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晶相,气相,玻璃相与微观(1)

(2012-01-26 15:21:45)
标签:

杂谈

晶相,气相,玻璃相与微观(1)

 

微观已经成为研究鉴定古瓷的主要手段,越来越多的古瓷研究者开始关注微观。比较著名的“气泡帮”主要以微观结果来判定瓷器的断代,以著名专家XXX,倡导的气泡学已经被越来越的人抛弃,为什么曾经受到很多人追捧的气泡学最终结果如此凄惨,根本原因是XXX专家一开始建立这一学说时就没有弄清楚微观现象究竟是什么。把釉中所有的表象统统归入了气泡一类正是因为其依据建立在无知的基础上所以釉中的许多现象无法解释只能不客观的编造出许多新的名称,什么“干泡”、“破泡”、“老化死之泡”。。。。。根本无法寻找其规律很多人研究一个阶段后感觉对鉴定用处不大便不再相信微观这种科学鉴定手段,但仍有一部分人处于多种目的尽管也找不到规律性的特征却仍在无悔的继续研究。

究竟微观检测手段是否可行?答案是肯定的。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早在几十年前就有了肯定的答案。而且多年来一直在进行微观研究,已经发现许多规律性的东西。对于判定烧成温度、釉料加工、釉料成分等基本已经找到了规律。通过这些条件可以对比,从而得知古瓷器的窑口和大范围的制造年代。通俗的说就是可以准确分辨瓷器的新老。

   气泡说失败的根本原因,一是釉中的现象没有弄清楚。因为不清楚其原理也就找不到观察釉的微观设备错误的认为微观就是在显微镜下观察釉中的气泡,殊不知要想观察釉中的晶相必须使用偏光显微镜,使用普通显微镜只能偶尔在弧形器物的远端才能看到晶相,有些烧成温度低的瓷器由于其晶体团体性较大也比较容易看到,这样一来相信气泡说的人更无法找到规律。实践证明只要正确掌握微观的方式方法通过偏光显微镜观察晶相的形状和大小就可以准确断定瓷器的新老。

那么在微观的情况下我们究竟看到些什么,我们看到的现象总体分为三类即晶相,气相,玻璃相这三种现象。先说说气相,专业解释是“物质的气体状态,相图中处于气液平衡曲线与固气平衡曲线之间的物质状态。称气相”通俗的说就是胎体以上釉面以下釉层中气体的状态。这项定义的重点“气体的状态”所有与气体无关的都不属于气相。在釉中我们可以看到圆形、中空的气泡其形状、分布大小不一,有疏有密,从理论上讲气泡影响瓷器釉面的光泽,是一种质量缺陷,形成气泡的原因主要是烧成温度不够高以及釉料中某些矿物质产生气体无法溢出没有熔融的玻璃相表面。因为宋元时期南方窑炉烧成温度达不到硬质瓷的烧成温度,所以这一时期的青白釉瓷器中气泡较多,特别是青花颜料中含有产生气体的矿物质较多,在青花纹饰上和周围气泡更为密集,如果没有后来的仿品的的确确有些规律可以参考,虽然明中期以后窑炉烧成温度提高,但部分低温区的产品仍然有类似的气相,但是由于低温区烧造的瓷器都是普品类,所以“气泡说”在没有仿品的情况下有一定的道理。由于气相容易控制,釉中只要适当减少助熔剂,提高玻璃相的熔融温度,就可以人为制造出类似真品的气相。

玻璃相又称过冷液相,是由非晶态固体构成的部分,陶瓷体中一部分成分在高温下会形成熔体(液态),冷却过程中原子、离子、分子被“冻结”成非晶态固体,即玻璃相。在陶瓷体中的分布可以是间断的也可以是连续的。陶瓷配料中微量添加物或杂质的存在在高温下有助于玻璃相的形成,促进传质有助降低温度使制品质密,在高温下可以抑制晶粒长大。在适当温度下保温可以促进晶粒长大或形成第二晶相。添加物的种类数量控制玻璃相的数量及分布很有意义。(未完待续)

http://s15/middle/4cde1a14h924f5d67315e&690宋代哥窑典型的晶粒结构

http://s13/middle/4cde1a14h924f5e3ca64c&690 宋代龙泉窑典型气相、多晶像结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