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读书:人生不开怀,须读丰子恺

(2019-07-23 09:38:44)
标签:

河津赵爱玲

读书

丰子恺散文

      读书:人生不开怀,须读丰子恺

        这本《丰子恺散文》放在家里近三个月了,今天拿出来,一看简历,觉得缘分到了。有人说:“人生不开怀,须读丰子恺”。
      丰子恺(1898年11月9日-1975年9月15日),中国浙江省嘉兴市桐乡市石门镇人,散文家、画家、文学家、美术与音乐教育家,原名润,又名仁、仍,号子觊,后改为子恺,笔名TK。他的文章风格雍容恬静,漫画多以儿童作为题材,幽默风趣,反映社会现象。他的儿子丰华瞻为父亲作传《丰子恺小传》。丰子恺给孩子们写了一封信《给我的孩子们》,书籍《我的苦学经验》深受读者喜欢。  
读书:人生不开怀,须读丰子恺

       丰子恺主要作品有《缘缘堂随笔》、画集《子恺漫画》等。师从弘一法师(李叔同),以中西融合画法创作漫画以及散文而著 名。1926年9月30日,丰子恺漫画结集面世。1898年11月9日,丰子恺出生在浙江省崇德县。由于是同辈中唯一的男孩子,他自小时候便被包围在妈妈的温情中,使他总是以温柔悲悯的心来看待事物,发散在他的笔下,就变成平实的文字和纯真的画风。


读书:人生不开怀,须读丰子恺

       泰戈尔曾称赞:“用寥寥几笔,写出人物个性。上没有眼睛,我们可以看出他在看什么;没有耳朵,可以看出他在听什么,高度艺术所表现的境地,就是这样。”
      1914年,丰子恺考上了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在这所学校里,丰子恺结识了对他的一生产生重大影响的两位老师——李叔同和夏丏尊。前者不仅给予他音乐和美术上的启蒙,也在为人处世上为他作了榜样。而后者所提倡使用生动活泼的白话文、如实地表现自己真实的感受的主张,始终被他奉为圭臬,成为他以后散文创作中的最可亲可爱的特点。在这两位与他情谊深厚的老师那里,丰子恺找到了伴随他一生的三样东西——文学、绘画和音乐。
读书:人生不开怀,须读丰子恺

        丰子恺一生中最崇拜的人,便是弘一法师李叔同。出家前的弘一法师,是浙江第一师范学院的音乐图画老师,也是中国话剧、油画和钢琴音乐的先驱。李叔同对待学生和蔼可亲,从不打骂。他向随地吐痰的学生举一个躬,说:“以后不要这样了!”学生犯错,他当时不说,课后单独把学生叫到房间,和颜悦色、轻声细语地进行开导,学生常被感动得不行。李叔同的个人品格和魅力也使学生钦佩不已。他有人格做背景,犹如佛菩萨有光”,学生们都敬重他。他在南京杭州两地授课,虽然时常由于日程冲突请假,却绝不会浪费课堂的一分钟。上课需要的板书,他一定提前写好两黑板,早早坐在教室里等学生。
      佛寺多在风景名胜处,李叔同长年在这两地任教,也没少逛。自古文人都把西湖比西子美人,李叔同却在西湖的氤氲朦胧的雾气里感受到了佛法空灵。其实,文艺人士出家在民国并不罕见。苏曼殊就曾以“自刎”要挟住持为其剃度,声称要“扫叶焚香,送我流年”。可他三次出家,三次还俗,情根仍在红尘中,忍不了佛教的清规戒律,只落了个“风流和尚”的称呼。而李叔同,却是个有了想法一定会去付诸实践并且做到极致的人。李叔同出家后成为弘一法师,他逐渐断绝了俗世的往来,及至去世。每天只食一餐,除了留下少量衣被和雨伞,俗世里的一切他都舍弃了。弘一法师没有正面向身边人解释过自己出家的原因。无论是他旧日的挚交好友,还是他的日籍夫人看来,这个转变都有点无法捉摸。
       众说纷纭中,丰子恺的解释较为中肯:人的生活可以分作三层,一是物质生活,二是精神生活,三是灵魂生活,有的人做人认真,满足了“物质欲”还不够,满足了“精神欲”还不够,还必须去探求人生的究竟。
       他出家24年,生活用品绝大多数都是出家前带去的,一件僧衣缝缝补补穿了十数年,布丁还都是从垃圾堆里捡回去的破布条。丰子恺请老师提笔写字,他写完后还把剩下的几张宣纸一并奉还,只将裁剩下来的碎纸条留着,一点不肯浪费。弃家毁业,恪遵戒律,清苦自守。按照学生丰子恺的说法,他遁入空门,是因为这位才子物质和文艺之中,都玩够了,生命力又旺盛,必须去探索灵魂生活。他出家,怎么看都应该选择轻灵的禅宗,禅宗讲究顿悟,最适合李叔同的性子。可是他却选了戒律最严谨最刻板的律宗,不做住持,不开大座,谢绝一切名闻利养,以戒为师,粗茶淡饭,过午不食……
       1942年秋,弘一法师或许提前预知到了自己的死期,他提前写好了遗嘱,从容不迫地安排好后事,与刘质平、夏丏尊等一一道别,尽而断食,并谢绝医疗探视,口诵佛号,写下“悲欣交集”四字。
读书:人生不开怀,须读丰子恺
      这是弘一法师的临终遗书。寥寥四字,无穷玄机。
      弥留之际,他对随侍的妙莲法师说:“你在为我助念时,看到我眼里流泪,这不是留恋人间,或者挂念亲人,而是在回忆我一生的憾事。“他还特别叮嘱:当我呼吸停止时,要待热度散尽,再送去火化,身上就穿这破旧的短衣,因为我福气不够。身体停龛时,要用四只小碗填龛四脚,再盛满水,以免蚂蚁爬上来,这样也可在焚化时免得损伤蚂蚁。1942年10月13日晚,弘一法师圆寂。
       丰子恺于三十岁时皈依佛门,师从弘一法师,成为居士,法名婴行。当时时势动荡,为“除残忍心,长养慈悲心”,二人商量合作一本《护生画集》,弘一法师撰文,丰子恺作画。护生者,护心也,众生平等,皆具佛性,善良与纯真,是守护世道人心的根本底线,没有净土,那便静心。

