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成武古遗址荟萃

(2011-02-18 10:37:05)
标签:

杂谈

1.大台遗址:位于成武县城关镇东关居委会,南邻县公安局拘留所,北依护城堤,东为新冲河。遗址南北长80米,东西宽78米,总面积6240平方米。高约9米,平面呈圆形。
从采集的陶器标本可以看出:龙山时期的陶片有泥质灰陶方格纹、蓝纹、绳纹罐,橙红陶鼎足以及黑色残石刀、陶纺轮等;岳石文化的有夹砂褐陶素面罐、器盖;商代有夹砂灰陶绳纹鬲、罐等。由此可见,该遗址包含龙山、岳石、商代等几个时期的文化遗存,文化内涵极为丰富。1992年,被山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黑堌堆遗址:位于成武县白浮图镇董庄村东北500米,因堌堆之上土质呈黑色而得名。经铲探得知,该堌堆遗址南北长90米,东西80米,总面积7200平方米。由于人为破坏和长年水土流失,现仅堌堆南东西10米,南北7米,高约5米。遗址四周均为平地,北临西南—东北向的西沟河,其西有南北向的生产路一条。
从遗址采集的标本看大汶口时期的陶器有橘红陶钵;龙山文化的有泥质灰陶深腹罐、蓝纹罐、甗腰、鬼脸形鼎足;商代的绳纹夹砂红陶鬲、素面泥质浅灰陶字母口罐、鬲、瓮。由此可见,该遗址包含大汶口、龙山、商代、周代等几个时期的文化遗存,文化内涵十分丰富。1989年,被成武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3、文亭山遗址:文亭山,又称“云亭山”,位于成武县城西北500米,四周均为洼地。经铲探得知,该遗址南北长191.5米,东西宽125米,总面积23938平方米。地面之上现存两个土丘,南丘高大,南北长80米,东西宽65米,高约17米,名曰“文亭山”。从其西侧剖面看,有灰坑、烧土块,此处并出土过一批石、骨、陶器和铜器;北丘东西长35米,南北宽30米,高15米,称为“斗鸡台”,保存完好。
从出土文物和采集的标本看,遗址下部为新石器时代文化层;中部为商、周文化层;上部为汉代文化层。土色为黑色粘土。龙山时期的陶器有夹砂红陶鼎足、鬲足,泥质方格纹灰陶片;商代有夹砂绳纹灰陶片,泥质红陶素面细长鼎足,蚌刀、骨箭头、石箭簇;周代有鬲、盆;汉代有陶罐、仓、盆、盉等。该遗址包含龙山、商代、周代、汉代等几个时期的文化遗存,文化内涵十分丰富。1989年,被成武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4、高堌堆遗址:位于成武县白浮图镇高堌堆村内,北距成济公路200米,南距红卫河1000米。现堌堆遗址南北长63米,东西宽50米,总面积3150平方米,高约4米。经铲探得知:原堌堆南北长85米,东西宽90米,总面积7650平方米,保存完好。
从遗址采集的标本看:龙山文化时期的有夹细砂绳纹灰褐陶甗,素面、方格纹、绳纹灰陶罐、素面盆、盘,绳纹瓮,器盖,蚌镰等;岳石文化的夹砂红陶罐;商代有夹砂粗绳纹红陶鬲、素面盆;东周有豆、缸。1975年,群众在遗址上挖土时曾出土春秋时期的青铜剑、戈等。所以,该遗址包含龙山、岳石、商代、周代等几个时期的文化遗存,文化内涵十分丰富。1989年,被成武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5、小台遗址:小台,又称小东台,位于成武县城东北约1500米,座落在护城堤外的乐城河边上,东南距农机局、东北距田庄、西南距大台遗址各约400米。因较大台稍小,故曰:“小台”。该遗址呈台形,现存高约6米,南北长55米,东西36米,面积约1980平方米。1989年被成武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该遗址地表之上随处都可以捡到陶器残片,从采集的陶器标本看:以泥质灰陶为主,也有少量红陶。龙山时期的有夹砂灰陶方格纹罐、泥质素面灰陶钵;岳石文化的有夹砂褐陶素面罐、器盖;商代有夹砂灰陶绳纹鬲、罐,泥质灰陶豆、盘等;泥质灰陶多饰方格纹或素面,夹砂红褐陶多饰绳纹。由此可见,该遗址包含龙山、岳石、商代等几个时期的文化遗存,文化内涵极为丰富。1989年,被成武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6、李河遗址:位于成武县白浮图镇东李河村西南300米。现遗址南北长50米,东西宽40米,总面积2000平方米。因60、70年代群众在此取土,遗址略高于四周地表。
