除去部分经典作品,其余各色作品也按不同名目推出。这种现象,我个人是一则以喜、一则以惧。我希望古人留下之无尽遗产,都能为今日之国人所知,而近日古籍出版如雨后春笋,似也暗示今人对古代典籍、传统文化之重视,无论如何,这一趋势值得肯定。但若所出图书良莠不齐:其一,选目本身质量、档次、境界不同,若能先出佳作名作,让今人先打好根基,拥有判别能力,然后面对不同古籍,才能作出最理想之抉择;其二,所出图书断句、标点、校勘、审读质量不佳,出现各色错误,不仅令人难以读懂,而且对古籍之印象大打折扣,岂非因小失大?与弘扬传统之初衷背道而驰?
很多书其实都很好,但是近百年来一直没有出版,国人早已不知其名。如今重新出版,确能令人耳目一新、眼界大开。但若质量很差,这等作品又有何人愿意接受?民国以来,出版界之各位大德,对于出版事业非常看重,当年很多大家、名家都愿投身出版事业,由此可见一斑。可惜今时今日,不仅教育事业难以比美民国,出版事业也是如此,为之奈何!归根结底还是一个“利”字,可叹可叹!若能祛除急功近利之心,或许会有改观。不是不许谈利,孔孟之道并不否定利益,但利有大有小,义利之间,不得不辨。
中国华侨出版社推出“中华文化大讲堂”书系,我曾购得两册:一为《女子德育课本》,尚未通读全书,看过数页之后发现不少问题,于是暂时搁浅;一为《女四书·女孝经》,该书收入《女诫》《内训》《女论语》《女范捷录》《女孝经》,一月下旬已读《女诫》与《女论语》,周六心血来潮,又读完《女孝经》,结果发现重大问题。
http://s11/middle/4ce07339tb93ceb00b52a&690
《女诫》《内训》《女论语》《女范捷录》并称“女四书”,编排体力一致,各书除正文外皆有王相笺注,正文笺注之字体与字号皆有区别,正文在前,笺注在后,界限明确,一目了然。《女诫》与《女论语》皆无文字标点问题,《内训》《女范捷录》想来也不至于太次。但《女孝经》大为不同,每章都不分段,正文笺注夹杂,笺注则以行间小注出之,如此一来就有诸多错误。古籍断句原本就是一种学问,功底不够极易出错。古籍版本之所以有异同,正文注释混淆也是一大原因。
http://s9/middle/4ce07339tb93ced463aa8&690
一、《书女孝经》断句错误
正文之前有《书女孝经》《进女孝经表》二文,前者断句问题不少。可惜我手头无古代刻本图像,不然尚可逐条对勘。如今只凭个人判断,提出几条疑问。
原文如下:男之孝萌自孩提。异姓殊族。女之孝犹俟。推类夫家。云内性非天然。萍藻有齐。寒焕温色。匪石匪席。宜家宜室。淑媛寡能。愚妇鲜喻。女子之孝。所为难也。
建议改为:男之孝萌自孩提。异姓殊族。女之孝犹俟推类。夫家云内。性非天然。萍藻有齐。寒焕温色。匪石匪席。宜家宜室。淑媛寡能。愚妇鲜喻。女子之孝所为难也。
书生谨按:不知此处有无文字错误?但我肯定断句有误,需要调整,古文讲究韵律节奏,讲究句式对仗,此处非常明显,为何有此错误?“女之孝犹俟。推类夫家。云内性非天然。”如此断句当作何解?
原文如下:无论徽音。即言叔季。代粒以乳。冒刃全生。提瓮不以贵宠骄盈。断鼻不以存亡改易。以昌祚裔。以延年龄。以察神明。以孚鱼鸟班班。史册不可枚数。
建议改为:无论徽音。即言叔季。代粒以乳。冒刃全生。提瓮不以贵宠骄盈。断鼻不以存亡改易。以昌祚裔。以延年龄。以察神明。以孚鱼鸟。班班史册。不可枚数。
书生谨按:“无论徽音即言叔季代粒以乳”如何断句,有无缺文,我因不知所有典故,有些困惑,暂时维持原貌。但是“代粒以乳”以下诸事,应无问题。后半句有问题,需要调整,“以昌祚裔。以延年龄。以察神明。以孚鱼鸟”,句式排比,又与下文混淆,怪哉!
