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馨同题散文:文学使我的人生丰厚而辽阔 ——文学•生活•我们
(2014-03-27 21:41:41)
标签:
河津兰馨同题散文文学生活我们河津赵爱玲艾凌 |
分类: 休闲美文(散文) |
工作之余,我喜欢文学。每日,我从生命的缝隙里,挤出一个角落,在文字中静思与冥想。
我喜欢阅读。
我一直把阅读当成一天里最美好的时光。
世间的生死,如过眼烟云,而那些闪烁光芒的思想却能够穿越时空,如海之灯塔,指点迷津。当走过人生的春夏,走过喧嚣与浮华,一切远离生命本质的琐碎渐渐褪去虚幻的光影,在阅读中我的心灵如在天穹静养,洁然通透。
文字是我最亲密的心灵朋友。不论是感性的比如散文、小说还是理性的比如诗歌、评论,都使我与安静亲近,与快乐亲近,与生命亲近。我喜欢贴近自然的声音与朴实的文字,比如班得瑞源于自然的天籁之音律,比如揭示快乐本真的哲学与心理学。我欣赏老子的人生进取观,不争之争、无为而为。我赞赏梭罗的思想,通过劳动获得生活必需品之后,应给自己留下自由的时间,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每天与自然交谈,与文字私语,与古今或远或近之人,神交倾谈,快乐自心底而生,人生因此而充满感恩和幸福。
我喜欢写作。
我爱诗歌,爱散文,也爱小说。
在寂静的呼吸里燃烧
不惜成为灰烬
那些微火
被冷夜无数次阻隔和掐灭
依然独自烈焰盛放
为了掩饰恣意奔放的热度
把自己装进厚厚的青花瓷杯
酿成一坛经年的陈酒。埋进泥土
锁入黑暗之中
漫长的时光
长出一粒种子。绿叶婆娑
花瓣浅笑如初遇。穿越无数轮回
依然在寂静的呼吸里燃烧。无人听到
角落里一株安静的植物
散文是我的兄弟姊妹我的亲情,TA是呼应心灵的回声。我扎根深深的泥土,血和水滋养着我开枝散叶。在散文里,我有着多重角色,我是女儿,是姐姐,是妻子,是母亲,是游子……当我们像鸟儿飞离父母温暖的巢,在各自的天空艰难飞翔;当姐妹天各一方;当爱情随着平淡流年成为亲情,不善言语表达更不会煽情的我只能在散文里诉说、呢喃……亲情在文字之中理解、释然、聚合、提升、甚至超越时空与阴阳,升华为永恒……
小说是我的知己我的友情,TA耐心倾听我的絮叨,延伸着我对生活的憧憬。在小说里,我是一个善良的朋友。有一些事情触动了我,有一些现象让我愤恨,有一些苦难震撼了我,有一些人打动了我,有一些人令我敬畏,有一些人令我鄙视,有一些愿望难以实现,有一些话不可说……在小说里,我自由自在,想爱就爱想说就说,嬉笑怒骂,可以做淑女也可以做泼妇,可以哭也可以笑,可以沉静也可以妖娆,活出一个真性情。
生活在现实,行走在文字。
文字,是我在尘世为自己心造的精神寓所。它不是我逃避现实的空中楼阁,不是远离尘嚣的象牙塔,不是虚幻的精神寄托,不是否定现实的乌托邦……文字,是自我最真实的生命体验和升华,是本我与超我的完美结合。
生活就像一本厚厚的书,需要一笔一笔地写。
小时候,觉得时间好慢。盼着成长,盼着快点长大成人。有一天,我有了自己的宝宝,在月子里,因为许多禁忌,觉得时间要一分一秒地熬,出了满月,又熬百日。终于可以畅快地洗澡,可以在外面活动。孩子满地爬了,一天天地陪伴着,盼着孩子站立,行走……那个小生命一天天地长大。当有一天,一个叛逆的少年高高地立在我的面前,目光里的倔强使我步步后退。我一时不知道该退向哪里。
渐入中年,不期而至的困惑让我郁结难化。我努力通过阅读修炼自己的心性。床头案边习惯放置一些书籍,晨起的时候喜欢朗诵散文、诗歌,午睡前喜欢品读小说,晚上喜欢默念评论。不同的时间段,有不同的阅读心境,就像人生有四季,鲜花次第开。我开始与中年握手言和。在阅读中,我省思如何做一个青春期孩子的母亲,平复时刻要爆发的委屈和怒火。在兰馨文友徐小兰老师的影响下,我喜欢上了太极拳。在练习太极的过程中,心慢慢地沉下来,摈除杂念,身心放松。每日坚持练功,渐渐地我能做到呼吸深长,头脑安闲,心神稳静。
阳台上的十多盆花草已经枯萎被我废弃。后来,为了打发无处发泄的怨怼,我又把那些弃掉的花盆找回来,重新换上新土,在父母家或者邻居家的花盆里借新枝,居然活下来十多盆花草。就说那盆“厚脸皮”(医学上叫豆瓣三七)吧,是我从百里之外的娘家采回来一片叶子,插在我的花盆里。这片叶子在长达六个月的时间里,几乎没有变化,又耐心等了三个月,我发现这片叶子上长满了细碎的小叶子,新的生命开始了!而此前,多少回看它没变化,我几乎要放弃。
成长不是电影电视里的蒙太奇,成长需要漫长的等待,需要足够的耐心。比如孕育、哺育孩子,就像养那盆花,成长需要安静、耐心与等待,容不得浮躁,容不得你在旁边指手画脚,拔苗助长。
