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伽梵歌·第三章-有为瑜伽

标签:
薄伽梵歌有为瑜伽智慧瑜伽无死瑜伽史诗杂谈 |
分类: 婆罗门·密宗·禅宗 |
薄伽梵歌·第三章-有为瑜伽
http://s14/mw690/4cde77ddnd0f1600f095d&690
阿周那说:
“瞻纳陀那!如果您认为
智慧比有为更加优越,
凯舍婆!那您为什么
还劝我从事可怕之业?
您那似乎混乱的言辞
把我的头脑弄得糊里糊涂,
请快给我以明确回答,
好让我靠它获得更大幸福。”
薄伽梵说:
“在此界有两种信仰,
很久以前我就将它阐述,
一种属于数论派,安那客⑴!
它藉智慧瑜伽⑵立其足,
一种属于瑜伽派,
而以有为瑜伽⑶为其础。
⑴安那客(Anagha):阿周那的称号,意思是无可指责者,或完美无瑕的人。
⑵智慧瑜伽(Jnãnyoga):佛经旧译是“智瑜伽”。在这里是指数论哲学。参见2.39注⑴。
⑶有为瑜伽(Karmayoga):佛经旧译是“业瑜伽”,意思是有为论。这种理论教人们在实践中去修炼,并逐步修成为没有任何欲望、没有任何追求的实践者。修到了这种程度,他就失却了得失、成败、荣辱、苦乐的感受,成了超然的常乐之士。这样,在死后方能得到解脱。
一个人不从事任何事业,
也不能达到无为的目的;
如果单是通过舍弃⑴
也不能将那成功获取。
⑴舍弃(Samnyasana):在这里是指对业的舍弃,也就是无为,即不做任何事情。《薄伽梵歌》是主张有为的,它宣称:只有通过有为才能解除业的是束缚。如果只是舍弃,不做任何事情,是不能获得解脱的。另一方面,《薄伽梵歌》又极力宣扬“舍弃”,这里所谓的“舍弃”与佛教的“出家”,印度教的“遁世”、我国道教的“清净无为”是迥然有别的。《薄伽梵歌》所宣扬的“舍弃”不是舍弃有为,而是舍弃对有为结果的追求、舍弃利己的欲望。它教人们不要计较结果的好坏、把结果的好坏看成是等同的。一个人如果只是奋力而为,完全没有个人的欲望,那么,他就可以在解脱的道路上获得圆满成功。
无论谁如果完全休止无为,
他就连一瞬间都不能维持。
人之所以有为而不由自主,
乃因受出于原质的三德驱使⑴
⑴此项的哲理出于数论哲学。数论派在其哲学中设立了二十五谛(二十五个范畴),原质(prakrti,旧译自性)为第一谛即物质世界的终极原因。据数论派的观点,世界万物均由原质演化而生,原质之所能演生(或转异为)万物,不是由什么至高无上的神而是由它所固有的动因三德(triguna)决定的。万物永无休止的运动也是由三德驱使的,而人也是物质的聚合体,所以人的活动也必然由三德所驱使。
所有业根⑴
而心却盘旋于根境,
这个本质愚昧的人,
只能给以伪善之称。
⑴业根(karmendriya):行动器官,又称五作根,指口、手、足、排泄器官和生殖器官。
有人用思想克制知根,
实践有为瑜伽而靠业根,
他没有一丝一毫的迷恋,
阿周那!他便是高尚之人。
由于有为胜于无为,
所以您一定要为之!
对于无为的人说来,
连身体都不能维持。
除为祭献的事情之外,
这个世界均受业的束缚,
恭底耶!你要为祭献而为!
如此你就可以将迷恋解除。
远古,生主创造了众生和祭祀,
而后便说出了如下言语:
“愿祭祀成为你们的如意牛⑴
将来你们要靠它繁衍生育。’
⑴如意牛(kãmaduh):神话中的因陀罗神牛。对它无论有什么乞求,均可以如愿以偿。
你们要用祭祀供养众神!
众神也要将你们抚育。
神和人彼此相互滋养,
你们将获得最大裨益。
依靠祭祀维生的众神,
将给你们所渴望的享受。
只受神的恩施而不回报,
这种人只能算作小偷。
食祭祀余物的善人,
免除了各种罪过,
为自己烹煮的罪人,
只能自食其恶果。
众生依食而生,
食物来自雨水,
雨水出于祭祀,
祭祀源于有为。
要知道,业生于梵⑴,
梵由不灭⑵所生,
因此,遍于一切之梵
永远处于祭祀之中。
⑴梵(brahman):印度哲学的重要概念之一,在《薄伽梵歌》中是指一切创造之物皆由所生并又归之于它的那种存在。这个词的原义是增长、伸展,后引申为灵魂,吠陀,神圣的经文,神圣的音节“唵”(om),宗教或精神的知识等。在哲学上,一般被认为是排除了一切特性和行为的最高存在。在吠檀多(Vedanta)哲学中,梵既是明显世界(实际指物质世界)的有效的物质原因;又是遍及一切的宇宙灵魂。一切创造之物都来源于它,又都归之于它。
在《薄伽梵歌》中,对梵的解释与吠檀多略有不同,梵已不是最高存在,而变成了最高存在“我”(Atman宇宙灵魂)的下属和繁衍万物的孕育之器(yoni)。参见4.24,14.3-4.
