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阅读书目:诗刊、《我的精神家园》、《被欺凌与被侮辱的》

标签:
文化王小波诗刊陀思妥耶夫斯基心理分析 |
分类: 读书笔记(评论) |
阅读每个月新出版的诗刊,是我的习惯。一如既往热爱着诗歌,爱情在,诗歌就在。如果不在了呢?我没想过,也不想。
王小波的书,我之前阅读过《白银时代》,这次阅读的是《我的精神家园》,我浏览了本书的序言和后记,还有一些我很感兴趣的题目。我承认,这本书很吸引我。它让我产生了继续阅读王小波所有作品的渴望。比如,我当下决定接下来阅读他的《黄金时代》。因为王小波说这是他最满意的小说,获得《联合报》第十三届中篇小说奖。这个小说是他从二十岁就开始写,将近四十岁才完成。足见他对小说写作很有追求。
王小波是很有趣的人。他在自序里的话很有趣,比如开头例举萧伯纳剧本《芭芭拉少校》里的故事,那个父亲问儿子,你对做什么有兴趣?儿子说自己有一项长处:会明辨是非。父亲把儿子暴打一顿,这难倒了一切科学家、政治家、哲学家,怎么你什么都不会,就会一个明辨是非?王小波专门在序言里说到这个事件,他是要告诫自己明辨是非的难,人的见解受所处环境的左右,未必是公平的。人人有权争胜负,无人有权论是非。王小波觉得自己目前已经是中年人了,要负很重的责任:要对社会负责,要对年轻人负责,不能只顾自己。因为这个缘故,他开始写杂文。他说:“我对自己的要求很低:我活在世上,无非想要明白些道理,遇见些有趣的事。倘能如我愿,我的一生就算成功。为此也要去论是非,否则道理不给你明白,有趣的事也不让你遇到。我开始得太晚了,很可能做不成什么,但我总得申明我的态度。实际上,人只要争得了论是非的权力,他就已经不战而胜了。”我喜欢王小波这位负责的中年人的书,虽然我已经不年轻了。
王小波热爱罗素,《我的精神家园》里很多文章都引用了罗素的话。王小波有自己坚守的写作信仰与追求。他特别欣赏杜拉斯的《情人》,他很佩服杜拉斯写《情人》的反复修改。他真诚解释了他小说里的性,如饥饿年代离不开谈吃一样平常。这让我对他在《白银时代》里的让人忌讳的性描写有所释然和理解。我认为他写的是人性,比媚俗的作家坦诚。在目前的中国,他作为辞去薪金丰厚的公职(大学教授)的体制外的写作者,我觉得他的写作是彻底地,思想也是自由彻底的,当然王小波是负责的,这在上一段我已经说过了。这本书可以让我更加丰厚对王小波思想的认识与发现。
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书,我在大学时代阅读过他的代表作《罪与罚》,还有《白夜》。他擅长通过人物病态的心理分析和人物意识的表述来塑造人物。我浏览了《被欺凌与被侮辱的》的序言,这是他早期一系列有关“穷人”作品的顶峰。这部作品几乎是由各种人物的对话组成的,作者通过他们的对话来叙述故事、交代情节,又通过人物的长篇独白对他们复杂的心理活动进行细腻的刻画。作者善于运用象征、梦幻、梦境、意识流等艺术手法,在叙述的过程中设置一个接着一个的悬念,诱使读者非终卷不忍释手。这部作品在思想上,流于空想,认为人类只有在苦难的忍受中才能得到拯救,这种思想会把人们引向屈服。这与他当时被判处死刑,在行刑过程中被改判苦役和流放的艰难生活有关。四年的苦役和五年的流放生涯,使陀思妥耶夫斯基身心遭到严重摧残,他的世界观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他处在理想幻灭的苦闷的思想过渡期。我会深深潜入这位意识流大师的作品里,体验复杂细腻的心理分析。我不知道自己后来成为心理咨询师,是否与当时大学时代沉醉于陀思妥耶夫斯基《罪与罚》的心理分析有关,也许是有一些渊源吧。记得阅读《罪与罚》时,我太投入角色了,心情相当抑郁。那个阶段,我对心理学有着浓厚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