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浅析《庄子》思想的文学特质

(2009-10-29 09:09:45)
标签:

文化

 

 作为道家学派始祖的庄子是在中国的哲学思想中唯一能与儒家和后来的佛家学说分庭抗礼的古代最伟大的学说。它在中国思想发展史上占有的地位绝不低于儒家和佛家。
  庄子认为人活在世上,犹如“游于羿之彀中”,到处充满危险。羿指君主,彀指君主的刑罚和统治手段。对于君主的残暴,庄子是一再强调的,“回闻卫君,其年壮,其行独;轻用其国,而不见其过;轻用民死,死者以国量乎泽若蕉,民其无如矣。”。所以庄子不愿去做官,因为他认为伴君如伴虎,只能“顺”。“汝不知夫养虎者乎!不敢以生物与之,为其杀之之怒也;不敢以全物与之,为其决之之怒;时其饥饱,达其怒心。虎之与人异类而媚养己者,顺也;故其杀者,逆也。”还要防止马屁拍到马脚上,“夫爱马者,以筐盛矢,以蜄盛溺。适有蚊虻仆缘,而拊之不时,则缺衔毁首碎胸。”伴君之难,可见一斑。庄子认为人生应是追求自由。
  与佛教相类似的,庄子也认为人生有悲的一面。《齐物论》中有“一受其成形,不忘以待尽。与物相刃相靡,其行尽如驰,而莫之能止,不亦悲乎!终身役役而不见其成功,苶然疲役而不知其所归,可不哀邪!人谓之不死,奚益!其形化,其心与之然,可不谓大哀乎?人之生也,固若是芒乎?其我独芒,而人亦有不芒者乎?” 庄子认为如果能做到“齐物”,那么他便能达到“逍遥”的境界。这是庄子哲学中另一个重要概念,这是个体精神解放的境界,即无矛盾地生存于世界之中。庄子并不否认矛盾,只是强调主观上对矛盾的摆脱。庄子用“无为”来解释这一术语,与老子不同,这里“无为”是指心灵不被外物所拖累的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状态。这种状态,也被称为“无待”,意为没有相对的东西。这时,人们抛弃了功名利禄,“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这句被普遍认为《逍遥游》一篇主旨,同时也是《庄子》一书的主旨。这是一种心与“道”合一的境界。
  庄子认为一般人很虚伪,“人心险于山川,难于知天。天犹有春秋冬夏旦暮之期,人者厚貌深情。”。他批评儒家“以仁义撄人之心”,这样会导致 “天下脊脊大乱。而君主的专制统治和对知识的爱好,只会使人心更加败坏,“民之于利甚勤,子有杀父,臣有杀君,正昼为盗,日中穴阫。”
  
  庄子的文章结构,很奇特。看起来并不严密,常常突兀而来,行所欲行,止所欲止,汪洋恣肆,变化无端,有时似乎不相关,任意跳荡起落,但思想却能一线贯穿。句式也富于变化,或顺或倒,或长或短,更加之词汇丰富,描写细致,又常常不规则地押韵,显得极富表现力,极有独创性。后人在思想、文学风格、文章体制、写作技巧上受《庄子》影响的,可以开出很长的名单,即以第一流作家而论,就有阮籍、陶渊明、李白、苏轼、辛弃疾、曹雪芹等,由此可见其影响之大。
  庄子在哲学上继承发扬了老子和道家的思想,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哲学思想体系和独特的学风文风。他认为“道”是客观真实的存在,把“道” 视为宇宙万物的本源,讲天道自然无为。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在人类生存方式上主张返朴归真。他把提倡仁义和是非看作是加在人身上的刑罚,对当时统治者的“仁义”和“法治”进行抨击,他对世俗社会的礼、法、权、势进行了尖锐的批判,提出了“圣人不死,大盗不止”,“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的精辟见解。在人类生存方式上,他崇尚自然,提倡“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精神境界,并且认为,人生的最高境界是逍遥自得,是绝对的精神自由,而不是物质享受与虚伪的名誉。庄子这些思想和主张,对后世影响深远,是人类思想史上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庄子》在公元3世纪到5世纪的魏晋时期产生重大影响,它和《周易》、《老子》一起并称“三玄”,在中国文学史上也有重要的地位。《庄子》在唐代(618-907年)正式成为道家的经典之一。
  庄子对后世的影响,不仅表现在他独特的哲学思想上,而且表现在文学上。他的政治主张、哲学思想不是干巴巴的说教,相反,都是通过一个个生动形象、幽默机智的寓言故事,通过汪洋恣肆、仪态万方的语言文字,巧妙活泼、引人入胜地表达出来,全书仿佛是一部寓言故事集,这些寓言表现出超常的想像力,构成了奇特的形象,具有石破天惊、振聋发聩的艺术感染力。
  鲁迅高度评价庄子散文说:“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

