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滇藏平安归来(第9天)藏东古镇——盐井

(2013-06-02 11:32:39)
标签:

滇藏行

盐井

天主教堂

旅游

摄影

滇藏平安归来(第9天)藏东古镇——盐井

    盐井是西藏一个神奇的地方,历史上是吐蕃通往南诏的要道,也是滇茶运往西藏的必经之路。盐井盐田这道人文景观现在是“茶马古道”线上唯一存活的人工原始晒盐风景线,上海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专家王大悟先生向西藏昌都政府大力提议应该致力于将盐井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盐井也是一个西藏迄今唯一有天主教堂和信徒的地方。纳西族和藏族的本土文化、纳西族的东巴教、藏族的藏传佛教和19世纪传入的天主教文化,和谐3共存这个横断山脉的峡谷古镇里。

 滇藏平安归来(第9天)藏东古镇——盐井

滇藏平安归来(第9天)藏东古镇——盐井

滇藏平安归来(第9天)藏东古镇——盐井

滇藏平安归来(第9天)藏东古镇——盐井

滇藏平安归来(第9天)藏东古镇——盐井

滇藏平安归来(第9天)藏东古镇——盐井

滇藏平安归来(第9天)藏东古镇——盐井

滇藏平安归来(第9天)藏东古镇——盐井

滇藏平安归来(第9天)藏东古镇——盐井

滇藏平安归来(第9天)藏东古镇——盐井

  盐井的盐田,我区著名作家马丽华称之为“阳光与风的作品”。至今仍完整保留着世界独一无二的古老制盐术,其制盐史始于何时已无从考证,民间传说至少有1500多年了。更为神奇的是采用同一处的卤水源,相同的加工器材和同样的加工工艺,但在澜沧江两岸制成的盐呈红白两色,科学化验分析其所含成分也各不相同,这给盐井古盐田披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盐井的盐业生产迄今保持着原始的方式。盐民在澜沧江,两岸上层层叠叠建起几千块盐田,每块盐田面积大约在6——8个平方米,每次灌满卤水,两三天就能在每块盐田上收获结晶盐10来公斤。盐棚建筑倚崖而建,其下以林立的木料支撑,表面以当地红土涂抹面成以利于干燥,在临近江边的岩石上有凿出的深盐井,经过一夜的充实,黎明时分身背大木桶的纳西女盐民们往返近百米的陡坡,把盐井的卤水背到自家的盐池中,再从盐池把卤水分送到每块盐田。纳西女盐民就这样代代相传,在严重透支她们体力的同时,重复收获着生活的希冀和心中的梦想。盐的销售通常由男人们完成,他们大多以骡帮跋山涉水销往川、滇、藏的巴塘、德钦、昌都一带,换取粮、茶、钱。

滇藏平安归来(第9天)藏东古镇——盐井

滇藏平安归来(第9天)藏东古镇——盐井

滇藏平安归来(第9天)藏东古镇——盐井

滇藏平安归来(第9天)藏东古镇——盐井

滇藏平安归来(第9天)藏东古镇——盐井

滇藏平安归来(第9天)藏东古镇——盐井

    盐井分为上下盐井,仅有一条沟相隔,但却存在不同的宗教文化。上盐井信仰天主教,下盐井信仰藏传佛教。盐井的两种宗教和平共处,有的一个家庭不同成员信仰不同宗教,除宗教外,生产生活一切相同,成为当地独特的人文景观。1855年,两位法国传教士在此发展了几位信徒,随后买下了上盐井的大部分土地,建立了西藏唯一的一所天主教堂,收容了四方孤寡乞丐,分地建房,上盐井因此发展起来。天主教也由此成为该村的宗教信仰,在天主教扎根后,屡遭挫折,直至解放后,信徒才日渐增多。

盐井的天主教堂是与本土文化结合的产物,建筑形式为藏式,室内装饰业吸收了民间和佛教的某些样式,哈达、圣像唐卡等,但内容是天主教的。每年的圣诞节、复活节及每周一次的礼拜聚会,用藏语读《圣经》,用藏语咏唱赞美诗,不定时忏悔。虽说生产生活方式、风土民情上佛教信徒没有什么区别,但在孩子起名和丧葬方式上则按天主教方式进行。

滇藏平安归来(第9天)藏东古镇——盐井

滇藏平安归来(第9天)藏东古镇——盐井

滇藏平安归来(第9天)藏东古镇——盐井

滇藏平安归来(第9天)藏东古镇——盐井

滇藏平安归来(第9天)藏东古镇——盐井

滇藏平安归来(第9天)藏东古镇——盐井

滇藏平安归来(第9天)藏东古镇——盐井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