原文如下:有唐郑氏。有慨于中。谓闺门章缺。女孝未详。虽道无二致。而天地则悬教。本同归而阴阳殊别。于是效其章句。作女孝经。纲举目张。一准先圣立言垂训。专属房帏。
建议改为:有唐郑氏有慨于中。谓闺门章缺。女孝未详。虽道无二致。而天地则悬。教本同归。而阴阳殊别。于是效其章句。作女孝经。纲举目张。一准先圣。立言垂训。专属房帏。
书生谨按:古代断句又与现代标点不同,有时不得不考虑其语气停顿之处,故而细节之处可以调整,可视个人习惯而定。至若“虽道无二致而天地则悬教本同归而阴阳殊别”一句,原文断句有误,则不得不予以调整。可以改成:“虽道无二致。而天地则悬。教本同归。而阴阳殊别。”也可改成:“虽道无二致而天地则悬。教本同归而阴阳殊别。”语气停顿稍有不同,却不妨碍句意,若按原书断句,则属明显错误。“纲举目张一准先圣立言垂训专属房帏”亦然,所谓“纲举目张”,是说《女孝经》之章节名目,一准先圣《孝经》;所谓“立言垂训”,则是每章具体内容,皆为针对闺门中人而发。其实,纯从句式判断,也能看出此处断句不妥。
二、正文章节次序问题
以上三处,皆出《书女孝经》一文。至于《女孝经》之全文,分十八章,但实际上却有二十二章,也是一大怪事!
原书章名如下所示:开宗明义章第一、后妃章第二、夫人章第三、邦君妻章第四、庶人妻章第五、事舅姑章第六、三才章第七、孝治章第八、贤明章第九、纪德行章第十、纪德行章第十、五刑章第十一、四德章第十一、广要道章第十二、广要道章第十二、广守信章第十三、节行章第十三、广扬名章第十四、谏诤章节第十五、胎教章第十六、母仪章第十七、举恶章第十八。
书生谨按:此前从未遇到类似问题,不知如此排列是何道理?比如“广要道章第十二、广要道章第十二”,假如真是一章,也可分上下篇,为何不作区分?又如“广守信章第十三、节行章第十三”,若皆出自第十三章,也应有所区别。
三、正文笺注混杂问题
每章之中正文皆有注音,笺注字号较小。通览全书,发现不少章节正文笺注混淆不清,按原书章节名,计有三才章第七、孝治章第八、纪德行章第十、纪德行章第十、四德章第十一、谏诤章节第十五、母仪章第十七;广要道章第十二(后篇)、节行章第十三,正文笺注字号相同,而与他章体例不合;谏诤章节第十五,除断句错误外尚有文字重复问题,拷贝复制使然?姑且整理数条,正文原有注音,录入不便,一并去掉。正文笺注,只以字号大小区别。
孝治章第八
原文如下:古者淑女之以孝治九族高祖,曾祖,祖,父,身,子,孙,曾孙,玄孙,为九族也。不敢遗卑幼之妾。而况于娣侄乎。故得六亲之欢心。以事其舅姑。治家者。不敢侮于鸡犬。而况于小人乎。故得上下之欢心。以事其夫。理治也闺者。不敢失于左右。而况于君子乎。故得人之欢心。以事其亲。夫然。故生则亲安之。祭则鬼享之。是以九族和平。萋菲喻。谗言不生。祸乱不作。故淑女之以孝治上下也如此。
应当改为:古者淑女之以孝治九族。高祖。曾祖。祖。父。身。子。孙。曾孙。玄孙。为九族也。不敢遗卑幼之妾。而况于娣侄乎。故得六亲之欢心以事其舅姑。治家者。不敢侮于鸡犬。而况于小人乎。故得上下之欢心以事其夫。理治也闺者。不敢失于左右。而况于君子乎。故得人之欢心以事其亲。夫然。故生则亲安之。祭则鬼享之。是以九族和平。萋菲喻谗言不生。祸乱不作。故淑女之以孝治上下也如此。
