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形篇》有云:“故善战者,立于不败之地,而不失敌之败也。是故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善用兵者,修道而保法,故能为胜败之政。”
“所以善于用兵打仗的人,自己既立于不败之地,而又不放过任何让敌人失败的机会。因此,打胜仗的军队总是先有取胜的把握,而后才同敌人作战;打败仗的军队不然,总是先冒险同敌人开战,而后期望在作战中侥幸取胜。善于用兵打仗的人,能够修明政治,确保法令制度的执行,所以他能够掌握战争胜利的主动权。”
孙武的话如同孟子所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里提到的是一个危机意识,表现在战争中就是要修道而保法。
曾经看过这样一个报道:在一所大学的实验室里,一群研究员想观察一下青蛙的求生能力。他们把一只青蛙丢进了滚开的油锅,青蛙感受到了那即将到来的灭顶之灾,拼尽全力跳出了油锅,获得了新生。可几分钟后,同样是这只青蛙被放进冷水里,科研人员慢慢把水加热,直至把水烧开,起初悠然自得地在水中游来游去的青蛙已无力逃脱灾难,被活活煮死。
从这则故事中,我们应该深思一下:在极度恶劣的外部条件下,青蛙逃脱了死亡,获得重生。而当外部环境由舒适向险恶逐渐转变时,它却觉察不到,死在了那曾让它享受的“福地”。这就需要我们时常地“修道”、“保法”,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做一只健康的“青蛙”。青蛙的故事说起来不可思议,可事实就是如此:没有修道、没有保法,那样就会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可我们仔细想来,自然界如此,人类社会更是这样。
在古代商朝衰落时期,他们受四方蛮夷骚扰,可以说是民不聊生。就在这水深火热之中,纣王继位,他的英明神勇使四方臣服,商朝中兴。可就是这纣王,成就大业后不思进取,贪图安逸,断送了商朝大好河山。清末太平天国起义,洪秀全带领饱受奴役之苦的人民向清朝封建统治者发动猛烈进攻,可就在事业刚刚有一点成就时,起义军领导者中的矛盾出现了,天京变乱使太平天国走向了灭亡。这一切,不都说明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
每一个人都会渴望安乐,逃避忧患。这就是人性脆弱的一面,孰不知,在安乐面前会丧失斗志,而在忧患面前会树立一种与艰难作斗争的顽强拼搏的伟大精神。就像森林之王的狮子或老虎那样,它们是如此的凶猛,但是它们一旦被圈养,食物更是由驯养员供给的。自然而然,慢慢地它们就会变得温顺。一个许多人都熟悉的例子:在一处很优裕的地方,生活着一群健康活泼的梅花鹿,它们无忧无虑,悠闲、安逸,食物应有尽有,慢馒地,它们变了,变得懒了,变得衰弱不堪,有的甚至失去了生存的能力。有一天,突然出现了一只狼,狼把它们当中最弱小的鹿吃掉,接着吃次弱的,接着又吃了一批身体不灵活的。狼的侵入,使这群梅花鹿受到极大的震动,在生死存亡面前,它们一只只都警觉起来,醒悟过来。它们不再过以前那种安逸懒散的生活,它们与狼展开了不屈不挠的搏斗,最终弱小的梅花鹿被淘汰了,较壮的梅花鹿生存下来了。由此可见,“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对任何事物都是非常重要的。
所谓的死于安乐,就是人在享受安乐的情况下会灭亡。历史上隋朝的灭亡就是值得每个人深刻思考的,隋炀帝在位期间,由于他的昏庸无能,只知享受,“但求死看扬州月,不愿生归驾六龙”。最终纷乱叠起,被李唐取而代之。他只顾安乐,这样的下场常被后人耻笑。同样,前面所说的两只青蛙的生死也是取决于它们自己,但是到了最后,第二只青蛙还是认识不了,更何谈避其祸害。这一切提示了我们: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
不可否定的是我们人都具有惰性。一旦环境稳定下来,只要付出50%的精力就可以应付所做的工作,人们就会变得懒惰,不思进取。社会在飞速发展,现在已经不再是一个靠经验吃饭的时代。任何人如果不紧跟时代的步伐前进,就会成为落伍者。世界上的人口在飞速增长,相应而来的是大量人才的出现。在一个团队中,任何人员都不是独一无二、不可或缺的。失去了一个人,马上可以在社会上找到同样类型的人才补充进来。作为一个跨世纪的现代人,我们更应该时刻保持狼一样的危机意识。工作是什么?工作就是自己生存的保障,衣食住行都要靠工作所获得的薪水来维持。丢掉了工作,你就丢掉了一切,更不要说理想和事业。只有具有了危机意识,你才能不满足于已经取得的一些成绩,你才能督促自己在工作之余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
从前,有两粒种子安静地躺在泥土里,春天到了,一粒种子破土而出,而另一粒种子说道:“我没有那么勇敢。我若向下扎根,也许会碰到岩石;我若向上长,也许会伤到我的茎。”于是它甘心呆在泥土里。几天后,他被一只母鸡吃掉了。
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同样的种子,同一片沃土,不同的遭遇,又一次充分地说明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两粒种子生长在同一片土地上,其中一粒敢于面对挑战与困境,破土而出,为自己开创了一个美好的未来;而另一粒却因害怕挫折与磨难,而甘心呆在自己的“安乐窝”里,结果埋葬了自己。困难与挑战虽然往往给人以挫折,但也可以催人奋进,给人以力量;而安逸与保守虽可以暂时保身,但最终却使人堕落而遭淘汰。就像有句话说的那样:苦,可以折磨人,也可以锻炼人;蜜,可以养人,也可以害人。可见人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以前古人提出了“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说法。李自成由得天下到失天下的过程,为上面的说法提供了有力的佐证。几乎我们每个中国人都深知这段历史,都懂得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的道理。可是生活在竞争日趋激烈的时代的中国人,是否真正意识到了生存的危机与挑战?这是值得每个人沉思的,我们该如何对待自己的人生?有人说:痛苦是严格的老师,留给我们太多思索;挫折像硕大的磨刀石,使我们的青春变得锋利。人活在逆境中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自己的怯懦。
人生一世的确不容易。我们不可能是一帆风顺,也不可能是风光一世,所以人不能安于现状,要对自己有所提高,要有忧患意识。因为只有有了忧患意识,才能在工作生活中有上进心,有进取心,过分享受依赖安逸就会消磨掉一个人的斗志。那样的话我们就会苟活一生,碌碌无为。换而言之,也就是说只有有了忧患意识,才能积极去拼搏奋斗,人生才会绚丽多彩。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