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三道茶/王充闾

(2022-10-10 13:00:44)
标签:

财经

管理

时评

教育

文化

我在云南大理曾经参加过一次白族的“三道茶会”。顾名思义,茶分三道:第一道茶是经过文火烹过的,苦涩无比;第二道茶是甜茶,里面加了红糖、核桃仁等,喝上一口,甜中带香;第三道茶里添有蜂蜜、花椒、芥末等佐料,使人记起苏辙“俚人茗饮无不有,盐酪椒姜夸满口”的诗句。略一沾唇,便觉麻辣酸涩一齐涌来,竟然辨别不清是什么滋味。可是,饮过几口之后,细加品啜,却又颇像咀嚼橄榄,大有回甘之效,故称之为回味茶。
喝过之后,我即兴吟咏一首七绝:“未经世路千重境,且饮人生三道茶。消受个中禅意味,蹉跌险阻漫诧讶!”
据说,这种茶会原是为欢送子弟外出求学、习艺、经商的一种礼俗,后来,演进成一种富有生活情趣、饱蕴人生哲理的待客方式。它融娱乐、审美、教化作用为一体,为人们在紧张、喧嚣、粗犷、变动的现代生活中提供一方宁静的憩园和几丝温馨的抚慰。
回来后,我写了一篇散文,其中有这样几段话:
三道茶会,对初出茅庐、乍涉世事的青少年,颇有教益。三杯酽茶入口,苦苦甜甜,回味无限,即使是粗心率意的钝根庸质,也总能从中得到启迪,有所感悟,减除几分稚气,增加些许成熟,不致把原本复杂曲折的社会生活简单地看作笔直、坦平的“涅瓦大街人行道”。
回味茶,尤其宜于老年。人到了一定年龄之后,沧海惯经,风霜历尽,百般磨折过去,世事从头数来;绚烂归于平淡,浮躁化为沉静。丰富的阅历、多彩的生涯,翻过筋斗、勘透机锋的智慧与超拔,使他们如窖藏数十年的陈酿,味浓而香冽。经过几番回味,其间固然不乏颓唐、退馁者流,所谓“五欲已销诸念息,世间无境可勾牵”(白居易诗),但更多的还是“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有人说,幸福感是经过磨折之后一种高扬的澄静。果如是,则这些老人的心境笃定是甘甜的。
身处逆境者有必要啜饮三道茶。那种苦甜交会、忧乐相乘的意蕴,有助于他们顿悟“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的妙谛,相信“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增)益其所不能”的人生哲理,领略“谁谓茶苦,其甘如荠”的辩证关系,从而磨砺意志,振奋精神,立志做烈火中的纯钢、冻雪中的红梅、暴风雨中的雄鹰。
至于那些万事亨通、一无窒碍、志得意满的幸运儿,三道茶对他们也有所裨益。他们在横绝四海、睥睨万方的奋进中,喝上一杯苦茶,当可澄心静虑,少一些浮躁,多几分清醒,懂得危机感的不可或缺、忧患意识之可贵,增强经受挫折、战胜困境的应变能力。
健全的人生离不开真、善、美的发掘与弘扬。借鉴与吸收外间经验,无疑是极端必要的。但是,总不能脱离民族传统的土壤。而且,正如某些民俗学家所指出的,现在有些艺术实践活动,尽管比较科学、缜密,但总不如一些优秀的民族传统活动那样清新活泼、意趣盎然、贴近生活,因而不能形成足够的社会氛围和人文趋向,不易获得整体的社会性认同与契合。
单就上述意义来说,三道茶晚会也是极有价值的。
(摘自《王充闾回想录》一书)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