纪德行章第十
原文如下:女子之事夫也。纚笄谓束发加簪。而朝。则有君臣之严。沃盥浇水洗手馈食献熟食。则有夫子之敬。报反受恩思报。而行。则有兄弟之道。受期接受委托。必诚。则有朋友之信。言行无玷。则有理家之度。
建议改为:女子之事夫也。纚笄谓束发加簪而朝。则有君臣之严。沃盥浇水洗手馈食献熟食。则有夫子之敬。报反受恩思报而行。则有兄弟之道。受期接受委托必诚。则有朋友之信。言行无玷。则有理家之度。
纪德行章第十
原文如下:丧则擗踊哭泣。致尽其极也。其哀痛。
应当改为:丧则擗踊哭泣。致尽其极也其哀痛。
书生谨按:此处原文比较复杂,正文笺注字号一致(字号与他章之笺注相近,而小于他章之正文),但是笺注没有注音。为凸显正文笺注之区别,原文字号稍作调整。
四德章第十一
原文如下:妇德者。不必才明绝异。妇容者。不必颜色美丽。妇言者。不必辩口利辞。妇工者。不必技巧智能技艺之巧。过人也。……妇言者。择辞而说非礼勿言也。时然后言。此为妇言也。妇容者。洗浣尘垢。衣服鲜洁。沐浣头也。浴洗身也。及时。一身无秽。此为妇容也。
应当改为:妇德者。不必才明绝异。妇容者。不必颜色美丽。妇言者。不必辩口利辞。妇工者。不必技巧智能。技艺之巧过人也。……妇言者。择辞而说。非礼勿言也。时然后言。此为妇言也。妇容者。洗浣尘垢。衣服鲜洁。沐浣头也浴洗身也及时。一身无秽。此为妇容也。
谏诤章节第十五
原文如下:楚庄王耽酷奢也。于游畋猎也。樊女乃不食野味。
应当改为:楚庄王耽酷奢也于游畋猎也。樊女乃不食野味。
母仪章第十七
原文如下:居不主奥。室西南隅。为尊处也。坐不中席。行不中道。……孟母邹孟轲之母也。三徙“三迁”也。详见《列女传》中。以教成人。买肉以教存信。
应当改为:居不主奥。室西南隅。为尊处也。坐不中席。行不中道。……孟母邹孟轲之母也三徙三迁也。详见《列女传》中。以教成人。买肉以教存信。
书生谨按:奥,室内西南隅也,古代祭祀设神主或尊长居住之处。王孙贾问曰:“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何谓也?”子曰:“不然,获罪于天,无所祷也。”
四、其他文本校编问题
谏诤章节第十五
原文如下:昔者周宣王名静。厉王之子。晚朝。姜后宣王后。脱簪珥冠之饰。待罪谓待王之加罪。王后本无罪而云。云者欲以谏宣王之故也。于永巷宫中狱名,后改为掖庭巷。宣王为之夙兴。
应当改为:昔者周宣王名静。厉王之子晚朝。姜后宣王后脱簪珥冠之饰待罪谓待王之加罪。王后本无罪而云云者。欲以谏宣王之故也于永巷宫中狱名。后改为掖庭巷。宣王为之夙兴。
书生谨按:“昔者周宣王晚朝。姜后脱簪珥待罪于永巷。宣王为之夙兴。”原文简单,增加笺注之后反倒比较复杂。由此可见,整理古籍之时,疏解笺注之类,表现方式不可强求一致,不然容易出现其他问题。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