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北坞村记

(2013-07-22 15:58:15)
标签:

记录

北坞村

记忆

含泪离去的奶奶

分类: 记忆我的生活

                                            北坞村记

 

 http://s14/mw690/4cdfd389tx6BfXyhakRad&690
    听奶奶说,最早村子西面只有我们家和高奶奶两户人家,家里种着一望无际的水稻,爷爷摇煤球,奶奶喂鸭子,你知道这样的场景,对于现代社会的我们是多么奢侈,以至于我决定了解这个我热爱的地方,我愿意用更长的时间叙述这个村子的始末,让我的后代知晓这个已经消失的村落。

   于是有一天,我用引擎搜索“北坞村”这个我成长生息的地方。

http://s16/mw690/4cdfd389tx6BfXGf7T97f&690
    我以我最深深的敬意致谢豆丁网还有这些图片的拍摄者!

    以下是来自“豆丁网”上的记载:

    去过颐和园的人,仰躺在昆明湖边,抬头西望,可见重重的西山间,有一座宝塔,它就是玉泉山的“定光塔”。颐和园和玉泉山这两个地方的中间有一条平川,那里就是“北坞村”。

http://s2/mw690/4cdfd389tx6BfY0xaeJ71&690
    北坞村老名字叫“瓦窑头”金代时修建大城护圣寺(即现金山寺),在这儿就地取材烧制砖瓦,就形成了村落。现在仍可见土城一样的遗迹,就是当年窑坑的边沿。不过有一座类似的土丘却是日本鬼子修建的。

http://s9/mw690/4cdfd389tx6BfY6llaM68&690
   另外也有一些网络上的记载是这样说的:

   明永乐十三年(1415年),京城遭遇的特大水灾,以京西一带最为严重,朝廷派船队来此救灾。当时玉泉山东南侧自北向南有一条金河(金沟河),宽约三丈,深有丈余,船队沿金河救灾,集中停靠在金河西岸的三个地点。其中北侧停靠点因兴建大成护圣寺(后改名金山寺)时在此烧砖瓦而叫瓦窑头;南侧停靠点因有大片的菜地而叫大场地;中间停靠点因有王姓人家的墓地而称王家坟。因灾情严重,救灾长达两年之久,此后三个集中停船的地方逐渐形成村落,从北向南被称为北坞、中坞、南坞。明嘉靖年间编著的《京师五城坊巷胡同集》称“南中北务”,明代万历年间沈榜所著的《宛署杂记》中分别记为“北务”、“中务”、“南务”。1913年出版的《北平宛平县》地图称“北坞”、“中坞”、“南坞”。在玉泉山南侧,自北向南依次有北坞、中坞、南坞三个地名,彼此相距数里。说起这三个地名的历史,已有近600年。其中的北坞与瓦窑头村相近,后渐以北坞村取代原村名。《宛(wan)署杂记》村名被记为北务,谐音也。

http://s1/mw690/4cdfd389tx6BfYaODMk20&690

http://s3/mw690/4cdfd389tx6BfYcdxgSb2&690
    关于这三个地名的由来,还有一个传奇故事。明朝燕王朱棣夺了皇位后就要迁都,龙王和龙母听说要在他们的地盘重建京城,很是生气,收了城里的所有井水后就往城西跑。刘伯温闻讯后令小将军高亮前去追赶,并告诉他,扎破水篓后马上掉头往回跑,决不能回头看。高亮跨上战马冲出城门,不一会儿就看见龙王和龙母推着水车朝玉泉山奔去,打马便追。龙王一见不妙,便连施法术,三次用乱石挡道,耽误了高亮的追赶。高亮费了好大劲才在玉泉山脚下追上他们,举起扎枪刺破水篓后调马便跑。高亮一口气跑到城下,但他忘了刘伯温的叮嘱,回头望了一下,被一个浪头连人带马冲进了长河里。人们为了纪念他,在长河上修了一座“高亮桥”,而曾经挡住高亮前行而误了追赶的三个地方,被称为“南误”、“中误”和“北误”,形成村落后被谐音为“北坞”、“中坞”、“南坞”。

http://s15/mw690/4cdfd389tx6BfYkeskS0e&690
    “豆丁网”上还有一段这样的记载:

北坞村夹在玉泉、万寿两山之间,地下水源丰沛,甘甜可人,地理条件优越,自然环境优美,东面的颐和园自不待说,西面的玉泉山至今仍是皇上住的地方,北面的金山陵还埋着一个明朝的皇上(景泰皇帝),从北坞南面往西走,可以看到吴佩孚夫妇的和葬墓。这样的历史,可不是那个地方都能有的。辽金时代,以玉泉山为中心,西到香山,东到海淀,皇家就开始为自己大兴土木,修建山水之间的行宫,距今已800多年,当时皇朝大兴土木,带动了GDP,让周边建造,铸造业得到了发展。明朝的时候,在玉泉山上建造了“望湖亭”用来欣赏昆明湖(七里泊)的景色。乾隆年间,皇家又修清漪园(颐和园)更是带动了北坞建筑业的发展,成就了祖传瓦工手艺的党姓人家。(在我小的时候,村东北方就有一户党姓人家,院门前有竹子,门楼有各式各样的工艺,现在才知道为什么)

http://s10/mw690/4cdfd389tx6BfYx1kpz49&690
   北坞村不只出过御稻(胭脂米),还有百年古刹金山寺(普陀寺)及戏楼。北坞村过去有三座庙:东庙,中庙和西庙。西庙已经全毁。东庙(又叫药王庙,奶奶庙)现存一座大殿。

http://s5/mw690/4cdfd389tx6BfYBoBVOe4&690
    中庙即为保留下来的金山寺和戏楼,金山寺曾作为村里的小学校。它原为明代始建的寺庙,又名普陀寺,明天顺五年建,明、清二代均重修。原寺为混合型寺庙,寺内佛、道共存。该寺三进院落,主要建筑有:灵官殿、正殿、娘娘殿,寺始建于明代天顺(英宗复辟的年号)五年,正是复辟的正统皇帝把自己的亲弟弟景泰皇帝埋在金山陵的时候。金山寺,金山陵,修建时间相近,距离不远,恐怕不是巧合。金山寺正殿三间,娘娘殿三间东西禅房,配殿共22间,正在修复中。东跨院有戏楼。

戏楼始建于清光绪年间,楼坐北朝南,面阔三楹,双卷棚带抱厦,前面的抱厦为戏台,后面为戏楼,一没有栏杆的木梯贴着东山墙,直通楼上。抱厦东西南三面开敞,有利于观看,为中国老戏台的传统做法。

http://s1/mw690/4cdfd389tx6BfYFMwko40&690
     现在的北坞村从破旧的残存到俨然一新,我最深爱的奶奶把自己的灵魂永远的封存在那里,我亦如此。在我人生终结的时候我希望我的灵魂能回到这里,但是我的孩子,我孩子的孩子将永远无法知晓这个村子的历史,这个村子所有的光环都在时间的冲刷后被人淡忘,我不会,我的孩子不会,我孩子的孩子不会,这个地方给了他妈妈,他奶奶,他祖母炙热的情感,至少一切的美好在我的记忆力依然清晰。

 

      很庆幸在网络上搜集了这些,让我满足了自己的愿望,更有幸的搜到了我家门前的图片,谨以此忆记我那逝去的童年和含泪而去的奶奶。

  http://s8/mw690/4cdfd389tx6BfYLxRhZd7&690
                                                         命中注定的遇见

 

2013 .7. 22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