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记:在武汉生活了几年,大学也都转了个遍。曾经快步于喻园,感受青春的活力;抬头仰望珞珈,平添几许高远。2008年高考过后,很多的年轻人们还会来到武汉,开启他们的大学时代,他们所经历的,就是我曾经看到的,而今天写下的,就当是在夏天给你我的献礼,用它献给属于你我曾经或即将拥有的校园。
武汉现有高校好几十所,其中比较有名的是教育部直属的七所:武大,华科,华师,理工,华农,财政大与地大。从珞珈山到狮子山,从东湖南岸到南湖南岸,七校在武昌地区逐渐展开。记得湖北某报在报道武汉地区的高校时曾用过“老牌名校依山而建,新兴大学据水称雄”的言辞。目前,武昌同汉口与汉阳一样,都在为抹去曾经共同的“最大县城”污名而不断革新自己,可看上去依旧并不是很美的武昌最不缺的就是能制造美丽的大学﹑湖泊与山岭。天然地,武昌城里的大学有了追逐山水的条件,新兴学校即使没有找到山也都凭临着大气的汤逊湖与黄家湖而建。
以前在武汉地区大学生中流行一段话:“武大的山,华科的饭,华师的美女,理工的流氓满街串”。还有“学在华科,玩在武大,吃在武水(武汉水利电力大学,现被武大合并),爱在华师,死在华农(据说风水好)”等说法。当然,这些都是20世纪末21世纪初的段子了,现在用它们去形容这些大学已很不合时宜。现在是怎样的呢,自然也无法一言以概之。比如要说美女,华师有,可人家江汉大学也有,武汉科技学院,武汉大学也不会少的。说学习,不见得武大的,地大的,或是财大等学校的学生就不如华科的认真。要说食堂,不得不承认华科在这块的后勤服务确实明显好于其它几校,质量不错价格还合理。当然,后勤改革后的今天,天下食堂性价比几乎都差不多,食堂好坏已不仅仅看实惠不实惠,最好还要看看环境是否优雅,食物品种是否丰富等方面。大学期间吃过很多学校的食堂,其中有两个食堂我最怀念,一个在武大,一个在理工。武大的樱顶食堂不大,但环境很优雅,不错的食堂。理工大西院的恬园餐厅食物品种齐全,也是不错的地方。
武汉的夏天很热,同时武汉的冬天跟大多数地区的冬天一样凋敝,要感受武汉高校的校园景色最好在春天与秋天。春天的时候,校园内梅花,玉兰,桃花,樱花相继开放。秋天的时候,梧桐,银杏,香樟,水杉等树木色彩斑斓。论春色,财大晓澜湖与理工大龙韵湖,武大珞珈山与华农的南湖岸都是踏青的理想之地。论秋色,武大珞珈山,华师桂子山,华科喻家山,华农狮子山当为最佳。我也正是在几年前的那个金秋,步入了象牙塔,开始了我的大学之路。
初入大学的我喜欢在高校里徜徉,因为若只呆在宿舍或是教室,就会感觉那不仅扼杀了自己,更辱没了大学校园的美丽。说起武汉的高校,就不得不提起武大。武大位于东湖南岸,珞珈山上。如同诗赋“珞珈之山,东湖之水,山高水长,流风甚美”,武大很美,有做世界最美大学的潜质,不过我至今仍不同意“武大是世界上最美丽的大学之一”的论断,顶多可以称其为中国最美丽的大学之一。当然,不仅是我,在BBS上看过一篇“武大郎”海归发表的文章,完全被康乃尔等欧美大学的美所折服。武大是很美,不过也该化化妆了,本来就饱经风霜,现还常不修边幅,看起来能很漂亮吗。先说武大的校门,孔雀绿的琉璃瓦,斑驳的牌坊,雅俗点说是沧桑,通俗点说是破旧。樱顶之上,武大的标志性建筑老图书馆也不见得比大门光鲜多少,台阶缺乏修缮,车一开过四周就尘土飞扬。其实最美是谁很难说,因为美有很多种,美还涉及到主观感受,就看你喜欢哪种美了。城外很远处,厦大﹑新川大﹑浙大﹑中大﹑北大﹑港中文﹑中海洋等学校的新校区也都有不错的景致。近些年武大也不得不加快建设步伐,文科楼群,计算机学院大楼等新兴而不失古典色彩的建筑也在这几年投入使用了。
