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浅谈儒道传统文化对陶瓷艺术的深远影响

(2007-07-25 12:32:29)
分类: 设计意象
 

中国文化的传承换句话说就是陶瓷文化的传承,从浙江河姆渡、河北磁山、河南新郑、密县等新石器时代遗址的发现,到中华现代文明的发展,陶瓷艺术不断地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古人的制陶是因为简单的生存需要,随后便有了相对复杂的身心要求。在古代哲学领域和文学思想上,“存天理,灭人欲”,即“天理存则人欲亡”。它的理学思想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工艺美术的风格。作为工艺美术的代表,陶器在人类生活中具有很重要的意义,不仅丰富了生活用具,而且也加强了定居的稳定性。陶瓷制作不光符合人们的物质生活要求,同时表现人们的审美需要。 

陶瓷的魅力来自材质的特殊美感和它的手工制作过程;来自泥土、釉色、烧成之美,以及艺术家与泥土交流时所留下的“手语”痕迹;更来自泥、釉、火与人文精神感浑然天成般的交融统一。古代陶瓷的绝大部分烧制目的是为了满足当时人类的日常生活。人类用泥土造物的目的往往是和满足生活方便的渴望相联系,人类发明陶器是为了炊煮的生活需要,烧造陶质砖瓦是为了建筑构造,制作陶瓷质地的俑类塑像是为了满足礼仪,其大多作冥器用。随着历史的逐渐进化,精神文化的领域的发展,精神开始超越物质使用功能形式羁绊。

一、中国儒道传统文化的思想内涵

在中国古代文化里,贯穿着一个总思潮、总趋向,便是理性主义。它承先启后,一方面摆脱原始巫术宗教的种种观念传统,另一方面奠定汉民族的文化心理结构。就思想、文艺领域说,这主要表现为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说,以庄子为代表的道家,则作了它的对立和补充。儒道文化是两千多年来中国思想一条基本线索。不管是好是坏,是批判还是继承,孔子在塑造中国民族性格和文化----心理结构上历史地位,已是一种难以否认的客观存在。把人的情感、观念、仪式(宗教三要素)三者引导和消溶在以血缘为基础的世间关系和现实生活中,将其抒发和满足在日常心理---伦理的社会人生中,这正是中国艺术和审美的重要特征。中国重视的是情、理结合,以理节情的平衡,是社会性、伦理性心理感受和满足。

中国美学的着眼点更多不是对象、实体,而是功能、关系、韵律。从“阴阳”(以及后代的有无、形神、虚实等)、“和同”到气势、韵味,美学范畴、规律和原则大都是功能性的。作为矛盾结构,强调得更多的是对立面的排斥与冲突。作为反映,强调得更多的是内在生命意兴的表达。作为效果,强调得更多的是情理结合、情感中潜藏着智慧以得到现实人生的和谐和满足。作为形象,强调得更多的是情感性的优美(“阴柔”)和壮美(“阳刚”)。中国古典美的“中和”原则和艺术特征,可以追溯到先秦理性精神。荀子强调的是“性无伪则不能自美”;庄子强调的却是“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前者强调艺术的人工制作和外在功利,后者突出的是自然,即美和艺术的独立。浪漫不羁的形象,热烈奔放的情感抒发,独特个子性的追求表达,从内容到形式不断给中国艺术发展提供新鲜的动力。

二、中国儒道传统文化对陶瓷艺术的影响    

儒道文化概念深刻影响到陶瓷艺术。青瓷,是古人对玉情有独钟的结果。古人将一切温润而又有光泽青、绿之美石称之为玉。孔子云:“君子比德于玉”,汉代许慎日:“玉,石之美者。”,“润泽以温,仁之方也;鳃理自外,可以知中,义之方也;其声舒扬,专以远闻,智之方也......”这就是把玉石文化性转成人格化的说法。玉具有仁、义、智、勇、廉的优秀品质,并被儒家赋予了德。青瓷的婉如玉色的追求始终与国人文化美学的判断标准相符。唐代陆羽《茶经》从文人的审美标准入手,提出越窑青瓷,“青则益茶”、“类冰”、“类玉”,以至越窑产青瓷倍受唐人青睐。晚唐到五代的“秘色瓷”,青绿碧玉、釉质晶莹润澈。宋代官窑和龙泉窑等窑口的青瓷,丰润之美如脂如玉。都可证明中国社会对玉质瓷器的偏爱,潜移默化的受到儒道传统文化的审美观支配。

