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场生命

标签:
河津艾凌赵爱玲这一场生命生命意义瓦尔登湖 |
分类: 休闲美文(散文) |
勤勉地生活、读书、写字、学习心理学、与人为善、坦诚去爱……所做的都是为了这一场生命,能够安详,能够岁月静好,能够坦然面对苦痛。在浮躁的俗世,有时候,觉得自己是将心掰碎了像酿酒一样酿一颗心,而现世修为的局限让我无法释然。偶然的机缘,阅读到希阿荣博上师《生命这出戏》,豁然看到生命的光亮。
物质的确能解决不少问题,只是生活中还有许许多多的问题,仅靠物质手段是难以解决的。
人,除了物质生活外,还需要有精神生活,去抒发情绪、陶冶性情,通过精神的修养和升华,获得内心持久的喜悦宁静。
安乐主要是内心的感受,它在心里,不在身外,所以内心如果不快乐、不满足,外境再美妙再丰富,也很难感到愉悦、富足;而一颗宁静柔和的心,在贫乏艰难的环境中,也能生出喜悦、自在。有句话说,境由心造,而不在外物。我们的不快乐很多是由于外物所累。
这一点,我心领神会。
我们的生命最大的特点,就是它的局限性。每个人都自以为独立,有想法,自由自主,实际上我们的每个念头、一言一行,都被无数条件、无数因素限制、影响、塑造着。无一不是条件的产物。
轮回中的生命,没有真正的自由可言。
自有生命便有苦,这个生命指的是处于条件局限中的生命,以忧患为本质,与苦不分离。然而要知道,心的本然状态是超越痛苦的,只因为我们错误的见地、错误的行为让生命显现出种种局限性,才感受到忧苦缺憾。
“你见与不见,我都在那里。”见到了,才知道一直在那里,从未离开;没见到,自是咫尺天涯,相逢不相识。
世间万物万象,皆相依相待而存在。任何一法,都或远或近地以一切法为缘而生住;一切法,也或远或近地以任何一法为其生住之缘。
事物依因缘而生住,其概念、定义、各种特性,只是我们的虚妄分别,因此不必等到事物消亡了,才说明它原本是空的,事物成住的时候就是空。
佛说“空”,并不是说一切断灭,并不否定世间万象多姿多彩。譬如水中月影,我们的确能看见月亮,而水中的确没有月亮。水月的显现和水月的空互不排斥。
万花筒里的图案若实实在在、一开始就在那儿,则只能有一幅图案,不会有层出不穷的新花样。同理,一切事物若固有、恒常,那么任何变化都不可能发生,一切就是僵死的。正因为事物不是那样,才有了大千世界千姿百态。
空性是事物的根本性质,事物是空性的表达。
没有不是空性的事物,也没有离开事物而独立存在的空性,正如没有离开水而独立存在的“湿”,没有离开糖而独立存在的“甜”。
空性的见解有力地帮助我们削弱实执,从而减少烦恼,同时也让我们对因果律有了更深的了解。可以说,对空性的了解越深,对因果的信心就越大,取舍因果就越谨慎.佛说因果就像种子在条件具足时一定会结果。行住坐卧、言谈举止无不是因果,无不在取舍。一言一行、起心动念都会产生相应的后果,对自己和他人的生活造成影响,带来改变。
没有既定不变的命运,没有恒常存在的状态,当下身心活动的每一个取舍,都是因是缘,都参与塑造着自与他、现在未来、今生来世。没有理由不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开发智慧,首先需要定,一步一步清除掉内心的干扰、杂念。没有定作为基础,一颗心恒时处于散乱攀缘当中,即便生起一点点智慧,也是力量极其微弱,犹如风中之烛,无法驱除愚痴黑暗。
佛陀教导我们:如果有条件,就去帮助众生;如果没有条件,至少不要造成伤害。
懂得缘起的道理,有助于淡化分别念,淡化人我的界线、区别。我们认识到万物相互依存,息息相通。众生的欢笑、痛苦原本是相通的,互为缘起。
这份领悟,是悲心的基础。
如前所述,缘起直指空性。对空性的认识,佛教中称为智慧。
在这里,我们看到悲与智的统一。
远离恶业是真正安乐的开始,所以关怀众生是安乐之始。
很多时候,麻烦、担忧、焦虑的产生,是因为我们的心太小,只装得下自己。哪怕只是一个小问题,在闭塞、狭隘的心胸和眼界的“加持”下,也会变成无法承受的大困境。
想到自己的誓愿,想到生活的目标,眼前便开朗了。怎样大的困境都是可以跨过去的。
慈悲是安乐之源,也是智慧所在。因为慈悲生爱心,爱是奉献。因为奉献,不求回报,少了计较,多了一份安宁;少了贪念,多了一份安详。
如此,短暂而无法重来的人生有了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