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尘静
尘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5,948
  • 关注人气:47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理水》赏析(2)

(2020-05-15 15:58:44)
标签:

转载

分类: 文学阅读
原文地址:《理水》赏析(2)作者:桂林千柯

《理水》赏析(2)

林志仪

    《理水》以我国古代大禹治水的传说为题材。这一传说散见于《尚书》、《孟子》、《史记》等书的记载。相传帝尧时,洪水滔天,尧命鲧治水,九年而水患不息;帝舜继位,鲧被充军羽山而死,鲧的儿子禹又奉舜命治水,禹吸取了鲧的教训,改变“湮”的治水方针,采用“导”的治水方针,以忘我的艰苦奋斗精神,终于治平了洪水。

    《理水》的整个情节结构,都是围绕禹这个中心人物进行安排和组织的。虽然写禹的篇幅不多,也没有直接描写禹的治水经过,反而较多地描叙那些官僚和御用学者的种种卑劣行径,却鲜明地衬托出了禹的形象。

    首先,第一部分写文化山上的所谓学者文人的言行,便是针对当时的黑暗现实的。尽管洪水滔天,灾害极端严重,老百姓都挣扎在死亡线上,迫切盼望治平洪水,而靠外国空投食物接济的学者们,却仍过着优裕的生活,他们根本不关心老百姓的疾苦,甚至用遗传学和考据学否定禹的存在,说禹是一条虫,消除老百姓对禹治水的希望。在这一部分,禹虽然没有出场,但辛劳治水的禹在人民心目中和那些学者的心目中,其地位如何,是判然可见的。同时,文化山上和山下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也反映了当时国民党统治下尖锐的阶级对立。

    第二部分,写权势的大员“考察灾情”。禹仍未出场。所谓考察灾情,实际是大员们借考察灾情的名目游山玩水,勒索人民,徒增濒于死亡的人民的负担而已。这部分既揭露了官僚与御用学者沆瀣一气的丑恶嘴脸,也暗示了真正关心人民疾苦、埋头苦干,从根本上治理洪水的是谁。

    第三部分,是情节发展的高潮。写水利局的官员为“考察灾情”归来的大员们设宴洗尘,正当他们酒酣耳热,大谈灾区风光、鉴赏木匣书法、尝试松皮饼和柏叶糕的时候,禹带着随员们突然闯进局里来。这便正面展开了革新与守旧斗争。在“湮”和“导”的治水问题上,禹坚持自己认定的方案,无论那些官僚如何阻挠,都豪不动摇,坚决表示“非‘导’不可”。从这个场面的鲜明对照,更显现出官僚们的庸俗、卑劣,禹的艰苦、朴素、崇高。

    第四部分,写禹治平洪水后回京进宫,因带来了幸福的生活,深受人民群众的欢迎和爱戴。同时通过舜和禹的谈话,交代治平洪水的原因,更展示出了禹的辛勤苦干、公而忘私的高尚品质。全篇小说这样安排和组织情节,从塑造中心人物的艺术效果来看,处处都起到了衬托突现的作用;从借古讽今的意义来看,第一、 二、三部分达到了对当时国民党统治下的黑暗现实的有力揭露。这篇小说虽取材于古代传说,因着眼于现实,借一些现实生活来渲染情节,却形成为一种古今交融的特殊的艺术构造,表现了鲁迅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处理题材的高妙的艺术手腕。

[转载]《理水》赏析(2)摄影/千柯

返回封面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林志仪文集·鲁迅研究》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