宽容知心旷,给予知善良

标签:
杂谈 |
《中国青年》第二十一期出刊了,封面人物是我。这一期上还有我的一个访谈,主题是关于我的长篇小说《首长秘书》。我对这个访谈还算满意,我给这个访谈起的题目叫《宽容知心旷,给予知善良》。
宽容知心旷,给予知善良
创作历程:从诗人到小说家
1.您是在怎样的情况下步入文坛,开始文学创作?
答:我在写小说前压根儿没发过誓要当作家,后来成了作家,纯属性情使然。那时我在兰州石油技工学校带薪进修,一天在楼道里碰上了一个读职高的女生,她手里拿着几本杂志,我拦住她说借两本看看,她很不屑地晃着手里的杂志说,这里面除了诗歌散文就是小说,你看不懂。这就受了刺激,不就是文字嘛,咱又不是文盲,于是也很不屑地对她说,小说有什么,看看我就能写。
没黑没白,几天下来总算是鼓捣出了一篇万把字的小说,名字叫《我采一束山菊花》。之后就是投稿,什么《青年文学》、《萌芽》、《青春》等杂志,试下来都没戏,人一下子灰心了,掉魂了。困境中还是那个女生给我支招,说你别写小说了,字太多,你写诗歌试试吧。听人劝吃饱饭,开始埋头写诗,不久我的处女诗作就在《甘肃日报》上发表了,虽说只有四行,但在学校里也是整出了大动静,之后便是一发不可收拾。
2.据我所知,您最初是以诗人角色踏入文坛的,1980年初开始诗歌创作,1986年的时候还任过“醒来诗社”的社长。当时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开始写诗的? 后来为什么又放弃了呢?
答:那年月文学灿烂,朦胧诗得宠,办诗社诗报是件很潮流的事,年轻人一不留神,就给潮流卷进去了,而且往热闹上一使劲,想收都不收不住。诗社里有十几个人,都是哥们姐们,写了东西就往诗报上发,还到处免费赠阅。那些年里我先后在《诗刊》《诗歌报》《人民日报》等报刊发表诗作1600余首(组)。1988年我考入西北民族学院汉语言文学系。这期间,我觉得自己的诗歌写作很难再攀高了,而通过阅读小说作品,对小说的认识有了相应的提高,觉得这时候再尝试一下写小说,不论是在心里准备还是艺术储备上都说得过去。再就是写小说是我文学初始的一个梦,不圆也是块心病。
3.我看您现在的博客上还发表了不少的诗歌,说明您内心对于诗歌仍然是热爱的,既然如此,后来为什么不把这份爱坚持到底,却要移情别恋开始进行小说创作?这种创作类型的转变,是基于怎样的一个心路历程?
答:从诗歌到小说,变的不是内心的感受,而是表现出内心感受的形式。诗歌的力量是喷发的,集中的,敏感的,创造的,唯一的,正如诗人赵丽华所言:“好的诗歌不是概念化的,它不是粗暴地批评和呵斥我们,它只是尝试着去发现,去提示我们,或者叫醒我们,如果我们在约定俗成的现实面前已经感觉乏味和迟钝的话,它帮我们找到平俗事物里所蕴涵的诗性。”
诗歌把文学种入了我的生命,小说把我的生命深度扩展。
较之诗歌,小说这种艺术形式更能演绎人生的喜怒哀乐,尤其是小说的叙述让我着迷。好的小说叙述语言有语境、节奏、韵感、色调、气味、弹性,同时叙述语言还能对此篇作品的艺术表现形式和思想释放角度起着制约的奇妙功能。叙述语言是读者进入作品的通道,好的叙述语言,不会妨碍读者的阅读情绪,好的叙述语言总是能在阅读者进入作品深处后,不觉自己的情感与思想是被语言带进来的,叙述语言在读者得到了作品的真谛后不再独自展现语言功能,叙述语言也就有了叙述语言的那种只可感知的魅力……已经无痕迹地与作品融成了一个故事、一种情绪、一种艺术的展示。
4.您认为作为诗人应具有哪些特质?而作为一个小说家尤其是一个官场小说家又应具有哪些特质?从自己的内心情感特质上讲,你认为自己更接近于一个小说家还是一个作家?
