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30岁我才知道,母亲9岁那年看到外婆自杀。我为当年那个9岁的女孩感到难过。我现在能够看出来,从很多方面来讲,母亲始终没能走出被自己母亲抛弃的阴影。”——谭恩美
除了严歌苓之外,谭恩美也是我非常喜欢的作家,她的散文集《我的缪斯》8月份在国内出版,其中大部分文章,是有关她对母亲的回忆。
谭恩美的小说多以她的母亲为灵感,像1989年3月出版的《喜福会》,1991年出版的第二本小说《灶神之妻》等,她以母亲的生活经历为原形写了不止一本书,也许就像她在文章中的标题所揭示的,母亲对她来说是,既是她写作的灵感缪斯,也是“强风”,对她的一生形成了强烈的影响。
她的母亲在与她的父亲结婚之前有过一段非常不幸的婚姻和四个孩子,每当她提起那个男人时,从来不称呼他的名字,她总是说“那个混蛋”。与谭恩美的父亲结婚后,她先后育有三个孩子,但大儿子在16岁那年因患脑癌去世,随后,谭恩美的父亲也患脑癌去世。
在谭恩美的记述里,她的母亲是一个很不快乐的人,她的怒气里不可避免地夹杂着痛苦,其中又不乏早年积累的孤独无援和悲恸。每当母亲对生活不满时,她就会搬家,到谭恩美高中毕业时,她已经因为搬家先后换了11所学校,不断地失去朋友,必须学会适应新的环境……
这样的经历对一个孩子来说一定非常不易,但就像谭恩美在文章中说的,很久以后她意识到,这种经历对写作能力的培养非常重要,也使她的观察力更加敏锐,强化了生活中的疏离感。
在十几岁时,谭恩美与母亲之间爆发过激烈的冲突:母亲反对她结交的男友,她咒骂他们,把她关在房间里抽她的耳光,也曾经把刀架在她的脖子上扬言要杀死她——她是个绝望的母亲,常常对家人以死相逼,当谭恩美还是个孩子时,她的母亲就常常威胁家人要自杀,谭恩美的成长史中伴随着满心的焦虑,总是提心吊胆,经常想到死亡。曾经有一段时间她无法写作,她的心理医生分析说,她除了长时间的忧郁之外还有“创伤后遗症”的征兆,这一切,都和她成长的环境有关。
她37岁才出版自己的小说,每一部,都是以母亲的生活为灵感,不断探究母亲过往生活的经历给了她创作的灵感。1990年的时候,谭恩美开始架起摄像机,让母亲讲述她自己的故事,在那些讲述的片段里,她和母亲慢慢和解,当她询问母亲,还记不记得那些痛苦往事时,母亲说“不,你一直都是个好姑娘,我没必要打你,一次也没打过。” 有一次,母亲突然打来电话,说:“恩美啊,我一定做了很多伤害你的事。”谭恩美在电话的另一端喜极而泣,
在母亲晚年的时候,她和家人终于找到与母亲相处的方式,她说,我要做的其实很简单,就是感激自己有这样的好母亲。
我常常想,其实当我们的母亲年老的时候,她会越来越像我们的孩子,仿佛时光倒转,我们开始学着照顾母亲,在这样的时光倒转中,我们也仿佛了解了自己的过往。
谭恩美在文章中说,她自己常常会设想:如果我的母亲是个没有忧郁症的快乐女人,我的生活会是什么样子?想想看,我的母亲循循善诱而不是忧心忡忡,她充满热情地建议你参加舞会应该如何得体地穿衣,而不是警告说“如果男人吻了你,你就会怀孕,直到有一天疯掉”。如果我和母亲始终保持一种令人愉悦的轻松关系,我一定会有一个幸福快乐的童年。长大以后,我会是个活跃、心态平和的人,也许还会生很多孩子,我会经历过很多美妙的拥吻,因为这样的母亲天生能够为自己寻找快乐和满足,从来不会把自己的心愿强加给孩子……
尽管她成名之后,有许多人愿意提供自己的故事和经历让她当作创作的题材,但是,她无法借助陌生人的故事创作自己的小说,她说“如果不是要弄清楚我生命中的困惑、希望以及那些没有辉映的祈祷,我为什么要写小说?”
就像谭恩美所说的:我们希望知道更多有关母亲的事情,她的遗憾、她的悔恨、她发誓永远不告诉别人的过失,因为这些都塑造了现在的我们,了解母亲,比如她的秘密或是某些秘密的片段,都将是了解我们自己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