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各阶段儿童美术启蒙方法(三)

(2014-03-13 15:46:14)
标签:

教育

http://s9/small/001phFNBzy6HhaRaxWo28&690

      前文概述:儿童美术是当前早教素质教育的重要方式,与美术相关的儿童成长特在12岁前可以大致概括为四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0 岁—1.5岁:感官触摸期,特点是对痕迹的观看和体验。

第二个阶段:1.5岁— 岁:抽象交流建立期,特点是从形状体验中抽离出语言。

第三个阶段:3 岁— 岁:内在感受建立期,特点是用图形方式表达观看的感受。

第四个阶段:8岁— 12岁:多样的自我探寻期:特点是文字与画面开始融合。

   

      下面具体讲第三个阶段:3-8岁,孩子从这个阶段开始,进入“大师期”状态。

 

      什么是大师期状态呢?先听听大师的说法:

 

毕加索:象孩子一样画画……

马蒂斯:绘画没有规则……

齐白石:妙在似与不似之间……

苏东坡:天真烂漫是吾师……

       有些家长会认为,那是大师级的人物历经千锤百炼后的悟道,所以孩子也要先勤学苦练,才能有所悟道,不尽然,如果勤学苦练就能成为大师级人物,这世界应该到处都是大师了。

       大师所说的是感受,是一种艺术状态:抛开艺术规则,无碍的进入人的状态,无碍的进入极乐状态,无他、无我而自得其乐!

       如果一定要找一个现实生活中对应的例子来理解这种状态,最相近的就只有3-8岁的孩子状态,这种状态就是“儿童艺术大师期”状态。

      3岁以前初步建立了抽象交流能力的孩子,会极度渴望对周围的自然世界产生自我的认知,这个认知就是对周围物象进行抽象交流的结果,并以绘画的方式将这种结果反应到纸面上,不受他人影响,没有经过经验、知识的审视,独享其乐!这就是“儿童大师期”。

       画画之所以是儿童早教中最重要课程,就是因为这个阶段的孩子几乎只有画画唯一一种方式能准确记录出其抽象交流的结果,并自得其乐。

       和大师历经千辛万苦悟得的状态相比,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正好有这么一个时期,那么用流行的话说,教育的问题就是如何开发这个时期的最大效率?下面我们就基于“儿童大师期”的儿童状态,和家长一起找出“具体方法”。

       先回到个问题:将人类经典的、正确的、流行的美传递给孩子行吗?

      答:主次而已,只有感受没有知识,我们无法在这个现实社会里生存,同样没有感受的灵光而只有知识的审视,我们的生活将会变得劳累和困惑。

       人类经典的、正确的、流行的美是前人的感受结果,是一种知识,以大脑记忆为载体,逐渐转化为自我认知的标准,高效的建立这种认知标准的能力不是这个年龄段孩子的长处,随着孩子的成长,后期会有更为高效的阶段。但这个阶段如果在知识上下功夫,会非常容易在社会背景下产生儿童个体的优势,所以家长会趋之若鹜,但认知标准的记忆优势一般会在11-13岁左右丧失。

      处于“大师期”的孩子,在大师状态下的观看、体验会发现自然世界的美,并自我抽象成为感受,建立自我认知,这才是这个阶段孩子的成长特点,错过这个感受能力成长阶段,或许就要象大师一样,经过千锤百炼才能悟道了。

 所以,家长要做的首要事情就是:不要给孩子建立所谓美的认知标准,因为孩子是大师期的状态,家长不是。

       孩子的画是感受周围物象抽象认知到纸面上的结果,这个结果不重要,重要的是孩子感受的过程,所以家长不要以象或不象的认知标准去评价孩子的画,鼓励孩子的感受行为是重点。

 

      如果这个时候以认成人认知的标准去评价孩子的画,大多数的结果是孩子最终放弃了画画,很多家长发问:我的孩子不爱画画怎么办?其实造成的原因就是诸多成人以认知标准评价孩子画画的结果。 

      家长都会有机会看到自己的孩子在大师期的状态,并进行干涉,教孩子如何拿笔、如何搭配、如何配色,这个时候,认知的标准便取代了感受,儿童时期技能方面个体差异巨大,而成长慢的孩子便会逐渐放弃了画画,因为孩子不能顺利的达到这个认知标准。技能成长快的孩子,会因为离认知标准近而受到表扬,于是画画就会成为这个孩子获取表扬的表演,而感受的时间被表演时间无情的侵占了,没有感受的画面也会让这个孩子最终放弃画画,这也是很多人小时候画画屡获大奖,而长达后却从不画画的原因。

