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长假,我们一行十几个人去云南徒步。
行走的路线命名为“寻找最后的香格里拉”,我们从大理出发,到达六贡县的丙中洛,再到迪麻洛,从那里开始三天的徒步。临行前查阅一些资料,发现对于“香格里拉”这一富有象征意味地域的认定,除了大家现在都能认同的迪庆以外,丙中洛其实也是其中的一个,只不过这里没有迪庆那么著名而已。我们一路翻越高山峡谷,走过孔雀山积雪的垭口,到达永支村。这段路我们走了整整三天。
基于对小说《消失的地平线》的深深迷恋,相对于我而言,这里静静坐落着的重丁教堂,信奉天主教的藏族小村落,秀美的高山原始森林和草甸、让我们畅快淋漓打雪仗的孔雀山垭口,以及一路奔流而至的怒江,这些场景的组合,非常符合我心目中对香格里拉的想象。
英国作家詹姆斯·希尔顿的小说《消失的地平线》出版于1933年,并分别在1936年和1972年两次被改编成电影,在西方世界引起巨大轰动。小说最初出版时,正值一次世界大战和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给身处战乱和经济大萧条期间的西方世界带来一丝慰藉,“香格里拉”旋即成为人间天堂的代名词。《不列颠文学家辞典》曾评价说,希尔顿为英语创造了一个伟大的词汇,“香格里拉”在随后成为英语中最有魅力的词汇。
希尔顿笔下的香格里拉其实兼顾了世俗世界的需求,他笔下的喇嘛寺在上世纪30年代就拥有先进的取暖设施,有现代化的抽水马桶和浴室,有大量的西方经典著作,有取之不尽的黄金矿藏…… 小说中的最高喇嘛、神秘的中国公主罗珍,以及张先生等人,他们的神秘融合在这个世外桃源的隐秘地,他们的气息,一时一刻也不能与这个隐秘的世界分离。
小说的主人公康威几乎要融入到这个神秘世界,而他的朋友玛里逊则代表现实世界里的力量,对罗珍,他们同样心生爱慕,但康威深藏内心,感受到爱情的平静;玛里逊却落实于行动,他讽刺康威只把罗珍当做一件展览品去观赏,而自己“我只要爱一个人就会付诸行动!”在小说的结尾,他们与罗珍一起不辞而别,跟随送货人离开这个神秘的世界。
作者在小说中暗示,原本属于香格里拉的东西只能属于香格里拉,一旦离开这个理想世界,一切将不复存在。他形容罗珍的美,“是靠那些她也不知道有多少分量的爱惜和赞美存在的。这种美易碎,只能在能够爱惜她的地方存在,如果将这种美丽带出山谷,她会如同山谷中的回音一样很快消失……”
如果你读过这本小说,大概也会像我一样深深迷恋,希望自己心目中也有一块像是香格里拉那样的隐秘地,在那里我们可以呼吸别样的空气,籍此获得片刻的内心的宁静,但是在短暂的逃离之后,我们又要回到原有的生活轨道。
希尔顿的小说问世后,许多西方探险者来到东方,希望找到他们理想世界里的香格里拉。
美国摄影师吉米·哈特就是一位香格里拉的迷恋者,他在世界各地寻找香格里拉,直到在尼泊尔,一位老喇嘛对他说:“香格里拉就在你心中!”
“在经年混乱的凡世中,他总是那那么恐惧感情,而今平静终于降临,爱情的烦恼痛楚不再侵扰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