读书:人生不开怀,须读丰子恺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丰子恺迎被选为上海中国画院院长,他开出了三个条件:不坐班、不领工资、不开会。后来他只领一点薪资,只参加重要的会议,其余时候都在家中画画、翻译。年近花甲,他着手翻译《源氏物语》,满怀虔诚,手稿上每个字都写得端正秀丽,文风十分古雅1958年,《源氏物语》翻译完成,可直到老人去世,也没等到它面世。1959年,《护生画集》第四集80幅已完成,却被当作封建残余,难以刊印,丰子恺只得交与新加坡的广洽法师付印。这件事为日后的灾难埋下了祸根,丰子恺生命中另一场风雨即将到来了。
      1966年来了。丰子恺成了“上海十大重点批斗对象”,家被抄了,书画被没收焚毁了,就连他蓄了三十几年的胡须,也被强行剪了。
读书:人生不开怀,须读丰子恺
      快70岁的他又被拉出去批斗了,跪在画院的地上,有人用滚烫的热浆糊浇了他一背,剧烈的灼痛让老人怎么也站不起来,身后的皮鞭毫不留情地挥下、抽打、催促着快走。
这一天,对于饱受身体与精神折磨的丰子恺来说,格外漫长。回到家中,女儿为他倒了一杯以前常喝的老酒,端起酒杯,他的泪就落下来了。一生行善、崇尚美育的丰子恺,怎么也不明白为何要这样针对他。
      文革期间他白天挨批斗,晚上埋头翻译书籍,完成了《大乘起信论新释》《落洼物语》和《竹取物语》的翻译。还写了一本《缘缘堂续笔》,笔触依旧诙谐轻快,不乏情致,几乎没有人相信他是在那样的处境中写出的。
       再后来,丰子恺被下放到干校改造了,便不能工作了。一次女儿来干校看他,百十来亩的田地上,他正佝偻着腰、颤颤巍巍地摘棉花,动作迟缓,步履蹒跚。他见了女儿,还宽慰道:“他们见我年纪大,就安排了这种不太重的活给我。”干校条件极差,丰子恺在日复一日的身体、精神双重煎熬中,健康每况日下。吃水要去河里打,丰子恺行动不便,一天就只用一盆水,没人知道那么多日夜,他是怎样靠一盆水过下来的;住的地方四处漏风,一下雪,雪花就对着脸飘到枕头边上;还时常半夜紧急拉练,他年纪大了,穿衣动作慢,去晚了,又要遭到辱骂,他索性睡觉就不脱衣服了。
      超负荷的劳动量、恶劣的生活条件,再加上无休止的精神折磨,年迈的丰子恺终于垮了。他被查出肺部感染,不能再劳动了,医生开了证明,才得以在家休养。1979年还远未到,他就要画《护生画集》第六集,和老师的约定还差这最后一百幅了,他唯恐自己的身体撑不到那时。可倘若配合治疗,按时吃药,一旦病情好转就要返回干校,《护生画集》就更遥遥无期了。1973年,75岁的丰子恺开始和生命赛跑了,他把药都偷偷扔掉,每天凌晨四点起床画《护生画集》。造反派随时都可能给闯进家里,给他安上更多罪名,施与更惨痛的惩罚,家人担心他的安危,就把画具都藏起来。丰子恺苦苦哀求,像个孩子,是啊,如果不能继续画画,他的生命之光也就将熄了。
       丰子恺先生说:“不宠无惊过一生”,对生命最好的态度也大抵如此,不是费尽心力榨尽每一分钟的价值,不是高歌猛进只为建功立业,更不是战战兢兢前瞻后顾遗恨终身,而是质朴地、平静地、淡泊地珍重:珍重自己,珍重当下,珍重活着本身。”
      
读书:人生不开怀,须读丰子恺
      人散后,一钩新月天如水;钱钟书对应:目光放远,万事皆悲。
      丰子恺经典名句:
1、不乱于心,不困于情。不畏将来,不念过往。如此,安好。
2、你若爱,生活哪里都可爱。你若恨,生活哪里都可恨。你若感恩,处处可感恩。你若成长,事事可成长。
3、心小了,所有的小事就大了;心大了,所有的大事都小了;看淡世事沧桑,内心安然无恙。
4、既然无处可逃,不如喜悦。既然没有净土,不如静心。既然没有如愿,不如释然。
5、可怜一片无暇玉,误落风尘花草中。羡他村落无盐女,不宠无惊过一生。
6、人生有三层楼:第一层是物质生活,第二层是精神生活,第三层是灵魂生活。”
7、哭的时候用全力去哭,笑的时候用全力去笑,一切游戏都甩全力去干。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