答:一个出色的诗人,我觉得应该具有独特的判断能力、敏感的思维能力,超强的想象力,剪枝掐叶的简化手法,以及表达事物内在真实的剖析能力。而作为一个小说家,则应有稳健的大局操控能力、举一反三的思辨能力和丰富的阅读储备。细说到写官场的小说家,无疑首先得具备过滤社会问题的能力,拷问当下生活的态度,以及批判人性异化的勇气。小说家也好作家也罢,少玩玄,少发嗲,少投机,多用作品自身的能量去说话,想来也就没什么区别了。至于说我,那就简单了,我就是一个自由写作者,吃自己的喝自己的,还自觉给国家纳税。
生活中的于卓
1.生活中您是怎样的一个人?闲暇时喜欢做的事情?
答:说自己长短,这嘴不大好张,说长了,有吹牛之嫌,说短了,也委屈自己,还是借朋友的嘴来说一下于卓吧。好友李宏志曾在博文里说:“于卓他个子比我高点,我稍比他瘦点,他年龄比我大点,我头发比他多点,他长得比我帅点,我穿得比他讲究点。其实,这都不重要。关键是我们身上都有那种北方男人所具有的重情讲义,豪爽大方品格,从不小肚鸡肠,更不做鸡鸣狗盗之事。”不论怎么说,生活乐观,与人为善是我看重的。我写作以外的时间里,闻得着茶香酒气,友人趣闻,床头案头桌头,沙发茶几上到处是书籍与杂志,早晚溜儿子(呵呵,一条机灵敏感的博美犬),相伴时狗从我眼里读人的复杂,我从狗眼里玩味动物的单纯,时常感慨人不如狗。
2.您与朋友的交往?
答:简单为好,闲聚为缘。
3.您如何对待生活与工作?
答:生活就是生命感受生命能量的一个场,这个场中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都是生命无法躲避的。生命不能跟生活较劲儿,生活能放大你的生命也能扼杀你的生命!工作就不好说了,我现在是自由人,我就是我的单位,我就是我的领导,一切不用看人脸色行事,只要不犯法就能把日子过好。
4.您内心的情感特质?
答:我曾写过一篇博文,叫《小年夜,我说爱》,现摘出一段来回答内心情感特质这个问题:“我说爱不是你给了对方什么,也不是你要给对方什么,我说爱是你在不知不觉的时候就心疼了对方,本能可以揭示出鲜为人知的感受……我说爱因为浪漫而逼近现实,而现实处处阻止浪漫……我说爱是人生攀求的一个享受自我的高度,而先辈们则说高处不胜寒……我说爱面前,没有真理没有信条没有绝路,爱永远是个体的一次胜利而非群体的盛宴……我说没有品牌的爱是原创的爱,没有来路的爱是属于独有的爱……我说爱说到家,就是一个疼你的人,从你背后递来一杯没有加糖的咖啡!喝吧亲爱的,甜的东西,从来都不可靠……我说爱总是在伟大的时候寓言渺小的细节……我最后说,爱因为死,所以要生,不信你就试试……”
5.生活中您最喜欢的人与最不喜欢的人?
答:四面八方的势利眼或是狡黠眼看着我,我浑身上下哪儿都不自在;嘻嘻哈哈来去自由的人,以及有屁就放的主儿是我视野里的一道风景。
6.您认为人生中最幸福的事情是什么?
答:家人及亲朋好友身体健康,情有所属,心有所归。
7.如果用几句话对自己进行评价,您认为自己本质上是什么样的人?
