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这一场生命

(2012-06-22 08:27:51)
标签:

河津艾凌

赵爱玲

这一场生命

生命意义

瓦尔登湖

分类: 休闲美文(散文)

这一场生命

                                      
                                  这一场生命
                     ——读希阿荣博上师《生命这出戏》
                                    艾凌

  勤勉地生活、读书、写字、学习心理学、与人为善、坦诚去爱……所做的都是为了这一场生命,能够安详,能够岁月静好,能够坦然面对苦痛。在浮躁的俗世,有时候,觉得自己是将心掰碎了像酿酒一样酿一颗心,而现世修为的局限让我无法释然。偶然的机缘,阅读到希阿荣博上师《生命这出戏》,豁然看到生命的光亮。
                                  
                                    一、活在当下,追求生命意义
  

    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一个人的价值往往取决于他创造物质财富的能力。然而,人之为人的价值和意义,远比创造财富宽广、深刻。人活着,除了积累和占有外,还有很多事值得去做。
  物质的确能解决不少问题,只是生活中还有许许多多的问题,仅靠物质手段是难以解决的。
  人,除了物质生活外,还需要有精神生活,去抒发情绪、陶冶性情,通过精神的修养和升华,获得内心持久的喜悦宁静。

    我们这一场生命,短暂而无法重来,我们的人生因而要过得有意义。探索心灵成长可以安抚心灵,获得安乐。我觉得这样的生命有意义、也是幸福的。

安乐主要是内心的感受,它在心里,不在身外,所以内心如果不快乐、不满足,外境再美妙再丰富,也很难感到愉悦、富足;而一颗宁静柔和的心,在贫乏艰难的环境中,也能生出喜悦、自在。有句话说,境由心造,而不在外物。我们的不快乐很多是由于外物所累。
    在基本的衣食住行得到保障之后,我们仅再需要一颗受过训练的心,就能得到安乐。生活的意义在于追求精神的深度,通过劳动获得生活必需品之后,应给自己留下自由时间,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丰盈我们的心灵
  这一点,我心领神会。
    之前阅读梭罗的《瓦尔登湖》,很欣赏梭罗对于物质的见解,沉湎于物质享乐只会使人失去生活的真正意义,生活要“俭朴、俭朴、俭朴”,他把超过维持生活必需品(食物)的一切都叫做“非生活的东西”加以排除,要人们仅仅“吸收生活的精髓”。他认为,人必须不顾一切地听凭良知来行动;生命十分宝贵,不应为了谋生,而无意义地浪费掉。大多数奢侈品,以及许多所谓的生活的舒适之处,不仅仅并非必不可少,而且还是人类思想崇高的确凿障碍。就奢侈品和舒适之处而言,最明智的的人过的生活总是比穷人更简单,更匮乏。一个人只有安贫乐道,才能成为一名公正而又智慧的人生观察者。
    林清玄32岁时,他正值事业巅峰,任《中国时报》主笔,并担任电视台经理。只是,突然感觉虚妄。繁花似锦又如何?长命百岁又如何?富可敌国又如何?一切皆如梦幻泡影。而一个有慧根的人,一定会对生命及宇宙产生终极追问,在人生的某一特殊阶段。他闭关修行,隐居山林。打坐、诵经、散步、过午不食,不染尘世。3年后下山,褪去才子之锋芒,平添众生之恬淡。林清玄从入世到出世再到入世,就像虫破蛹化蝶然后成蛹再化蝶的过程,他已经禅透世事,从浮华的物质万象升华到心灵的佛堂。
    生活的意义在于追求精神的深度,通过劳动获得生活必需品之后,应给自己留下自由时间,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丰盈我们的心灵。

