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命的流言 ——读王祥夫小说《流言》
(2012-06-29 17:19:57)
标签:
文学原创小说评论河津艾凌赵爱玲王祥夫黄河桃花流言众口铄金文化 |
分类: 读书笔记(评论) |
在小说《流言》里,王祥夫几乎用白描的方式,刻画了流言的致命效应。正所谓众口铄金,积毁销骨,三人成虎,吐沫星子淹死人,真话无人相信,流言传千遍就成为不争的事实,你就是有千张嘴巴也说不清,跳进黄河也洗不清。国民的尖酸刻薄落井下石以讹传讹妄加猜测漠视生命的态度令人胆寒心跳。一张张嘴巴像一把把利刃逼得人无法清净逼得人寻死觅活,那么这个劣根在哪里?
一个完完全全的受害者,因为罪犯供述她被强奸了三次,而那次站着的强奸由此成为村民流言的引子,从此桃花由被害者转为村民们眼里的唾弃者。生不如死。到最后寻死。而流言像一把尖刀把她的丈夫也逼上了绝路:喝了农药!
数千年来国民的劣根,喜欢围观,喜欢伸颈鸭子似的看戏,爱好搬弄是非,以添油加醋为乐,鲁迅先生在他的小说和杂文里痛批这种丑陋与麻木,在暗夜里发出声声呐喊。王祥夫先生的笔再次真实刻画了这群丑陋的国人。
这种奇特的现象可以追根溯源。我们老祖宗那套贞洁观是思想的源头。什么“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女人的贞洁高于生命,贞女烈女,贞洁牌坊等等害死了多少鲜活的生命。
任何一个人,都是一个社会的人,无法离开群体,你离不开你生活的大环境,社会习俗,这些习俗的势力形成巨大的压力挤压塑造着每个人。王祥夫在小说里运用鲜明的对比给人们呈现了这个观念带给人行为的巨大反差,不知道桃花被强奸的事情之前,丈夫和家人那样急切的救桃花的命,恨不得摘掉自己的器官,知道了被强奸的事实,立马强行带仍然虚弱尚无脱离危险的桃花出院。后来,丈夫闹了骂了之后发现桃花寻死的行迹,曾经也说不在乎,但是要做到放下也只是选择离开这个地方,到没人知道的地方。而公爹不让他们带走孙子孙女,怕孩子名誉受到影响。
在这个小说里,王祥夫为我们揭示了一个骇人的真相,那就是我们的某些传统习俗我们看似良善的国民(救人者传播流言)淳朴的村民有时候比罪犯还残忍,他们的合力让一个本已处于弱势的人生不如死。
作者的笔深入关照底层百姓的生活现状和精神现状,在推进城市化的今天,失去土地的农民迷茫的生活状态,物质追求与精神向度、价值取向的畸形发展。摒弃腐朽思想,解放观念,真正以人为本,关注生命,提升国民道德素养,更多人性关怀,进行精神的自省与反省,正是这个小说的呐喊。
前一篇:骨折(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