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子对弈》译后记
(2010-11-08 22:40:18)
标签:
杂谈 |
《共同育子》一书非常特别,在国内的此类书籍中实为“罕物”:其视角在“男性视角”和“女性视角”之间穿梭。本书由普鲁特夫妇共同所著,二人是儿童研究领域的专家,同时也是两个儿子和两个女儿的父母。此书会唤起读者的很多共鸣,提供诸多珍贵的点拨、实际的帮助。
这本书会触动女性读者敏感的心灵,同时又鼓励男性读者积极协助妻子养育孩子,带给男性读者和女性读者很多醒悟和智慧。
本书来源于现实生活中普通家庭所经历的“育子”过程,同时又具有相当的科学性、客观性,以及理论的高度。书中所提及和引用的多为专家的著作,如沃伦·法雷尔(Warren Farrell)等的著作——我多年前在写博士论文时,仔细研读过这些在男性研究领域中里程碑式的作品。本书的质朴、细腻、深度、广度、理论性和实用性都带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令人惊讶。
一
本书的翻译和修改过程触及了我心中最柔软的角落,唤起了最温柔、最难忘的记忆和情感。对有些句子的翻译和修改,几乎令我流泪:“刚出生不久的新生儿被放在妈妈的腹部。虽然脐带被剪掉,婴儿靠在母亲的胸口,听着母亲的声音,似乎能够辨认出她。 ”(第二章) 孕育过孩子的女人,永远不会忘记和自己的孩子见“第一面”时的感觉:母子同处一体长达九个月,在经过一生中从未遭受的剧痛之后,母亲几乎已经精疲力竭、气息微弱,抱着由护士递到自己怀里的幼弱生命,心里对孩子说的第一句话是“宝贝,妈妈多么爱你!”这句话是母亲对孩子许下的终生诺言,亦是她终生责任和付出的开始。
最辛劳的年轻妈妈们,也最深情和多情。年轻的妈妈,会趴在入睡的孩子身边,注视和欣赏着孩子那熟睡的脸庞。
这本书在触及我柔软的记忆之时,也带给我很多原本没有的意识:那些最辛苦的日子,那些在夜深人静的晚上孤独地为孩子哺乳的时刻,也是女性最powerful(最强大、最伟大)的时刻。女人孕育生命和抚育生命的特殊能力在那段最辛苦的日子里充分地展现了出来。耶鲁大学的知名文学批评家哈罗德·布鲁姆曾在他的莎士比亚课堂上说:“女人们孕育了生命,她们知道生命诞生的秘密,因此她们也肯定能更多地感知死亡的秘密。”布鲁姆发表此番言论的目的是为了回击一些女性主义者对他的攻击,表明自己对女性的尊重。但当时坐在离布鲁姆最近的一个座位上的我,并没有想到,我多年以后的一本译著会验证他的这句话。此书会令女性读者感慨自己作为母亲的辛苦,但更会为自己因此而具有的能量和伟大而自豪。
尽管本书原文中的语言非常朴实,但在翻译某些段落时,我常常因为感动而落泪。“父母很清楚晚上可能是最孤独的时间。新手妈妈要经常喂奶:在她们起床喂奶而丈夫却仍在入睡时,她们会感到孤独。我们当中的很多人一定都记得对夜晚的恐惧之情。对夜晚的这种本能的情绪使我们身体上靠得更近,联系更为紧密。现在,你需要去安慰你的孩子,但不要想当然地认为黑暗中的孩子和你一样感到恐惧,感到你必须要去做点什么。”(第九章)在深夜的黑暗、孤独和疲惫中,为孩子喂奶的记忆会让女性读者——甚至是所有的读者——重新体会我们母语里“母子连心”四个字的涵义。我在翻译上述文字时,将那一段英文原文抄送给了我的老师——耶鲁大学的一位知名电影学教授。他显然被这段话深深打动,立即订购了两本原文书籍,作为 2009年12月24日送给他两个女儿的圣诞礼物,她们俩都刚刚当妈妈、也都正在母乳喂养着孩子。
二
在提供上述纤细、敏感的女性体验和女性视角的同时,《共同育子》也为读者提供了男性的体验和男性视角。性别研究中的两个对立面——男性研究和女性研究,男性视角和女性视角——在本书中得到了最有机的结合、最完美的交错。
马莎·普鲁特的父亲当年不能进入产房看望生产中的妻子。而几十年之后,当女儿玛莎生孩子时,时代已发生了巨大变化,他能够获得医院的允许进入产房,和女婿一起见证了女儿生育外孙女的生产过程。
