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红论题十问
(2014-06-21 19:11:39)
标签:
文化艾凌河津赵爱玲萧红呼兰河传 |
分类: 读书笔记(评论) |
1、萧红是“怎样”的一个作者?
萧红从1933年发表第一篇作品到1941年写下最后一篇文字,终其一生萧红的创作时间只有8年,在她31年的人生历程,8年的创作中,有5部传世经典作品:《生死场》、《回忆鲁迅先生》、《马伯乐》、《呼兰河传》、《小城三月》。她的作品多关注弱势群体,有着深厚的人性情怀和悲悯精神;她的写作涉足散文、诗歌、小说、戏剧、评论。其中,她的小说成就奠定了她在中国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现代文学史的地位。她的小说受到鲁迅先生的赞赏。她追求自由、爱情和个人尊严。她敢于挑战传统礼教,抛下一切追求自由与爱情。萧红有着自觉的创作理念,她说:“作家不是属于某个阶级的,作家是属于人类的。”这样的创作理念使得萧红成为一个独特优秀的作家。
2、萧红的《呼兰河传》是一次性完成的吗?
不是。《呼兰河传》酝酿于1937年春的上海,开始创作于1937年秋的武汉,完成于1940年12月20日。1941年,第一次出版了单行本的《呼兰河传》。
3、你为什么喜欢《呼兰河传》。
我喜欢《呼兰河传》的起因是因为我对萧红有好感,有好奇心,想在这部小说里了解到更多的关于萧红的成长历程。对萧红的好感,说来也比较简单直接,萧红出生于封建地主家庭,我的家庭在爷爷那一辈也是地主;萧红曾经有个笔名叫玲玲,多亲切,我的小名也叫玲玲……基于这些成长的相近性,我在没有阅读萧红的作品时,就对萧红有了很亲近很温暖的感觉。所以,先入为主,读《呼兰河传》之前就是喜欢的,读的时候,我好像和萧红成了小伙伴,听她零碎的独白,陪她孤单地走在荒凉的院子。
4、《呼兰河传》分几个章节,在结构上有什么特色?
《呼兰河传》一共七章,还有一个尾声,每章又有数个小节。
5、《呼兰河传》的散文式写法你接受还是特别喜欢?可以模仿写。
我喜欢这样的散文式的写法。萧红的小说像她的个性一样,自由自在。我不想去刻意模仿什么,只想自由自在的随性写。我不大去阅读写作技巧之类的文章,不愿受到限制。关于小说写法,我很赞赏萧红的说法,她说:“有一种小说学,小说有一定的写法,一定要具备某几种东西,一定写得像巴尔扎克或契诃夫的作品那样。我不相信这一套。有各式各样的作者,就有各式各样的小说。”
6、《呼兰河传》的写作视角是第三人称吗?
不全是第三人称。小说的第一、二章属于第三人称视角,描写了呼兰河城的四季、布局和风土人情。从第三章开始用第一人称视角,在一些章节还出现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交替使用的情况。比如第五章,叙述小团圆媳妇的悲惨命运用了11个小节,其中前3节是第一人称视角,第4节变为第三人称视角,第5节又用第一人称视角,一三人称视角交替转换,让读者不仅没有产生混乱,而且对小团圆媳妇的悲惨命运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叙述视角的转换使她的小说更多具有了旁观的角度,所以说《呼兰河传》也并非完全的自传小说,而是当时社会的整体风貌的缩影,使得小说具有社会意义和价值。
7、《呼兰河传》读后给你的艺术启发是什么?
结构的自由、散文、诗话,语言的简单质朴富于童趣,独白式的叙述中透着深深地荒凉和孤寂,叙述视角的自由转换,让我对小说创作有了飞翔的感觉,不拘泥于小说创作所谓的章法与技巧的束缚,突破与创新。
8、我为什么要写这篇论文?
一直以来,我对阅读过的作品都会习惯性地写感悟,阅读也是一种创作。薛主席给出的一个命题(萧红十问),让这个感悟有了更多的思考,我喜欢问题式的思考,所以就挑战一下自己吧。因为教学任务繁重,自己也没读完萧红的所有作品,所以,只能以问题的形式简答。
9、如果是你,你可能会怎样处理《呼兰河传》的素材?
我可能会在第一章出现人物,正如我在阅读的时候,试图寻找人物。
10、你读过几篇《呼兰河传》的评论,它们说得对吗?你有没有不同意见?
没有完整读过,只是零星读过一些引用性质的评点。也没有深度研读萧红的全部作品,谈不上对与否,只是形成一些停留于喜欢萧红的某些特质,或者基于作者与读者之间的相近性相通性,因为喜欢产生这些感性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