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个天鹅的圈子里混
(2025-10-31 17:17:27)
标签:
365文化 |
分类: 散文 |
在一个天鹅的圈子里混
1.在我个人的读书分享会上,我说过:”我们谁都想拔个尖,谁都想出个头,谁都想站在镁光灯下,但谁都不想下那个力,只想着走捷径。”
特别是阅读学习,是一个冗长缓慢的过程,不可能立竿见影,更不会短平快地出成绩,或是实现财富自由。一年半载后,太多人若看不到什么希望,得不到什么实惠,就边咒骂边放弃了。后来见别人有成绩了,心态就失衡,就会使些损招去打压诋毁有了成绩的人。
身处社会底层的我们,都想有个露脸的机会,焦虑中的我们,更想有次高光的时刻。往往是我们的能力实力,撑不起我们的野心,当野心远远大于能力实力时,当事人会采取不正当的手段上位,去争一时的小荣耀。这种沾了污秽的小荣耀如泡沫,很快被戳破了,污渍却永远留在了人格的档案上。急功近利的我们,只想上午干活,下午就必须拿到工钱,否则,免谈!
2.当时,在我的周边,极少有看书学习的,而我却喜欢看点书写点东西,也就时常招来某些人的非议。是啊,一个上三班倒的小工人,不配有上进心,更配有文学的野心,况且,你再有上进心,有谁善待你了?!
因偶有小文发表,也偶有小文获个小奖,就有了时常参加一下文学活动。这才发觉,在我所栖居的小城里,竟有这么多热情洋溢的写作者。与他们在一起,我有一种精神的高贵,人格上的尊重,这恰恰是我心底里就想要的氛围啊。特别是坐在教室里,听文学的讲课,那种踏实,那种充实,那种自由,无法与人说。知识没有改变我的命运,却一暖着我的心情,一直在帮着我一点点实现心中的渴望。
轰鸣的车间里,我是体力劳动者,而业余的阅读和书写,是脑力劳动,我非常喜欢这种脑力与体力相互切换的人生状态。我是众多职工中无足轻重的一员,我更是小城里名不见经传的小作者。我在生活的最底层修炼修行,如同隐姓埋名的伟大科学工作者们,有着隐秘的欢喜和愉悦。那时我常想——或许我有个成绩会惊艳众人的,也许有一天我会突然地站到聚光灯下的。
我的周围,有好的人有不好的人,有好的事更有不好的事,我向前者看齐,至于后者是我要学会处理和面对的。我无权管那么多,也无势把控到什么,管理好我自己就是不错的人生收获了。
文人相轻,向来就有,在小城的文学圈里一点也不稀罕,没关系啊,我是跟着老师们学习好的一面的,我把他们的经验和方法,悄悄借鉴过来,才是我的本领和本事,我若只盯着不好的一面去学去效仿,说明我这个人的人品不咋地。偷师学艺是聪明之举,我有时为某个小聪明而沾沾自喜。
况且,哪个圈子里不是世事纷纭呢,在一个天鹅的圈子里混,总是好过与蛆同行吧。
3.多年前,我就对自家小孩说,妈妈写了这么多年,也没写出什么成绩来,妈妈能做到的,也就是参加某个文学活动回来后,和你说一下有趣有意思的事情,或是分享一些新鲜的观点。
我20来岁时,渴望去闯荡世界,去看外面世界的模样,终因能力有限,经济困窘,才疏学浅,不得不把心底的渴望埋进心底。好在有文字,可以帮我实现一些,多少扑棱出方圆几公里的心灵路程来。
没有权谋计策传授给孩子,更没有丰裕的物质让孩子继承,只能拿文学小梦想,当作精神小礼物了。读过好些女作家们,写给自家儿女的文章,最初我拿来勉励自己,后来又读给孩子听,算是母子的情感互动吧。
孩子小时,再苦再累,我也尽力给孩子读童话读故事,因为我的小时候,没有条件听到故事和童话,只等自己上学识字了,才去恶补了一番,所以我不能让自家孩子的童年,缺了童话少了故事。
孩子上小学高年级了,有时想给孩子读一读,孩子却不想搭理我了。正如某教育家说的,20年后,你家的沙发底下仍有灰尘,20年后,你家的孩子却已经长大了。所以,给孩子读童话读故事,要趁早,要趁小。
4.台湾作家林清玄的书,曾经读过好多,后来,我故意不读了,“细糠”吃多了,也会厌倦。
他获某文学奖项时,已经年龄很大了。他说,能和这么多优秀的年轻作家站在一起,说明自己的思想还不算落后。此话我一直记得,渴望有一天我也能派上用场。
他有一次打出租车,司机因见他的头发长,而喊他大娘,他下车前,风趣地对司机说,你不要只看我的头发,更看我头发下的脑袋。这话说得多聪明,多有气概啊!
喜欢他前期的作品,他后来的作品有点玄学,不能说不好,总感觉中间隔了一层,不如先前的有味道接地气。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