陶瓷的造型、釉色、装饰等艺术符号都与每个时期的阶段性精神和物质生活相联系。往往是从物质的实用心理出发,趋向诱发出人精神文化性心理满足。它不是空幻飘渺的抽象于生活内涵的形式玩味,而是笃实实用原则。例如:制作宋壶时,首先计算的是在最利于把握和倾倒的把手和流口部件如何便于注水,要求壶盖尽量密实和无罅漏,在实用原则下凸显其文化性的审美观。陶瓷大多数不是为了玩赏目的,文化性精神本质有着观念思维的日用功能因素。文化的审美与欣赏习惯不存在难以消解的隔阂。每当日用功能性目的成为造物心理的主导作用因素时,审美文化形式有时被忽视。在具有实用功能基础上日用器皿照常有着文化性。例如:陶质水缸,千百年来都是作容器用。具有永恒和稳定的储水功能,一见到它的形状,就明白是祖辈相承的生活储蓄水的功能目的,日用功能构成了它的全部文化性。

    通常,艺术常常强调物质的观赏性,而陶瓷实用功能是文化的主体,多数造型都有约定而稳固的文化象征内涵,这一现象深刻反映在陶瓷艺术领域里。它的实用预示了精神心理满足和生活期待,而不是抽象于生活内涵的形式。实用不仅仅是物质的使用功能,而是使用价值存在的同时,兼有审美价值这两方面的文化的功利延伸。也就是说,陶瓷在实用的同时,始终有着稳固的精神文化性。历史上,陶瓷成为喜欢把玩的奢侈阶层的消费对象,使得一些品种渐趋非实用功能,观赏功能成为陶瓷制作的主流。如宋代青瓷的冰裂纹并非实用,只是为了满足消费者的审美需求。宋官窑青瓷,由实用心理渐向形式审美过渡,始终坚持原始器皿功能意识。实用的和审美的文化性相结合,承载着实用功能和精神功利两大内容。

自唐代始,彩绘装饰瓷大量涌现,至元明清三朝得到了很大发展。陶瓷实用器物上的装饰都是为了审美服务的。审美与实用功能的结合处于物质实用功能的依附关系。期间,景德镇烧制的青花瓷大部分都有其实用性,在实用功能的前提下体现审美需求的特殊目的。例如:梅瓶的器身大腹隆起而口小,是典型的为储藏酒水目的。“流口”小是为了便于密封,腹的隆起是为了增大容量,造型浑厚、活泼、轻巧,即实用又美观,典雅秀丽,豪华尊贵。梅瓶的加工精细,装饰精致,仪态端庄早已超越了其实用性。画上青花烧成后,反而没进入使用的场合。而是为了满足人们文化审美需求存在社会环境里。其次,宗教、巫术和儒道的社会伦理思想使得陶瓷创作目的回避日用功能,强化造型艺术的美感,受特定时期的美学功能因素和目的支配,日用功能和审美文化完整性可能被破坏。它表现在有一部分陶瓷隐藏在巫术和教化意向,文化观念的渗透完全带有娱乐性和观常性,美学思维、观念内涵和功利意向都强化了社会理性内容,显现为纯粹的审美对象服务。尽管中国历史上的陶瓷俑类烧造目的是为了礼仪环境用的消费品,但作为陪葬的冥器,物品常在视觉美感的膨胀,实用目的只是处于从属地位。汉、唐的陶塑,保持着社会发展上升时乐天达观的热情态度,具有孔子的人文思想,殉葬品功能目的需要变得极为低调,赋予了审美情感以绚丽的形式,造型的张力表现和表达到了陶塑艺术的顶点。明朝以后的瓷塑佛像反映了各时期的社会世俗生活,尽管众多造像的捏塑相对而言是静止的,但在静态之中达到了冥冥虚空的精神气度。造型和表面的图饰表达出时代文化精神功能性内涵。

三、当前社会生活需求传统文化对陶瓷艺术的介入

如前所述,中国的儒道传统文化对陶瓷艺术产生深远的影响。与西方的人文哲学(人是“自然的主人和占有者”笛卡儿《方法论》)不同的是,中国哲人诗人的人生宇宙观是多么不同。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飘逸的庄周给出的也是飘逸的回答:“人生天地,如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西方人向往高升到上帝的居所,征服并主宰自然。而我古哲人则愿与万物平列,融合于自然之中-----“天地与我并主,万物与我合一”。中国古代人对自然的认识是在不损害自然的前提下求得生存发展。