武大的樱花非常有名,每年三月末四月初时,人潮人海,看人容易看花难,这正是它名不虚传所致。走在樱花大道,抬头可见素洁的花朵衬托着民国时期修建的老斋舍,低头又偶然会有片片落樱从你眼前滑下,在繁杂的城市中那的确是如同走在世外樱源。大学期间去看过几次樱花,有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的感觉。毕业后,偶然听到一首很好听的校园歌曲《樱园梦》,后来才知道那就是一武大女生的原创作品。歌很好听,不过或许真正让我喜欢听还因为自己也多次登上城堡,看过那里樱花儿飘落。可是总有些极端民族主义者打着爱国的旗号,认为这是抗战时日军侵华时留下的罪证。这未免太过偏激,美的事物就应该去欣赏,欣赏中我们并不会失去自己的爱国情操,况且现在武大的樱花早非当年日军侵华时的了,多是中日建交后日本捐赠的,是中日友好的象征。
武汉另一所与武大齐名的高校就是华科。在外人心里总想一探两所名校的高下,这种比较诚如北大与清华、复旦与交大、南开与天大、中南与湖大,不过是庸人自扰罢了。每个大学都有自己的风貌,何必非要分个伯仲呢。正如喜欢上一个人可能是因为其容貌也可能是因为她的品质,我喜欢华科可绝非她的容貌。华科称为森林大学是名副其实,可大学不是森林公园,HUST优于繁茂的林木也忧于这些林木。树太多未必是件好事,本来就缺少开阔空间与大气建筑的华科很多空间更是被一些林木给遮蔽了。那么多的树木,夏天倒是大树底下好乘凉,秋天也常有梧桐细雨潸然泪的意境,可春天的梧桐并不好看,冬天的梧桐不小心会掉点树枝下来砸着正潜心思考的你。华科的建筑也不像武大那样美轮美奂。华科老校长杨叔子院士说华科的房屋大多只能遮风挡雨,这话一点不假,不过这几年华科的教学楼建设面貌已大有改观。我喜欢上华科,正是因为她的某些品质。大学三年级的秋天我到华科韵园去听讲座,校园那叫大呀,走过一条大街竟还是她的地盘,回来时已经十点了,华科的教室依然坐着很多学生,好感倍增。后来接触过一些该校的学生,发现他们热情而实在。喜欢华科还因为她强劲的实力和雄厚的财力,多年的大学排名她稳居鄂校第一,工科见长的院校肯定比人文见长的资金更充足,高校中就她一家有上市公司就是明证,她的科技园也是武汉高校中最强的。
华科校园里有一个地方叫“集贸”,就是校园里的一个集贸市场,主要卖蔬菜。正是这样一些单位社会的遗留物让我觉得那个校园有些奇怪,走在横平竖直的校园道路上像是走在计划经济时代的某个工业小镇。不过真走在HUST的校园里,你会发现很少有人步行,因为学校很大,学生们几乎都骑车,教学楼下常常是一排排的自行车,很是壮观,这才是这个学校的特色。华科没有妩媚,可它的感染力就在平平淡淡中,那平淡中蕴涵的一股向上的力量常如惊鸿一瞥,让你眼前一亮。从华中工学院的查谦院长到后来的朱九思,杨叔子,周济,再到现在华科的校长李培根,校长们所体现出来的都是惊鸿一瞥,一种勇于在困难中寻找出路的精神。作为高校中的新兴势力,她没有武大那样的贵族作派,倒像一个秘居山林的武林高手,苦修内功。