答:为文学放弃工作的人;为平淡放弃复杂的人;为讲究时常自己把自己灌醉的人。
关于官场小说
1.您的成名作《七千万》讲的是怎样的故事?为什么要写这样一篇小说?
答:《七千万》刊发在1996年《人民文学》第十二期头条位置,转年《小说月报》、《作品与争鸣》等刊转载,之后多次获奖。《七千万》讲述的是一家国有大型企业面对地方政府收缴七千万城市建设配套附加费而发生的故事。起初这是个两万多字的中篇,寄给《人民文学》不久,责编宁小龄先生打来电话,让我到北京面谈。宁先生是个认真负责的编辑,一再说这个题材抓的不错,写不好就可惜了,详细谈了他的看法,细微之处都到了小说人物的一个眼神及对话上。接下来的日子里,廊坊北京我跑了三趟,四易其稿,此时收不住再弄下去的话,我怕是要疯癫了。
写这篇小说时,我还在企业里,国企与地方的矛盾由来以久,尤其是在利益分配上,哪一方都不想吃亏,恩恩怨怨中公私就不大好分明了,权钱交易的传说总在翻新,小道消息五花八门。可以说是现实的触动,促使我写了《七千万》。
2.之后您又连续创作了《八千万》《九千万》,以及《挂职干部》《红色关系》《首长秘书》等一系列官场小说,您为什么会把“官场小说”作为自己创作的主体?您最希望通过这些小说表达什么?
答:说实话,如果没有《七千万》、《八千万》、《九千万》这三部描写这官场生态的中篇小说垫底,我写官场小说的劲头也就上不去了。写熟了再放下,就有种不知往哪走的感觉,而丢失自己,又是一个作家所承受不起的。官场是社会的一个角落,我曾说过这个小角落里有大磁场,民众的生活质量、信仰自由、生老病死都受这个大磁场的辐射。官场无形,官场中的人性善恶,深深地影响着民众的人生价值取向。猜疑与对立,冷漠与回避不利于社会和谐,走近彼此,打开一道道不必要的防范之门,许多问题也许就不是什么了不起的问题了。
3.您认为作为“官场小说”的突出特质是什么?作为官场小说作家,应该承担的社会职责是什么?
答:在权力、金钱、情爱、责任、信仰中揭示人性的变异与抗争是官场小说的特质。官场小说,其实就是一种文学力量在现实生活中寻找丢失的公平与监督。
4.您的这种理念在小说中有怎样的表现?
答:在痛苦中理解幸福。
5.有媒体称官场小说中有“南王北于”的说法,将您与王跃文并称,虽然您《七千万》的创作要早得多,但实际许多读者对您的认识可能要少得多,您如何看待这种现象?您认为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如果把您的官场小说与王跃文的官场小说进行比较,您认为自己的优势与不足是什么?
答:小说写出来,动静能弄多大,除了小说自身的魅力外,有时也得讲运气,运气好了,人气指数就上升得快一些。王跃文的官场小说写得很见功力,《国画》我尤为喜欢。我俩脚下都有自己的路,走下去谁也绊不着谁,走近了就打打招呼,或是坐下来喝点小酒弄个足疗什么的,挺好,见谁都谈小说也是件婆婆妈妈的事。
6.从个人创作上看,虽然同样是官场小说,您的创作风格从早期《七千万》到《挂职干部》,再到《首长秘书》显然发生了一定的变化,感觉对社会问题的反映似乎少了些尖锐,多了些温和与宽容,不知道我的理解对不对,如果的确如此,那么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这是否也表现了您个人情感立场的一种转变?
答:酸甜苦辣,冷暖人生,把一切回归到人性上品味,这人世间也就没有绝对的好人与坏人了。宽容知心旷,给予知善良,人与人之间的精神对峙与冷暴力,永远不能平息人与人之间存在的问题。
《首长秘书》在这里:http://vip.book.sina.com.cn/book/index_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