书中有很多令人动情的关于男人们初为人父的描述。“ 当我把婴儿抱到胸前与其交谈,听到我的声音,他们通常就会扭头转向我。如果孩子的父亲也在旁边,80%的婴儿会扭头追随父亲的声音。如果孩子们没有这样做,我就会斜抱着他们朝向父亲。然后,父亲往往从我手中接过孩子,兴奋地高呼,‘你已经知道我是谁了!’”(序)其对男性抱孩子的方式的分析直指人心,并令人眼前一亮:“妈妈会把孩子脸庞朝内抱起,孩子就更多地接触到妈妈的脸庞和身体而不是外面的世界。父亲搂抱孩子的姿势有时被称为‘侧抱’(Football position),他们手心朝上托着孩子臀部,让孩子的身体处在自己的上臂和胸部之间,提供给孩子看世界的不同视角——和父亲视角相同。他们共同注视着这个世界。一位初次做父亲的男性告诉我们,‘我可以照顾好我的儿子,而且对他产生重大的影响,我不必变成女人就能照顾好孩子。’”(第二章)
因为这对夫妻作者中的丈夫凯尔·普鲁特是一位医学博士和临床大夫,本书具备了大量科学的实证性数据,以及很多中国读者感到颇为新鲜的概念,如“关系荷尔蒙”(the relationship hormone),也就是现在研究人员所说的泌乳激素。作者指出“泌乳激素的上升是初为人父者整个生理变化中最有趣的变化之一……除了荷尔蒙的浮动,男性在伴侣怀孕期间增长的平均体重与孩子出生时的体重相差无几。所有这些身体和化学变化似乎把男女以一种婚姻关系中没有的方式联系在一起,共同准备、期待、庆祝孩子的降生。”(第二章)
由于本书不仅具有女性视角,而且具有男性视角,女性读者在读完此书后非常清晰地意识到,在与丈夫共同育子的过程中,母亲实际上处于一种更“强势”的地位。第八章的“漫画”图,幽默地勾勒了夫妻的育子关系。
三
作为传统的中国女性,我们会认为生儿育女是为丈夫的家族添加人丁、延续香火,婚姻会因此而更加稳定。但本书为我们提供了另一个视角和可能:婚姻的幸福指数和稳定性往往随着孩子的出生而降低。本书的第一章就使我们直面孩子的出生给夫妻二人世界带来的必然的挑战:“我们所感兴趣的不是这些怨言本身的特性,而是这样一个事实:大多数烦恼着的母亲都‘很少向丈夫倾诉她们遭遇的挫折’, 而丈夫‘也很少向妻子透露自己的担忧’。夫妻们称自己没有时间、精力或机会来谈论这样的事情。工作、家庭负担、睡眠缺乏和对孩子倾尽所有的关注,让他们交流的时间不经意地溜走,他们之间关系的基础也被微小的争执一点点破坏。夫妻们想要保持家庭和睦,就需要双方不斤斤计较,因此他们通常都选择忽略这些细小的伤害和误会,但这样善良的本意可能会产生事与愿违的后果,当细小的伤害不断累积,不满和愤怒便会随之到来。”(第一章)
本书的宗旨是如何应对和解决这些挑战。文中最后一章有着一个令人意想不到的开头:“预防离婚”。这一巧妙的题目指出了共同育子的重要性:夫妻二人如果不一起建立一个协调合作的二人团队来共同育子,那么可怕的后果之一则会是离婚。
对于那些还没有生育孩子的读者来说,本书是对你今后如何养育孩子方面最好的培训;对孩子已经长大的读者来说,本书有助于你以后当好(外)祖父、(外)祖母;而对于孩子正处年幼的读者,本书是你的必读课本。
我接手翻译此书时,曾浪漫地说:“这是我献给我孩子的一个礼物。” 该书原文的语言朴素、平实,非常的口语化,我在尽量使译文保持原文风貌的同时,也对之进行了一定的润色。译完全书后我才发现,它其实应该是我献给我丈夫的一个礼物。大多数的中国读者,都只有一次育子体验。我记得自己在耶鲁大学的求学即将结束之时,赶在回国之前在图书馆日日熬夜读完了读书馆的几十本育子书籍。因为我清楚地知道,国内真正具有启迪作用的此类书籍非常匮乏。我们都是新手妈妈和新手爸爸,我们大都只有一个孩子,所以我们都是在没有经验的情况下当了父母。因此,《共同育子》一书应是您的案头书,而且它绝不会是一次性读物。
徐怀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