理工大是四所学校合并起来的,排名也一下子跃到了武汉第三。她有着零碎布局,四个主校区,三个挨得很近在马房山,一个在余家头。为了让长期以来拥挤而略显陈旧的教学环境得到良好的扩展,理工大正在紧邻老校区的南湖地区建设很漂亮的新校园。老校区东院和西院通过一个地上通道连成一体,西院不大,不过有她的王牌专业材料学,东院有她的汽车学院,余家头的航海专业也不错。东院隔壁就是华中师范大学,两校一墙之隔。墙中有一窟窿似的通道,每天会有不少学生从中穿过。有到理工上自习的,有到华师超市购物的,还有GGMM一起出双入对的。这个门让人看着很别扭,总感觉有损两校作为大学的形象,一些学生建议推倒重新建个正规点的,省得通过的人都要小心碰头。据说那个窟窿通道原来是正规的gate而不是现在的别扭的door,是当年因为非典的干扰才临时砌墙堵上的。
华师大的校园因为座拥桂子山而具魅力。该校有一条很经典的路叫桂中路,笔直,整洁,两边林木成行,树中掩映着历史文化学院﹑文学院两个建筑很唯美的学院,还连通图书馆,博雅园与老行政楼等校园景观点。总之,走在华中师范大学的桂中路,常年会有一种鸟语花鸣﹑翰墨飘香的感觉。说起桂子山,当然就会说起桂子花开。武汉的高校包括武汉这个城市都喜欢种桂花。秋天的时候,走到哪个学校都能偶闻一股桂子香。
提到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我真为校领导们的天才设想而折服,本来八竿子打不着的两个学校,一个在南湖,一个在江边,却被硬生生地拉在了一起。其实财大并不“气粗”,倒是政法富的流油。据说两校合并前,政法的每个老师着实发了一笔,免得肥水流了“外人田”。就这,财大几年都盖不起来的主楼一合并就盖上了,不能不说是拜政法所赐,后来又发现一批“文”姓的楼树了起来,“文汇楼”﹑“文澜楼”﹑“文波楼”等等。其中“文澜楼”定是为了纪念该校曾经的历史学大师范文澜先生而取的名。其它的教学楼也几乎都姓“文”,这就难免让人产生审美疲劳。政法的校园也不错,有离校园正门不远的晓澜湖以及横卧其上的白色孔桥。那里常年碧波荡漾,树影婆娑,水鸟游弋,配上傍边的钟楼,有一种很现代﹑很清丽的感觉。有人说那是中国高校最大的校内湖,也不置可否,但大不大不是问题,漂亮才是最重要的。
大学的治学理念与求学精神,在校训与校园精神中常有集中显露。七校中,校训最能体现这一点的就是华中农业大学,虽然沾了个不太时髦的名字——农业,但他们的确有一种精神叫“勤耕力读”,七千亩的校园有一块块的试验田,连绵起伏的狮子山。在科技兴农的今天,他们有着广阔发展的空间,也难怪几次国家最高科技进步奖都颁给了农业科学家。在校园精神方面,南望山脚下的中国地质大学是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忠实实践者。这些精神在任何时候对任何人都是有用的。她有一所地质博物馆,里面有还原成型的恐龙化石,长了不少人气。其它五校也有自己的精神特色,但如果要用话语来形容我所认为的七校的精神气质,我想这很难,因为精神要体现出来不说也可以感受到,要是没有发现说出来也很难领会。
在接触七校的学生中,你常会发现学生们通常了解自己的学校也很爱自己的学校。在珞珈山水论坛中,武大人洋溢的是对学校的爱与怀念。在白云黄鹤论坛中,华中科大人对自己学校的爱并不是那种溢于言表的,但当他们的学校发展面对问题时,或是当有外校人不是很公正地评说他们学校时,他们那种万众一心一致对外的精神让你马上想起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华民族。地大人对该校的山底隧道及其化石林记忆尤深。记得一次从地大体育馆前经过,正巧有人在打羽毛球,身边的同学便给我介绍起出自他们学校的羽毛球奥运冠军高凌,看得出他的自豪。有一次跟一位武大法学院的学生聊,发现他对他们学校的几个哲学大牛――邓晓芒﹑郭齐勇等人如数家珍。有一次,在武汉理工的东风招聘厅内,面对某家主要招工科毕业生但兼招财务毕业生公司的宣讲人,中南财大的一学生出于关心自己的学校甚至直接站起来说财大有财务管理类的专业而且不错,并建议那个单位也去财大招。