慢养孩子。静等花开。嘘,小声点,生命正在成长。
多年前,那个被母亲无奈地指着喊冤家的小女孩,如今面对自己倔强的孩子,在心里重复母亲当年的喊声:冤家!就在这一刻,我理解了为人母的不易和艰辛。
岁月轮回。此刻,恍如隔世。
孩子在成长,我们却在衰老,一如我们的父母。长大是成长,衰老也是一种成长。成长和衰老是我们生命的必然流向。成长时期青春勃发,碰碰撞撞,吃一堑长一智,在历练之中长大,像璀璨的花儿绽放;衰老是智慧的积淀,豁达通透,像浓香的果实。生命的每个阶段,没有捷径可走。
成长没有跳跃。那些熬时光的岁月,那么漫长又是那么短暂。
写作亦如生活,小荷初绽的喜悦,遭遇瓶颈的犹疑与否定,褪去虚浮领悟文学本真的淡然与从容。
写作是人生的修行。
终于推掉了20年来一直坚守的毕业班。那一刻,我就像放下了一件舍不得的心爱物品一样,毕竟那些书本里的每个字和我曾经朝夕相处,可我明白因为健康的缘故我该放下了,于是多了份释然和坦然。
早上,可以静心梳妆,可以去安静地练太极,不必急急忙忙在路边买速食。我能清闲地漫步上班,可以欣赏路人,可以观赏风景。傍晚,到山上散步,夜风拂面,心如止水,感受无我无争的闲适。那时,微笑是我慢时光的标志。
曾经,我们操之过急的功利之心把多少还没来得及生根的树苗,抛在了路边任其干涸无望地蔫下去。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不是知识和认识的简单的堆积。教育是慢的艺术。只有育人者有慢的心态,孩子们才会有生长的充裕时间。我希望在我的余生牢牢握住拯救的机会,从此把理想、责任、塑造健康人格和绅士品格作为我的教育理想,内化于学生的言行之中。我会教育孩子们正确看待考试,引导孩子们寻找生活的意义,懂得理想和信念才是远行的羽翼。
我觉得,慢是内化而不是外显的行为,慢是叙述的节制与节奏,而不单指速度。慢有深刻的蕴含,说到底,慢是优雅的尊重。
写作亦如教书育人,是慢的艺术。罗丹说,要有耐心!不要依靠灵感,灵感是不存在的,艺术家的品质无非是智慧、专心、真挚、意志。
对于生活与工作的觉知,丰厚了我的写作;而与此同时,写作也磨砺了我坚韧的品质,充实了我年复一年单调重复的工作,使我每天充满创造的激情和快乐。
文学不是一个人的呓语。文学是开放的。
作为文学爱好者,我最初的写作是抒发个人的独特体验与感悟,在象牙塔里建构与重组文字,纯粹是自我的精神写意,但是写到一定程度,我发现自己局限在一个狭小的空间太久,以至于不适应在宽阔辽远的环境里呼吸,对现实有太多的隔阂与戒备,试图逃避,写作便成为凌波虚渡。封闭只能导致盲目或者陷入瓶颈,无法突破,失去动力甚至停滞。融入现实,进行文学的交流和碰撞,是突破自我设限的开始。
审视我的写作历程,开放写作的起点始于2007年末结识当地的文学师友,在他们的推荐下我接触到一些省级文学杂志,阅读拓展了我的写作高度和深度,也使我从一个文学爱好者的随意书写向真正的文学创作靠近。河津文联主办的《龙门》杂志,河津市兰馨女子文学社的成立,给文学爱好者们提供了展示与交流的平台。我很珍惜文学前辈为我们提供的这一切。
在兰馨文学沙龙,我拥有一批诚挚的良师益友。在相互间的欣赏与鼓励中,我们坚持着;在尖锐的批评中,我们成长着。直面批评,我更多的是庆幸与欣喜,因为批评是进步最正直的朋友。
有一天,练完功,我说,好桃,咱们去挖白蒿吧。好桃告诉我一个路线,说哪里哪里可多了。
有一天,好桃说,今天上午你来我家吧,我拌好了莲菜肉馅儿,咱们包莲菜饺子吃。
有一天,我在QQ说,亮平,明天你把王西兰老师的书《耧铃叮当的季节》拿来,我也给你拿本小说。第二天早晨,我们练完太极,拿着各自的书换着看。
一天上午,我正在办公室,亮平忽然兴奋地打电话来,爱玲,你的诗歌在“黄河晨报”发表了。接着我们就在电话里开始讨论这首诗歌。第二天早晨练太极,亮平一见我就开心地拿出那张报纸送给我收藏。
每天,跟着老师们练完太极拳,然后我们三个在一起相互为师,指点纠正,一招一式反复揣摩,直到熟练为止。深厚的友情在日积月累中发展为姐妹亲情。如果哪天晨练没到场,都会打电话揪心地问询。
在兰馨,我收获的不仅仅是文学上的进步,我还收获了知心的文友和坚持不懈的拳友;在兰馨,我感受到关怀、鼓励、欣赏、善良、坚持、正直,担当;在兰馨,我逐渐走出孤芳自赏的自娱自乐式的情绪书写,开始关注更加广阔的现实和更加严谨的创作。
达芬奇说,最美的事,莫过于接近神明而把它的光芒撒播人间。
我希望能够写出生活中的朴素,写出我对这个美丽世界的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