当代社会,世界各地声势浩大的工业文明促成了人类社会大变革,使得现代人盲目发展,求发展、追速度,人与人交流愈来愈少,个人中心主义思潮泛滥成灾。人的思想也愈来愈僵化,单调、枯燥的生活充满其间。也使得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思古之幽情,重新理解、认识和肯定传统艺术的价值。回破碎的人类往昔文化,对精神性和宗教价值的肯定。目的是为了弥补当代人所缺少的对人类根部物质文化领悟和体悟的习惯,培养人的对美领悟和创造能力。面对着社会节奏的加快,通过陶瓷艺术这种特殊艺术表现形式,在呆板的、网络化、信息化的社会中加入一点人文因素和人文情怀。以缓解现今社会的压力。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使人身心得到健康发展。如:设计者在设计陶瓷艺术时,多运用古文化元素,在装饰上运用“三多九如”,“平安五福自天来”,“君子之交”等等吉祥图案。三多九如是祝颂人生幸福之词,如意常以灵芝象征,灵芝是吉祥的瑞草。运用这些装饰使人感到传统文化的趣味和内涵。《论语》有云:“子日:与善人交,如入芝兰之室,久不闻其香。”将兰花比成王者之花。对精神空虚,对人冷漠的现代人来说,无疑如沐春风之感。合理的运用古典文化,不但达到育人心菲,而且是净化现代人自我中心主义的良药。

从陶瓷艺术和人文发展总体态势来看,呈现一种和生活方式相协调,在实用性和审美性双重属性的框架内呈多元侧重、综合取向和互融共生的方向。陶瓷艺术的工艺手段所流露的痕迹,而造就出的独特语言,是其重要的一个环节,工艺决定作品的成败。一切艺术效果及最后的完成,都必须在工艺的限定下,不同的表现手段,可传达不同的感观;如陶板成型,规矩、理智,强调手工技术的水平及对工艺的考究,在镶器上做肌理效果,更有工艺美和装饰美;而注浆成型具有机械、冷静的感觉,但它规范、标准,盘条成型,变化多,造型丰富,更具有随意性和人情味。朵密玲.尼蒂莱(Kati.TUominen-Nittyla)的陶瓷设计作品,其主要特点是作品的空间性、功能性,自然性和趣味性。幽默诙谐的《故事》、《鸟壶》(story birds)是她具有代表性的一套陶瓷作品。它将日常生活用品抽象化、艺术化,其生动的造型,形象的隐喻,拟人化的表现手法,使作品充满丰富的想象力。同时,《故事》、《鸟壶》构成一组虚拟的对话场景,似乎是两代人甚至三代人之间在进行交流。由此可见,巧妙地利用材料和工艺特点进行多样性设计,能使人在其中产生一缕温情,感化人的心灵。

四、结语

人类社会的发展,不论是物质技术的,还是精神文化的,都具有历史延续性。追踪时代和尊重历史,就其社会发展的本质讲是有机统一的。在陶瓷艺术中,运用在生活居住、旅游休息和文化娱乐等类型的人居环境里,都要因地制宜地采取具有民族特点、地方风格、乡土风格,充分考虑历史文化的延续和发展的设计手法。将中华民族的儒道文化的深厚传统与近年来西方文明的当代设计理念融会贯通。陶瓷艺术把手工痕迹作为天然装饰,把陶艺中朴直的美感烧成形形色色的装饰精品置于室内外,艺术气息浓厚。如陶器的以茶壶造型为底座的台灯,外型相当别致,带来了视觉上的新鲜的感觉,细长的陶制玄关桌面,配以线条简洁的桌脚,表现出一份悠然自在的生活环境。总之,各种陶瓷艺术制品,不光起着传播优秀的中国古文化作用,还能在现今西方工业文明带来的各种不良后果中,起到陶冶情操、美化生活、改善人民生活的作用。作为我们年青一代陶瓷艺术工作者,在挖掘中国古典文化精髓的同时,多关心生活,艺术是来源于生活。创造更多更好的独具特性的陶瓷艺术品,充分发挥陶瓷的自身特性,满足不同环境生活,不同层次品味,不同风格样式的人居环境氛围,造福于人类。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