同在一城之内,不断接触其它学校的七校学生常会相互比较起学校的美与不足。有人抱怨理工的梧桐没有华师的高,有人发现华科的新教室都有空调而很多学校还没有,还有人甚至觉得华农要是离武昌中心近些就好了。其实大家都是希望自己的学校变得更好,这是学生的权利同时也是作为对其所在母校的一种责任。据说,武汉大学正门前本来要修建一栋高楼的,由于该校师生在学校论坛等地方提出抗议,所以最终该楼停建,为的只是要给武大门前留个开阔的视野。同样的事情还很多,去年夏天,连接理工大鉴湖与马房山的“工大路”被当地政府部门改了名,后来学生们在学校经纬论坛上发贴表示不满,学校见此便与政府沟通希望能改回原来的路名,最后学生们看到了路牌恢复成了“工大路”。
易中天教授回武大演讲时曾说,为什么学生们都争着上名校,因为名校有很好的氛围,这种氛围可以熏陶出人才。或许还真是有道理,现凤凰卫视的窦文涛当年就是冲着武大是个美丽的老牌名校来的,结果真被熏陶成了人才。当然,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的文化与氛围,正如熏有很多种,可能是香熏能是普通烟熏,这就看那个学校是什么类型的了。熏还可以分为不同层次,深一点的可能熏出杰出人物,浅一点可能只能熏出一些人手而已。武汉七校,相对来说,最能熏出院士的是武汉大学与中国地质大学,最能熏陶出企业家的是华中科技大学与武汉理工大学,而从华中师大崛起的中国乡村建设学派让人刮目相看。中南财大与华中农大在各自的领域也是建树颇深。
不能不提的是,有一所不是七校成员但很美丽的大学——中南民族大学,其实它也是部属高校,隶属于国家民委。她濒临美丽的南湖,竖着雄伟的图书馆,庞大的校区融为一体,并且还建有一所民族博物馆。事实上,在武汉,还有很多像中南民大一样具有自己特色的美丽大学。湖北大学和武科大是省属的重点大学,湖大后面有武汉内环线最大的也是为数不多的湖泊——沙湖,武科大是原来的钢铁学院,在青山区和武钢为伴。武汉科技学院和武汉工业学院原来叫武汉纺织工学院和武汉粮食学院,名字改得有些迷糊,武汉人还是叫顺口的。湖北工业大学和武汉工程大学是新改的名字,原来分别叫湖北工学院和武汉化工学院。在离武昌地区比较远的汉阳地区,江汉大学伴着东风汽车公司总部,靠着芳草萋萋的三角湖,给人的就是那种极目楚天舒的享受。当然还有湖北中医学院,湖北经济学院等一些独具特色的高校。
也许每个人可能都抱怨过自己的大学,可后来觉得抱怨也不是件有益的事。能上国外的,或是京城沪上的名校当然更好,但若是考分不济或是实力不行来武汉这地方也不见得错了。当然,这里面有一个假设,那就是我们喜欢一个东西可能是因为与它长期相处产生了感情,但事实上相对与那些你未接触的,它未必优秀到足以让你喜欢。不过,这一假设不考虑也罢,因为谁也无法避免,我们既是自己学校的观察者又是其参与者。况且,校园文化的传播与熏陶是不分学校的,校园文化本身的很多要素也不是那个学校专有的。武汉高校,各有各的校训,各有各的校徽,校史,所处位置不同,建筑风貌也不同,但所有这些也都有共同点,比如校训所倡导的精神,对每一个学子都是有激励作用的,可以内化为我们的做学问的原。让我们铭记哈佛的“与真理为友,与亚里士多德为友”吧。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