躬身反思成就名师
(2014-10-28 10:01:58)
标签:
特级教师赵爱玲河津教育名师去哪儿了躬身反思成就名师 |
分类: 心理健康(心理) |
偶然在网易博客读到一位博友“吟啸且徐行”的文章《河津“名师”都去哪儿了》:前几天到阅览室去借书,无意中看到《运城教育》(2014年1月13日第一版)这样一则消息:我市27名教师成为“山西省中小学教学名师培养计划”首批培养对象。或许是职业的本能吧,我很快地读完,然后扫视了一下名单:居然没有一名河津籍教师!我不禁愕然:河津名师都去哪儿了?
我想起在朋友博客读过的一个剑客的成长故事:日本近代有两位一流的剑客:宫本武藏、柳生又寿郎。宫本是柳生的师傅。当年,柳生拜师学艺时,他问宫本:“师傅,根据我的资质,要练多久才能成为一流的剑客?”“最少十年。”宫本回答。柳生说:“假如我加倍苦练,多久可以成为一流的剑客呢?”宫本严肃地告诉他:“那就要二十年!”柳生一脸狐疑,又问:“假如我晚上不睡觉,日以继夜地苦练呢?”宫本答道:“那你必死无疑,根本不可能成为一流的剑客。”柳生非常吃惊,问:“为什么?”宫本告诉他:“要当一流的剑客,就必须永远保留一只眼睛注视自己,不断反省自己。现在,你两只眼睛都死盯着剑客的招牌,哪里还有眼睛注视自己啊!”柳生听了,满头大汗,当场开悟,终成一代名剑客。
特级教师李春华说:教之道亦如剑之道,当我们忙于俗务疏于反思时,只能永远是一个教书匠。一个教师要想在专业上有所发展,成为“专家型”的教师,就要做到“教有所思”。读完一本书有“所思”,上完一堂课有“所思”,看过一个教学片段有“所思”,一次家访后有“所思”,与学生一次交流有“所思”……每一位一线教师每天都会有很多“所思”,但欠缺的就是“记录”。作为教师,如果只是教书、读书(很多人连书也懒得读),不写作,不反思,不梳理自己的成败得失,就不可能提升自己的教学理念。
叶澜教授指出:“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可能成为名师,但一个教师写三年教学反思,就有可能成为名师。”对于叶教授的话,我有一个切身的事例。我曾经在闻喜中学读书时,我的班主任李景科老师,他所带的班级考出了1986年的山西省文科状元,全国第六名,复旦南开名牌数名,当时全省各地慕名来闻喜中学点名到他的班级就读的很多。他是一位历史老师,中师毕业,自学取得专科本科学历,后来还考取了北京师范大学的历史系研究生,并且成为一名特级教师。他的历史课学生爱上,高考成绩多年排在运城地区第一名。1994年我考上运城高专那年,运城高专特调李老师到运城高专任教,由于一些原因李老师没去。大三那年,我受校团委之托采访名师李景科老师,在他的家里,李老师翻出了他在寒暑假钻研历史的学习笔记,他说自己学历低,只上过初中,所以就用他人休假的时间苦苦学习,在假期里备完一年的课程,不断写自己在教学和学习过程中的反思和经验教训,一本本的教学笔记和论文专著是他教学智慧的总结。李老师是一位研究性的名师,上世纪90年代,闻喜县委任命他为教育副县长,被李老师推辞了。李老师的选择,让我很是敬佩。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文人素来崇尚“学而优则仕”,而李老师对自我发展有着清醒的认识。李老师炎炎夏日,不顾蚊虫的叮咬,伏案写作;寒冷的冬夜,苦读写作。他放弃了无数的假日和组织安排的疗养,谢绝了多次外出教学活动,放弃了人们渴望的官位,安静专心地教学写作,出版专著和文集。由此我想,要使自己尽快地成长起来,就需要我们以笔为“梯”,放弃身外之虚名浮利,每日躬身反思,就会天天有收获,内心丰富而充实。
特级教师李春华说:“记下成功的经验,记下自己的感悟,记下失败的教训,记下典型的教育案例。也许记下的只是只言片语的随感,星星点点的思考,但是,日积月累,坚持不懈,水滴石穿,一定能够在理论上有所提升,在实践上有所突破,逐渐向专家型教师靠拢。”
【作者简历】
赵爱玲。笔名,艾凌。教师。评论、诗歌、散文、小说作品散见《中篇小说选刊》《阳光》《山西文学》《黄河》《都市》《山西作家》《西部作家》《湛江文学》《三晋都市报》《朔风》《五台山》《河东文学》《三门湾》等杂志。出版散文集《留点空白留点想像》(作家出版社),著有长篇心理小说《青春惑》,长篇小说《飞雪飘扬》,诗集《燃烧的植物》,散文集《父亲的土地》,读书评论集《艾凌读书》,情感咨询集《爱的秘笈》等书。
通信地址:山西省河津市实验中学 赵爱玲 043300
邮
新浪博客:河津赵爱玲http://blog.sina.com.cn/u/12893009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