从采集的陶器标本看:以泥质灰陶为主,也有少量红陶。龙山时期的有夹砂灰陶方格纹罐、泥质素面灰陶钵;岳石文化的有夹砂褐陶素面罐、器盖;商代有夹砂灰陶绳纹鬲、罐,泥质灰陶豆、盘等。
由此可见,该遗址包含龙山、岳石、商代等几个时期的文化遗存,文化内涵极为丰富。
7、王堌堆遗址:位于成武县大田集镇堌堆寺王庄村北250米。原堌堆高约5米,1970年平整土地时被削掉3米,并将堌堆分成两个土丘。经1979年铲探得知:遗址南北长62米东西宽51米,总面积3162平方米。
从采集的陶器标本可以看出:龙山时期的陶片有泥质灰陶方格纹罐;岳石文化的有夹砂褐陶素面罐、器盖;商代有夹砂灰陶绳纹鬲、罐等。
由此可见,该遗址包含龙山、岳石、商代等几个时期的文化遗存,文化内涵较丰富。
8、于楼遗址:位于成武县大田集镇于楼村西北300米。遗址略高于四周地表,东西30米,南北25米,总面积750平方米。
从采集的陶器标本可以看出:龙山时期的陶器有泥质灰陶方格纹罐、泥质白陶鬶足;岳石文化的有夹砂褐陶素面罐、蘑菇形器盖;商代有夹砂灰陶绳纹鬲、罐等。由此可见,该遗址包含龙山、岳石、商代等几个时期的文化遗存。保存状况基本完好。
9、刘庄遗址:位于成武县大田集镇刘庄村东南3米深的大坑内。遗址低于四周地表,土质为灰褐粘土,未经勘探,故地层堆积情况不详。遗址南北长100米,东西宽80米,总面积8000平方米。
从采集的标本看:龙山时期的有泥质灰陶方格纹罐、钵;岳石文化的有夹砂褐陶素面罐、蘑菇形器盖;商代有夹砂灰陶绳纹鬲、罐等;汉代的有泥质灰陶罐、豆、瓮等。由此可见,该遗址包含龙山、岳石、商、汉代等几个时期的文化遗存。保存状况基本完好。
10、李村遗址:位于成武县大田集镇李村西北200米。遗址两个堌堆组成,东西长200米,南北宽150米,总面积30000平方米。平面呈椭圆形,高约2米。
从采集的陶器标本看:龙山时期的有泥质灰陶蓝纹罐片;商代有夹砂灰陶绳纹鬲;战国的有夹砂粗绳纹鬲;汉代的泥质灰陶壶、灰陶小口罐、灰陶直领瓮等。由此可见,该遗址包含龙山、商、战国、汉代等几个时期的文化遗存。保存状况基本完好。
11、孔楼遗址:位于成武县苟村集镇孔楼村西750米。遗址呈缓坡状,东西长约80米,南北宽约70米,总面积为5600平方米。
从采集的标本看:龙山时期的有泥质红陶钵;岳石文化的有夹砂灰陶罐、蘑菇形器盖;商代有夹砂红陶鬲、罐等;汉代的有泥质灰陶绳纹罐、豆、壶等。由此可见,该遗址包含龙山、岳石、商、汉代等几个时期的文化遗存。保存状况基本完好。
12、刘庄遗址:位于成武县苟村集镇刘庄村北约500米。遗址之上曾建有“黄姑庵”,解放前被拆除。现遗址略高于四周地表,南北、东西各约50米,面积2500平方米。土呈灰黑色粘土,土质疏松。未经钻探,文化层堆积不详。
从采集的标本看:陶器多黑灰陶,红陶少量。纹饰有方格纹、蓝纹,细粗绳纹以及附加堆纹。龙山时期的有泥质灰陶蓝纹罐片;商代有夹砂灰陶绳纹鬲、甗;汉代的泥质灰陶壶、灰陶小口罐、绳纹罐、豆等。由此可见,该遗址包含龙山、商、汉代等几个时期的文化遗存,文化内涵较为丰富。保存状况基本完好。
13、孙寺遗址:位于成武县孙寺镇孙寺村东端,一部分被供销社所占压。遗址东西约100米,南北约90米,总面积9000平方米。
质灰陶方格纹罐片;岳石文化的有夹砂褐陶素面罐、蘑菇形器盖;商代有夹砂灰陶绳纹鬲;周代有罐的口部;汉代的有泥质灰陶罐、豆、瓮等。由此可见,该遗址包含龙山、岳石、商、周、汉代等几个时期的文化遗存。保存状况基本完好。
14,城湖故城址 系指成武县旧城及周围。面积号称万亩。经过调查、勘探得知,该遗址只是局部商代遗物较丰富,而大面积却都经过了西周、春秋、战国时期,一直延续到汉代。史载,西周初在这一地区建有郜国。郜,姬姓,子爵,文五第十一子,武王时封于郜。它在西周、春秋时期应为郜国都城,战国时为郜邑,秦至汉代为成武县治所。该遗址1992年被山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15,玉皇庙遣址
汉代文化。龙山文化共存。有汉代古墓群。出土陶马陶俑
成武县伯乐镇玉皇庙村

