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牵黄擎苍射天狼的狂和稚

(2023-11-12 08:10:52)
分类: 务虚
小时候、年轻的时候,对于苏轼,不只是喜欢,而是膜拜与向往。狂放、豁达、深情,这种为人处世的方式,俨然就是自己想要成为的目标。
现在人到中年,对于苏词依然喜欢,但对于其所透露的为人处世的风格却不太认同,甚至有些排斥了。其原因在于,我觉得,苏词中的那种狂放更多的是幼稚,而豁达更多的是无奈,深情则更多的是囿于亲情。
文学性首先是感性,理想性、情感性是第一位的,但我觉得好的文学作品依然要有深度、广度和高度。
我觉得苏词是缺乏深度、广度和高度的。比如说,未能深刻认识到时代危机,或者说,对于时代植根于社会基础或深层的矛盾,对于普通百姓困苦、无助无奈、绝望缺乏深度认识。又如,很少想过要去改变国家、社会,更没有想过要去改善老百姓的生活,想的更多是自己如何应对所谓不幸的遭遇。再如,即便有些改变国家和社会的想法,也是流于浅陋,就如《江城子·密州出猎》中那样,完全是文人孩童式的梦想,空有忧患意识,但却只有不切实际的方法(如《教战守策》)。即便宏观策略而言,比如富国强兵,苏词中也是鲜见的,至于要扩大统治阶级的基层力量、改善民生的想法,就更是少见了。
当然,对于一个近千年前的人来说,我说的这些有些苛刻了。然而对比那个时代一些改革家来说,苏轼的格局依然是有些小的。但这是很关键的问题,关键是:我们今天崇尚苏词,在教育的各个阶段都植入苏词,这种缺乏高度、广度和深度的处事风格难免对于培养真实的家国情怀是不利的。
我的观点在于:厚植家国情怀,首先是要重视民生。文学的高度、广度和深度当植根于民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