⑵不灭(aksara):指永不泯灭的存在——我。
这种周而复始的循环,
在此界人若不去顺应,
却一味作孽纵欲,帕尔特!
这种人活着亦属虚生。
人若满足于自我,
只从自我寻求欢乐,
唯于自我尝到甘甜,
那么他将无事要做。
在此界他决不靠有为
和无为去得到什么利益,
对于这样的人说来,
则没有东西要向万物索取。
因此,您不要有任何迷恋,
经常从事应当从事的事业,
从事其业而无迷恋的人
方能达到至高无上的境界⑴。
⑴17,18,19三颂初读似有矛盾,实际是不矛盾的。17颂是说乐趣不可外取,只能内求。教人们做一个满足于自我的人,如果作到没有任何外在需求的时候,他就没有为自己的利益而做的事情了。这不是说不要有为,而是不要人们为自己的利益而为。18颂教人不要向外索取。19颂教人履行自己的职责,而不要有索取利益的动机,认为这才能达到最高的解脱目的。
以禅那迦⑴为首的那些人,
通过有为获得了成功⑵,
所以,您着眼于世界幸福,
也该做你应该做的事情。
⑴禅那迦(Janaka):密提罗(Mithilã)国的国王,悉多(Sita)的父亲,罗摩(Rãma)的岳父。
⑵成功(samsiddhi):指解脱。
无论高贵者做什么?
平庸者也都做什么,
人们之所以仿效他的作为,
是因他树立了作为的准则。
帕尔特!在三界之中,
我没有应得而未得之物,
也没有任何应为之业,
然而我仍然在业中忙碌。
因为假如我在业中,
不是不疲倦地劳作,
人们就会完全循着
我的道走。啊!帕尔特!
假如我休止不为,
诸界则会崩溃毁坏,
我就成了混乱的制造者,
众生也会遭到灭顶之灾。
愚蠢的人,婆罗多哟!
劳作而迷恋于业,
智者不应迷恋于有为,
一心只想造福于世界。
愚者虽然迷恋于有为⑴
智者也不要使其思想混乱,
从事诸业而坚持瑜伽的智者,
应使其从事诸业而心甘情愿。
⑴迷恋于有为(karmasangin):耽于有为结果的。
三德隶属于原质,
诸业均由三德所做,
心灵被我慢迷惑的人,
才认为‘我是做者’⑴
⑴这是借用的数论观点。数论哲学认为,人不是能动者和主宰者,而只是三德活动的体现者。所以,认为自身是主宰者的人是心灵受到迷惑的愚夫。
大力士哟!德业本有别,
谁对这种本质已经了然,
认为‘诸德运行于德中’,
谁就不会陷入迷恋。
因其为原质的三德所惑,
才对三德之业⑴
这些知之不全的愚夫,
全知者不应将其扰乱。
⑴三德之业(gunakarma):由三德所造成的活动。
您将诸业献给我,
离却欲望亦无我所,
焦躁之情已经平息,
战斗吧!心里只念纯自我⑴
⑴纯自我(adhyãtma):这里指灵魂。
那些虔敬笃信之士,
永远听从我的劝说,
他们没有丝毫怨恨之心,
那定将从业中获得解脱。
不听从我的教诲者
总喜欢吹毛求疵,
那些白痴毫无头脑,
须知,他们定将泯没殄逝。
即使是一位贤哲,
也得随其原质⑴
众生也得顺其原质,
那强制不为尚有何用?
⑴原质:指原初物质所具有的性能。
爱憎皆属于知根,
二者都基于根境,
它是人们的仇敌,
故不当受制于爱憎。
自己的达磨⑴虽然有些缺陷,
也较善施他人之达磨优胜,
履行他人之达磨确有危险,
顺应自己的达磨虽死犹荣。”
⑴达磨:参见2.31注,在这里指职责、义务、职业、命运和命中注定的一切事情。
阿周那说:
“然而,究竟是什么
强迫人们去作孽?
似乎有一种力量
使人违愿。瓦湿内耶!”
薄伽梵说:
“一种是罪大恶极的嗔怒,
一种毁灭一切的贪欲,
二者皆由罗阇⑴之德产生,
在此世二者皆为仇敌。
⑴罗阇(rajas):三德之一。表示运动、贪婪、嗔怒和欲望等。
正如火由烟所遮,
明镜由灰尘所蔽,
胎儿由子宫所包,
智慧则由二者隐匿。
贪欲之火难以满足,
智慧则由欲火蒙蔽,
难以满足的贪欲之火,
永远是智者的大敌。⑴
⑴这一颂省略了克里希纳对阿周那的称呼“恭底耶”。
诸根、感觉和心识,
被认为是贪欲的住所,
贪欲靠三者蒙蔽智慧,
并将那灵魂迷惑。
因此,你首先控制诸根,
啊,婆罗多的俊杰!
你要抛弃罪恶的贪欲,
因为它能把智⑴、识⑵毁灭。
⑴智(jnãna):指对于梵和我(宇宙灵魂)的思辨力。
⑵识(vijnãna):对于自然的洞察力。
众说诸根优胜,
心识却在诸根之上,
智力优于心识,
而它⑴则比智力更强。
⑴它:我,即灵魂。
大力士哟!
您既然明白了它高于智力,
那您就要自己克制着自己,
即克服以贪为貌的难克之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