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圈子体验报告
作者:明月松间(箫吟清)
前言
虽然之前自己就已经在新浪开了博客,但是真正成为圈子的用户还是最近来新浪实习以后.
通过建立自己的圈子,邀请朋友加入管理以及加入其它圈子的过程, 体验到圈子和其它论坛社区的不同之处及其特有的特点.
圈主\圈友不同角色在圈子互动中的不同作用,可谓收获颇多.
总体印象
目前,新浪主要有博客圈\粉丝圈\同事好友圈等几种类型.所谓圈子,顾名思义,是一种基于共同点形成的团体,群落.
在现实生活中,任何人都有由于相同爱好或者职业的形成自己的朋友圈子,所有共同特点的人也会形成不同的圈子如娱乐圈\古琴圈.
在新浪的圈子中,人气较高的有情感交流类和明星粉丝类.一些文学类的圈子相当相当活跃,常有高质量文章出现.
同事好友类型的圈子虽然目前人气不突出,但是随着博客的普及,相信该类型的圈子有较大发展前景,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可取代校友录等相关产品.这些都证明,圈子的交流模式在网络日益普及和博客用户量飞速增长的今天,具有很大的优越性.
操作流畅度和界面功能功能
总体来说,对于没有接触过圈子的用户,上手比较快.界面简洁友好.即使初次使用圈子,也能比较快的掌握好主要操作要领.除了一些细节,如果稍作改进会更完美.
下面,将从模版\论坛\互动功能\加入方式\圈子中角色几个方面分别简述.
关于模版
个人认为,圈子应该充分展示各个团体.除默认模版外,可供选择的模版太少,而用户选择上传图片后,也只能改变页面上方很小一部分,圈子主题颜色仍然不能改变.希望提供更多个性化模版方案.例如让圈主自由选择圈子色调,风格,版式等.
关于圈子论坛发帖
发贴时,表情符号不能选取一个以上,否则后者会自动覆盖前者.建议改成可以连续使用多种表情,增加趣味性.
另外,标签必须另外填写,不能发帖后自动生成,建议增加自动提取生成标签功能呢.还有字数的限制,若能适当放宽,可使发帖子过程更加更加流畅.
关于互动性
圈子能现实博友最新博文,提升圈友之间的相互了解程度,若能增加显示最近访问圈友,以及在线圈友功能(类似在论坛社区显示圈子当前在线人数和总人数),则更能增强及时互动感.此外,还可以开放设立友好圈子几,实现个圈子的良性互动.例如,到其它圈子发帖子可以现实博友常去的圈子,
在几个圈子中实现互访,带动各个圈子论坛人气.
加入圈子的方式
目前圈主只能以发邮件邀请为主,但好多网友间交流的主流方式是博客\论坛等,邀请圈友需要输入邮件地址不太方便,
建议通过论坛\博客等更多样化的方式邀请网友加入圈子. 或者考虑增加圈主权限,可在圈子成立后将自己的博友\同学\好友批准加入到圈子中,
被邀请加入者下次上线即收到已加入某某圈子的系统消息. 希望有更多样化的方式邀请网友加入.
关于圈子中的角色
圈子四种中的中的角色有圈友,管理员\资深圈友和普通圈友四种.圈主是创建者和圈子的核心,其它角色是协助圈主管理和实现互动交流的基础.
权限管理的决定权在圈主.
一个大的圈子可以设置多个管理员和资深圈友,但是圈主只能有一个.这样,一旦圈主不能积极管理圈子,整个圈子将会很大程度上收到影响.
为了提高圈友的积极性,个人建议可将发帖数目,活跃程度与是否能成为资深圈友和管理员挂钩,比如,发贴一定数目将自动升级为资深圈友,而不是完全由圈主决定生杀大权.
这样,圈子的持久性和生命力会大大提高.
体验中的一些思考
1部分圈子论坛人气不高的原因
由于博客圈是以博客为纽带凝聚网友,一些习惯写博客的网民并没有混论坛\灌水的习惯,同时,一些习惯论坛灌水的网民又不是博客用户,又没有写博客的习惯,这样,同时满足满足两个条件到圈子论坛发贴的人数就不会很多.如果能发挥新浪已有的论坛资源,聚合更多人气,同时在已有博客的用户中吸引更多人到圈子论坛发帖,而不是仅仅局限于在自己的博客上发表文章,
通过人气高的博客带动圈子论坛,通过热门圈子提升个人博客主页的人气,则可有利于形成双赢的效果.
2如何让在新浪没有博客甚至不开博的人加入圈子
影响圈子人气的一个原因是加入圈子门槛的限制,首先必须是有博客的人,其次是必须是新浪博客用户并且知道圈子的概念和加入途径..
这一点,可以借鉴百度吸引注册用户使用百度贴吧和百度博客的方式,只要有一个用户账号,用户即使不开博客也可以加入圈子社区,这样,没有写博客习惯的人也能以社区论坛的方式加入到一个圈子中来,并且在使用过程中熟悉圈友和圈子各项功能一旦他们熟悉各项功能并且萌发开博客的念头,激活同用户名下默认的新浪博客即可,这样,,等于是通过圈子吸引更多新的博客用户,两者之间形成良性循环.
3定位,大而全还是小而精?
虽然类似的圈子会分流人气,不利于热点圈子聚合人气,但是新浪圈子由于可设置成由圈主审核才能加入,
在某种程度上分担了校友录\同事录的功能.
圈子能否做好,人气和定位是一方面.此外,比拼的不仅仅是人气,更多是持久的互动性,圈子成员之间的了解.这样,既存在人气高的明星粉丝圈,也有人数少但是功能不弱的校友同事圈.
未来很有可能是人气高的大圈子和护动性护动性强的小圈子共存
结语
以上,是个人通过参与圈子互动体验得出的一些看法.由于接触体验圈子时间还不算很久,有的的认识和看法可能还不够成熟,只是自己在参与圈子和体验圈子后产生的一些思想的火花.有待在进一步体验中不断丰富和完善.
2007-5-14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