       自我感受的建立是这个年龄段儿童美术启蒙方法的核心,不给孩子建立所谓美的认知标准,做个旁观者其实就已经很好了。孩子会以大师的状态,我行我素,会从某一个具体物象开始进行美的自我探索。

       男孩大多会选择力量型的物象,比如汽车、怪物、发射等,画面的线条表现出硬朗,颜色会有大量的兰、黑的应用,有时画面会有碰撞的表现,这不是暴力,是一种角力的表现,类似体育精神,画面上没有利益的表现。女孩则更倾向于温暖的画面,比如蝴蝶结、饰物、花朵、果实、公主等等柔软性的感受表现。不管男孩还是女孩,当喜欢上一个物象后,会一而再、再而三的表现、探索画面,随着这种探索的不断深入,孩子在身体、知识、经验上会获得成长、自我的智慧会随之油然而生。其实人类的发展就是在了解自我、征服自我、创建自我过程中开始的,“大师期”的孩子会以同样的方式,将物象世界的形、色抽离到纸面上,这不是智慧发展的前奏,而是智慧发展的开始!我们要做的就是不要阻碍这种智慧的开始!

     素描、速写、构图、简笔画等等都属于技巧或者技术,其作用是提升效率,提升表达感受的效率,但如果一个孩子没有丰富的美之感受为基础,有更多的效率提升技巧又有什么用呢?因此对于3-8岁的孩子来说,感受和技巧其实是一个本和末的问题,当孩子进入到下一个8岁年龄段以后会进入学校,随着文字能力的提升,孩子表达感受将有更高的效率!文字、美术、音乐会以其效率表现方面的特长,被孩子应用于表现不同的感受,但舍本逐末的教育方式会让很多孩子没有对应的感受可表达而最终放弃了美术和音乐!人生也会由此缺失!

       美术班的选择也非常重要,所有的试听课都是经过精心挑选并刻意包装过的,包装的是流程和氛围,而内容需要家长自己去解读,选择的方式是看内容,到底是认知标标准的建立还是感受体验的引导非常容易区分清楚,家长甚至可以不带孩子去试听,避免受到包装的影响。

       顺便提一下,这个时期,孩子受到最大影响的是家长和朋友圈,而幼儿园、社会对孩子的影响不是决定因素,所以只要家长不刻意给孩子建立所谓美的认知标准,孩子一定会在画画中感受到自得其乐!

       丰富的材料会有助于孩子自我探寻的深入,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对新的材料非常敏锐。在安全的基础上,给孩子在材料方面的充分自由。各种纸张、颜料、泥、木棍、线、石头等等,孩子都会自得其乐,他们会从基本的形状元素开始探寻,点线、方圆的基本引导就足够了,不用给孩子讲解一大本操作指南,他们能用一个形状就勾画出整个世界,他们才是大师!

       新鲜的自然环境也会激发孩子的探寻兴趣,多给孩子提供接触自然的机会是好的选择,过度的人为环境不是最佳的选择,具备四季变化的自然、拥有早、中、晚不同色彩的环境是活的生命,会让孩子抽离出流动的感受。在活的环境里,一小块菜地的四季变化也会让孩子流连忘返。

 

      社会互动的环境是下个阶段孩子环境选择的偏好,而3-8岁孩子的观看、体验、探寻大多以个体方式进行,在追求技巧、效率的儿童朋友圈里之互动反而会给孩子带来更多的困惑。

      家里准备一些精美并便于拆卸的画框,让孩子自己经常挑选些喜欢的作品装饰自己的房间或家庭,这是对孩子探寻行为的最好鼓励。有条件的家庭,可以将孩子的画进行拍照,制作成ppt在大屏幕电视或投影机上播放欣赏,您马上就会体验到那种扑面而来的感觉并为之激动和自叹不如!这时候您会理解到什么是“儿童大师期”。

       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会逐渐掌握表达感受的更高效率工具-----文字,当孩子的画面出现越来越多的文字补充表述时,孩子开始对画画产生疲倦,随之进入到新的阶段,我们下期再讲。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