庄子散文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想象丰富,气势宏伟,景象壮阔,具有一种雄奇怪诞的艺术境界和浓厚的浪漫主义精神。如《逍遥游》篇对鲲鹏展翅九万里的描写,就写得雄奇壮阔,气象万千。说鲲之大,鹏之背,有几千里;说鹏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其徙于南冥,水击三千里,扶摇直上九万里。此等极度夸张的描写,“志存天地,不屑雷霆”的磅礴气势,受到古往今来文人墨客的赞赏。再如《人间世》篇写齐地有棵栎社树,其大能遮数千条牛;临山十仞之枝,能造舟数十;《秋水》篇写齐地秋水至时,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埃渚崖之间不六牛马,顺流而下,至于北海,不见水端,因而引起河伯望洋兴叹-----凡此种种,无不充满了丰富的想象和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

二是语言犀利,讽刺幽默,嬉笑怒骂,皆成文章。庄子对社会上种种弊端和丑恶行径,都能以犀利的笔触,予以无情的讽刺。如《外物》篇写伪儒“以诗礼发冢”的寓言故事,把大小伪儒盗窃案墓时担惊受怕的紧张情绪,以及其生怕损坏死人口中珠宝的心态和轻手轻脚的动作,都描写得绘声绘色。再如《列御寇》篇通过宋人曹商出使秦国,得到秦王的欢心,获车百乘,而却大言不惭地夸口于庄子的故事,有力地嘲讽和抨击了不择手段、阿谀奉承、而获得荣华富贵的无耻之徒。

三是巧用寓言,形象奇特,善用比喻,生动活泼。在《庄子》一书中,主要是以寓言为艺术形式反映庄子思想的。据不完全统计,全书共有寓言故事一百多个。庄子通过这些寓言为根据,阐述了他的世界观和对理想主义的追求和探索。在《养生主》中,他通过“庖丁解牛”的寓言,说明了他的处世哲学。在《德充符》中,又以鲁有兀者王骀、申徒嘉、叔山无耻等六个形体不全者的寓言,说明了至德的观点。同时庄子散文还善用明喻、暗喻、正喻、反喻等多种手法,这就使得他的文章生动含蓄,极具趣味。

四是文中多用韵,声调铿锵,使读者有和谐的节奏感。例如《逍遥游》中惠庄二人的对话,全用韵文,然而妙在非常自然,不但不觉得有意押韵,或者因押韵而拘牵词义,反而助长了文章的气势,与后来的散体辞赋相类似。而《德充符》一段更富于诗意,真可谓“天籁”之文。总之,《庄子》一书,特别是内篇,有时象风行水上,自然成文,有时象万斛源泉,随地涌出,汪洋恣肆,机趣横生,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它不仅在先秦散文中即在后世的古典散文中亦罕有伦比。

