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足迹 晋南行之蒲津渡

标签:
旅行历史游历山西晋南蒲州蒲津渡休闲旅行摄影出差见闻 |
分类: 风花雪月 |
《左传》:文二年,秦伯伐晋,济河焚舟。即此处也。又昭元年,秦公子鍼奔晋,造舟于河,通秦、晋之道也。战国时,魏置关于此,亦曰蒲阪津,亦曰夏阳津自河东而言,曰蒲阪津,自关中而言,曰夏阳津。
秦汉之后,几个朝代都建都在陕西长安或中原洛阳,而蒲州正处于长安和洛阳之间,均属京畿之地。唐李吉甫道:“河中之地,左右王都,黄河北来,太华南倚,总水陆之形胜,郁关河之气色。”(《元和郡县图志》卷十二《河东道一》)这里边所说的“河中”,即指的蒲州。河中府交通便利,是秦晋联系的交通要冲。
古蒲津桥,有1900多年的历史。时间虽久,却始终是动荡的浮桥。城的荣辱,源自黄河与战乱。桥的存在,则直接连通了黄河与战乱。从某种程度上说,“关中锁钥”的命运,直接系于一桥之上。
唐开元12年,唐玄宗亲自下令,将原来蒲津渡的竹索连舟浮桥改成铁索浮桥。桥之态势格外壮观,于秦晋两地间的大河之上对拽着八条巨型铁链,舰在千艘左右,并在两岸滩头各分铸 4 条铁牛以作桥锚;每牛体长均在 3米以上,重达3万公斤左右;且每牛又配以铁人、铁山。中唐名相,也就是当年唐玄宗李隆基所用的河桥督造官张说《铭》曰:隔秦称塞,临晋名关,关西之要冲,河东之辐辏。是也。
站在蒲津渡口故道,眼前这几尊铁牛、铁人,让人回到距今已有12印年历史的唐代蒲津铁牛浮桥,领略到古人的风采,从一些断简残片中,寻找繁荣的盛唐气息。
唐代的许多著名文人如李商隐、温庭筠、岑参、韩愈、卢纶等都在蒲州留下了瑰丽的诗篇。这里摘录几首,以缅怀大唐遗风。
早度蒲津关
钟鼓严更曙,山河野望通。
鸣銮下蒲坂,飞旆入秦中。
地险关逾壮,天平镇尚雄。
春来津树合,月落戍楼空。
马色分朝景,鸡声逐晓风。
所希常道泰,非复候繻同。
奉和圣制早渡蒲津关(魏武中流处)
唐五代 张九龄
魏武中流处,轩皇问道回。
长堤春树发,高掌曙云开。
龙负王舟渡,人占仙气来。
河津会日月,天仗役风雷。
东顾重关尽,西驰万国陪。
还闻股肱郡,元首咏康哉。
奉和圣制早度蒲津关
唐 徐安贞
仙掌临秦甸,虹桥辟晋关。两都分地险,一曲度河湾。
路得津门要,时称古戍闲。城花春正发,岸柳曙堪攀。
后乘犹临水,前旌欲换山。长安回望日,宸御六龙还。
奉同诸公题河中任中丞新创河亭四韵之作
唐 李商隐
万里谁能访十洲,新亭云构压中流。河鲛纵玩难为室,
海蜃遥惊耻化楼。左右名山穷远目,东西大道锁轻舟。
独留巧思传千古,长与蒲津作胜游。
历史的脚步从蒲津桥最后一次被战乱和灾害焚毁时算起,一眨眼又过去了760余年。1989年8月7日,被黄河泥沙淤埋达 60 余年的蒲州古城西门外的四具系桥铁牛连同策牛之铁人,终于又一次得以露出泥沙而面见当今世人。当覆盖在那千年铁牛之上近 7 米厚的黄河泥沙被揭开后,生长在 20 世纪的人们无法想像如今已是满目苍凉的泥沙世界,在 1200 年前竟会是当时大唐帝国最为繁华而且皇帝老儿几乎年年君临的通衢大道,而所谓通衢大道,偏又是一架由八条铁牛八尊铁人牵拽着的几公里长的铁索与木船连成的举世闻名的浮桥。
而蒲州城的消失显得更为悲壮苍凉。20世纪50年代末期时,因建设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城被彻底废弃,从此之后,不但再无一家一户居民在此居住过,而且即使是那一片充满了古老沧桑之感的历史废墟,也几乎被当代的人们忘记,只能在历史的风烟中去寻得一角弥留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