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经·大荒西经》:“大荒之中,有山名曰日月山,天枢也。吴姖天门,日月所入。有神,人面无臂,两足反属于头山,名曰嘘(袁珂按:即上文之“嘘”,亦即《海内经》之“噎鸣”)。颛顼生老童,老童生重及黎,帝令重献上天,令黎邛(袁珂按:疑初本作“昂”
,义即训抑训按)下地。下地是生噎,处于西极,以行日月星辰之行次。”
《海内经》称“噎鸣生岁十有二”,意思是说噎鸣发现了木星十二年绕太阳一周的规律,并为每一年的木星分别起了名称。如《左传·襄公三十年》“岁在降娄”、“岁在诹訾”。但后来发现岁星纪年的欠精确性,于是另造一理想天体即太岁,用假想中太岁所处十二辰的位置来纪年,即太岁纪年。战国时期,人们并不用地支纪年,而另备一套十二年名,称岁阴。十天干也配了岁阳。但是这些年名并没有被用多久,便被干支纪年取代了。十天干与十二地支循环相配,共得六十对,用此纪年,称为“六十甲子”。
十二星岁:星纪、玄枵、娵訾、降娄、大梁、实沈、鹑首、鹑火、鹑尾、寿星、大火、析木等十二星次。
前一篇:五正(金木水火土)
后一篇:《氏族典》伯称、長琴、噎世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