   庄子的思想是一个包括哲学思想、政治思想、全身保性思想的完整思想体系,其中有很多观点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庄子的哲学思想主要表现在以道为实体的本体论,万物齐一的相对论和辩证法三个方面。他认为“道”是超越时空的无限本体,它生于天地万物之,而又无所不包,无所不在,表现在一切事物之中。然而它又是自然无为的,在本质上是虚无的。他在《大宗师》篇中说:“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授,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极之上而不为高,在太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古而不为老。”在《知北游》中说:“道不可闻,闻而非也;道不可言,言而非也。”在《天地》中说:“夫道,覆载万物者也,洋洋乎大哉!”都是在说道是无为无形,自在自根,生天生地的本原。由于庄子肯定了道是生养天地万物的根源,且无处不在,所以他认为人与天地万物的从根本上是同根同源且地位平等的,因此庄子说:“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现我为一”。肯定天地万物与人是统一体,密不可分,这种天人合一的思想成了中国古代哲学的基本精神。

庄子思想的文学特质,还在语言风格上表现出来。《庄子》和先秦其它诸子著作不同,其语言如行云流水,汪洋恣肆,跌宕跳跃,节奏鲜明,音调和谐,它不是词意相接的理论论述的语言风格,而是意接词不接或词接意不接的诗的语言风格。这一点,过去的学者多有所见。如清人方东树说:“大约太白诗与庄子文同妙:意接词不接,发想无端,如天上白云,卷舒灭现,无有定形。”(《昭昧詹言》卷十二《李太白》)刘熙载亦说:“文之神妙,莫过于能飞。庄子之言鹏曰‘怒而飞’,今观其文,无端而来,无端而去,殆得‘飞’之机者,”(《艺概》卷一《文概》)例如,庄子用蜗牛两个触角的偶然相碰,来描写一场伏尸数万的大战(见《则阳》),用“以瓦注者巧,以钩注者惮,以黄金注者殙”的心理事实来解释津人“操舟若神”的原因(见《达生》):这是意接而词不接。他回答“治天下”之间为“奚以异乎牧马者,去其害马者而已矣”(《徐无鬼》);定义“善养生者”为“若牧羊然,视其后者而鞭之”(《达生》):这是词接而意不接。《庄子》中这词意不相衔接的地段,正是可供想象和思索驰骋的空间。“鱼相忘乎江湖,人相忘乎道术”(《大宗师》),它们是相距多么远的、根本无法沟通的两个世界!然而它们又是相距多么近的、多么相似的同一情境。
庄子的句式错综复杂,富于变化,多用极端之词,奇崛之语,有意追求尖新奇特。如《齐物论》写大风:“夫大块噫气,其名为风。是唯无作,作则万窍怒号,而独不闻之翏翏乎?山林之畏隹,大木百围之窍穴,似鼻、似口、似耳、似枅、似圈、似臼、似洼者、似污者。激者、謞者、叱者、譹者、穾者、咬者,前者唱于,而随者唱喁。泠风得小和,飘风则大和,厉风济则众窍为虚,而独不见之调调之刁刁乎?”既有赋的铺陈,又有诗的节奏。而像《逍遥游》末段那样的文字,简直就是抒情诗。写大鹏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一个“怒”字,形容大鹏展翅振羽的姿态。写蜩与学鸠,则是“決起而飞”、“抢榆枋”、“控于地”,寥寥数语,写尽了小鸟不能高飞远行,眼光短浅而却自满自足、自鸣得意的情态。这种带有诗意的描写,笔端融注着作者向往超尘脱俗的生活激情。
     在先秦诸子散文中,《庄子》的艺术成就最高。丰富的想象、奇丽瑰伟的境界和奇诡精妙的寓言故事,使深奥的哲理变得生动形象,诗意盎然。“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鲁迅《汉文学史纲要》)。总之,庄子思想的文学特质不仅产生了滋养中国文学艺术的不竭的美感源泉,而且构成了中国文学机体上的血肉,其意义是十分巨大的。
[参考文献]
1. 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第一卷,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
2. 王建疆著:《澹然无极-老庄人生境界的审美生成》,人民出版社,2006年。
3. 翁德森著:《中国古代诗文讲析》,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
4. 韩兆琦主编:《中国文学史》(第一册先秦汉代),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
5. 冯树纯主编:《中国古代文学辅导纲要》,高等教育出版社,1989年。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