16 晏崮堆遗址位于孙寺乡晏崮堆村北,高3米,占地2230平方米,曾经出土陶器、粮食、马俑等汉代文物。根据出土文物以及考古钻探分析,其崮堆为新石器—汉代遗址。1988年该遗址被公布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历史上晏崮堆长期隶属单县。根据单县县志记载:“晏崮在城西北偏西30里淳于堡,相传为晏子故里。” 晏子,春秋时期齐国大夫,一生节俭,政绩卓著,名声显赫。后人整理他的文章形成《晏子春秋》一书。

公元774年,李白被唐玄宗以“非廊庙才”的理由赐金遣返。李白离开长安,受族弟之邀到单县,外出打猎的时候,晚上到晏崮堆住宿,写下《送族弟凝至晏崮单父三十里》诗一首。

雪满原野白,戎装出盘游。

挥鞭布猎骑,四顾登高丘。

兔起马中间,苍鹰下平畴。

喧呼相驰逐,取乐消人愁。

鸣鸡发晏崮,别雁警涞沟。

西行有东音,寄与长河流。
17 祝家庄遗址 祝家庄遗址位于伯乐集镇祝岗子村,经专家考证,这里就是《水浒》中“三打祝家庄”的原型。该村地势高出周围村庄3-4米,建筑取土时,经常挖掘到建筑碎片、生活用的陶器、瓷器及若干铁器。周围的祝楼、东祝庄、西祝庄也大多姓祝,当地村民对“三打祝家庄”的历史流传已久。

 

18 记河寺堌堆 成武县汶上镇记河寺村东北角

由于远古的自然环境十分艰苦,加之当时的生存能力极其低下,成武先民为抵御各种灾害和猛兽侵袭,往往以亲缘关系结成原始群落,傍水择高地而居,自西南至东北方向,自然分布于城区和田塔两大区域中心周围。为有效对付经常泛滥危及生存的滔滔洪水,先民们不得不堆积黄土筑高台而居。从现存于县境内的文亭山、大台、小台、吕台、斗鸡台、晏堌堆、高左堌、董堌堆、记河寺堌堆、盆罐窑堌堆等30余处大汶口文化遗址来看,无论堌堆之高大、数量之众多、区域之广泛、布列之密集,均远胜于周围地区。遗址内涵丰富,有房址、窑坑、盟台、墓葬;出土的生产工具有石斧、石铲、石锛、石镰、石凿等石器,有骨凿、骨镞、骨镰、骨针等骨器及蚌器。由此可见,早在公元前四千年左右,成武就已成为新石器时代文明的一大中心。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