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大理佛学文化佛学感通寺担当禅师杂谈 |
分类: 天下丛林 |



寺院提供素斋





寺内一笑皆春题字也是担当和尚留下的





云南的寺院大多能看到各种茶花




客堂前偶遇寺内喵星人









多肉植物也很多






古人留下的相关诗词









寺后的担当禅师塔

感通禅寺距离网红寺院寂照庵也不远,关于寂照庵的图文后面有时间再来补——
另外,关于担当禅师及其书画相关资料,可以看看@新浪佛学 之前发过的一个图集
笔墨清奇的担当和尚禅意书画
http://slide.fo.sina.com.cn/slide_65_67296_191126.html
担当禅师(1593一1673 ),名普荷,又名通荷,字担当。云南晋宁人。俗姓唐,名泰,字大来。其先祖原籍浙江淳安,明初从戎来滇,世居晋宁。国变后,礼无住老人出家,遍参吴越诸名宿。出世弘法,住鸡足山石钟寺。曾学诗书画于董其昌、陈眉公、李本宁诸大家门下,有诗、书、画“三绝”之誉。为人志存气节,放浪形迹,故画作飘逸有奇气。著有诗集《翛园集》《橛庵草》《罔措斋联语》《杂偈》《拈花颂》等。
担当禅师的画,钱芷汀形容为“有感之无声诗”,他在接受传统画法的基础上又有所创新。他把受泰州学派影响铸出的桀骜不驯的性格泼洒在书画中,显得笔恣墨纵、自由豪放、不拘一格。“画似形似觅,未免学儿童,墨烂毫枯后,方才见古风”的诗句,便是他鄙视一味求形似不求神似,而主张写意传神的高度概括。他擅长山水画,其代表作《一筑万里》长卷,气势深厚,韵味潇洒。
担当禅师不仅以画著称于世,他的诗意境苍凉、深远,具有浓厚的思乡爱国情调。而他的画与诗在思想感情和意境上是浑然一体,息息相通的。诗有弦外之音,余音悠长;画有境外之意,耐人寻味。诗书画融于一体,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表现形式统一和谐,给人以美的享受。
他用宋代画家米元章“米山”画法,浓墨深点,表现雨中山色的浓郁;仿元代画家倪云林画法,寥寥枯笔,表现秋林的萧瑟荒寒。在《千峰寒色》等多幅诗画中,反复描绘严冬的雪山,泼墨烘染天空铅灰色的阴暗,但压不尽突石挺拔的群峰,关不住踏雪前行的人们,锁不断纤夫拖船的征途。在一幅山水画中,巨瀑飞悬于画面正中,瀑底渔舟在水流鼎沸中艰难前行,构图大胆,笔法洗练,气势磅礴。
担当禅师的书法,有唐怀素之风貌。他善草书,运笔清挺,奔放豪逸,风高骨洁,笔古神清,有师承而又独树一帜。孙髯翁在《吊担当上人》中道:“儒生而墨者,酒客亦诗仙。”他的书画为云南的古代艺苑留下了宝贵的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