                                   二、万事有因缘,慈悲是安乐之源
                          
  我们的生命最大的特点,就是它的局限性。每个人都自以为独立,有想法,自由自主,实际上我们的每个念头、一言一行,都被无数条件、无数因素限制、影响、塑造着。无一不是条件的产物。
  轮回中的生命,没有真正的自由可言。
  自有生命便有苦,这个生命指的是处于条件局限中的生命,以忧患为本质,与苦不分离。然而要知道,心的本然状态是超越痛苦的,只因为我们错误的见地、错误的行为让生命显现出种种局限性,才感受到忧苦缺憾。
  “你见与不见,我都在那里。”见到了,才知道一直在那里,从未离开;没见到,自是咫尺天涯,相逢不相识。
  世间万物万象,皆相依相待而存在。任何一法,都或远或近地以一切法为缘而生住;一切法,也或远或近地以任何一法为其生住之缘。
  事物依因缘而生住,其概念、定义、各种特性,只是我们的虚妄分别,因此不必等到事物消亡了,才说明它原本是空的,事物成住的时候就是空。
  佛说“空”,并不是说一切断灭,并不否定世间万象多姿多彩。譬如水中月影,我们的确能看见月亮,而水中的确没有月亮。水月的显现和水月的空互不排斥。
  万花筒里的图案若实实在在、一开始就在那儿,则只能有一幅图案,不会有层出不穷的新花样。同理,一切事物若固有、恒常,那么任何变化都不可能发生,一切就是僵死的。正因为事物不是那样,才有了大千世界千姿百态。
  空性是事物的根本性质,事物是空性的表达。
  没有不是空性的事物,也没有离开事物而独立存在的空性,正如没有离开水而独立存在的“湿”,没有离开糖而独立存在的“甜”。
  空性的见解有力地帮助我们削弱实执,从而减少烦恼,同时也让我们对因果律有了更深的了解。可以说,对空性的了解越深,对因果的信心就越大,取舍因果就越谨慎.佛说因果就像种子在条件具足时一定会结果。行住坐卧、言谈举止无不是因果,无不在取舍。一言一行、起心动念都会产生相应的后果,对自己和他人的生活造成影响,带来改变。

    行为的后果主要取决于它的动机,也就是发心。有些行为的后果很快显现,有些要很久以后才能看到。如果一个行为的果报今生没有成熟而你也没有采取任何行动阻止其成熟的话,它一定会在下一世或更晚的时间成熟。

     世上没有无因无缘的事,每一件事的发生都是众多因果关系共同作用的结果。居住在同一个地方,生活环境也相同,有的人幸福安乐,有的人却痛苦不堪,这也是因果的不可思议。

  没有既定不变的命运,没有恒常存在的状态,当下身心活动的每一个取舍,都是因是缘,都参与塑造着自与他、现在未来、今生来世。没有理由不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一般人面对巨大的痛苦,往往怨天尤人、焦躁恐慌,或心灰意冷,好的学佛人因为懂得因果,懂得承担和化解,所以能以一颗坚强而平淡的心去面对。必须承受的,就勇敢地承受;能够转化的,就努力转化。

    我们遭遇的困苦只是过去行为的一个结果,没有理由责怪他人,也没有必要自责。如果能以积极的心态对待它,那么正在经历的痛苦不仅完结了一段旧的因果,还会成为新的善因,开启一连串正面的反应。

    否定因果,人们就会身不由己地迷失在无常的洪流之中,而如果懂得自己无论做什么,哪怕是最微小、最隐秘的念头也必定产生后果,我们会自然而然地生起责任感,不再只顾眼前、为所欲为。

  开发智慧,首先需要定,一步一步清除掉内心的干扰、杂念。没有定作为基础,一颗心恒时处于散乱攀缘当中,即便生起一点点智慧,也是力量极其微弱,犹如风中之烛,无法驱除愚痴黑暗。
  佛陀教导我们:如果有条件,就去帮助众生;如果没有条件,至少不要造成伤害。
  懂得缘起的道理,有助于淡化分别念,淡化人我的界线、区别。我们认识到万物相互依存,息息相通。众生的欢笑、痛苦原本是相通的,互为缘起。
  这份领悟,是悲心的基础。
  如前所述,缘起直指空性。对空性的认识,佛教中称为智慧。
  在这里,我们看到悲与智的统一。
  远离恶业是真正安乐的开始,所以关怀众生是安乐之始。
  很多时候,麻烦、担忧、焦虑的产生,是因为我们的心太小,只装得下自己。哪怕只是一个小问题,在闭塞、狭隘的心胸和眼界的“加持”下,也会变成无法承受的大困境。
  想到自己的誓愿,想到生活的目标,眼前便开朗了。怎样大的困境都是可以跨过去的。
  慈悲是安乐之源,也是智慧所在。因为慈悲生爱心,爱是奉献。因为奉献,不求回报,少了计较,多了一份安宁;少了贪念,多了一份安详。 

    慈悲和修为可以改变看似无常的宿命:身不行恶,口不言是非,意不思邪。
  如此,短暂而无法重来的人生有了意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