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安详心世界-艾凌-赵爱玲
安详心世界-艾凌-赵
爱玲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41,185
  • 关注人气:1,141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唤醒教育的自觉——河津二中《弟子规》教育之理性思考

(2011-10-15 23:03:12)
标签:

河津

二中

《弟子规》

教育

中华文明

诚敬

赵爱玲

艾凌

德育

分类: 亲亲宝贝(儿女)

                                唤醒教育的自觉

                     ——河津二中《弟子规》教育之理性思考

                                赵爱玲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

    从本源的角度看,教育是一个缓慢而优雅的自觉过程。有时候,我们需要一些“形而上之学”,我们的灵魂需要与浮躁功利的现实保持必要的距离。这个距离因为其长远而不被当下理解和认可,与时下的功利思想相悖,往往引来多方排斥和打击。这就需要教育的理想主义者具备无畏无惧的胆识和魄力。教育的理想主义者注重教育的本源即德育和身心发展,而教育的功利主义者关注的是眼下即分数和成绩。河津二中建立至今,二中的管理者们顶着各种非议和责难,坚守教育理想,坚持做有良心的教育。

    二中教育每个老师教会学生拿分的技巧,但拿分不是教育的唯一追求,我们首先是要培养合格的人,让他们的道德、善良和人格深深影响着未来的社会。在采访中,张全民校长不止一次地说,我们二中的学生在二十年后,将会对社会产生与众不同的影响力。这句话,深深地打动了我。如果每个学校都能够这样,二十年后,这些学生将步入中年,正是家庭的主心骨,社会各个行业领域的中坚力量。那么中国的文明素养将会整体得以提升。而我国目前的教育现状从大范围看,令人不无担忧。

    今天,物质丰富了,生活富裕了,但多数孩子比史上任何时期的孩子都更令人心忧,他们没有良好的习惯,缺乏感恩心;自私、狭隘,缺乏生命的厚度;没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德行堪忧:

    某班主任正在上课,因一屡教不改的学生再次迟到,并不打招呼闯入教室,班主任对其进行了批评教育,该学生恼羞成怒,双手将教师脖子掐住推至黑板,差点导致老师窒息休克;

    某校初一女教师在上课时与一男学生发生冲突,该男生当场掌掴女教师耳光五下,然后突然回座位就坐,现场五、六个学生起哄大笑,无人帮助该老师;

    一个学生犯了错,班主任批评了她,她就爬上教学楼要跳楼,除非班主任跪下向她求情;

    一位山区女教师带着学生进行家访,在家访途中,遭遇学生杀害。因为,他不愿意让老师家访;

    湖北安陆一中学生因上课多次看小说,与班主任发生冲突,几天后,这个学生将班主任连砍数刀,导致班主任当场死亡;

    海口某小学一名9岁小学生的造句是这样的:如果我有一颗炸弹,我就会炸平我的学校;如果我有一把刀,我就会杀死我的妈妈;

    四川的一个十三岁的孩子煮饭毒死亲生父母,其原始动机只是为了获得父母的保险费;

甘肃景泰县春雨中学“尖子生”齐刚由于父母责备自己成绩退步的原因,不仅杀死了母亲,甚至准备把父亲也杀死;

    一位17岁孩子杀死了自己的父母,但他面对双亲坟墓仍然难道歉。他的忏悔语录这样说:我一直都想对他们说三个字,但真正面对他们的坟茔,“对不起”岂能轻易说出口?

    这些问题不仅仅发生在小学和初中,而且我们的大学也屡屡出事:每年大学生自杀事件在大型城市在重点大学频频发生,更甚有震惊全国的“马加爵事件”、“药家鑫事件”、“留学生刺母事件”等等……

我们惊骇于这些事件在我们生活中如此频繁发生。听到这些超越了正常人想象力极限的事件,听到这些超越人类道德极限的事件,我们不由得产生了一系列疑问:我们的教育怎么了?我们的教育中究竟缺失了什么?教育应当给人的心灵留下什么?

    雅斯贝尔斯曾说,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不是知识和认识的简单的堆积。从这个角度来理解,我们今天许多所谓教育,严格说来仅仅是训练。新课程改革提出的三维教学目标很好,但就我了解,目前从幼儿园到大学,一路下来真正把知识、技能、方法、过程、情感、态度、价值观作为教育教学目标平等对待的学校寥寥无几,大多数都是在保证知识与技能的前提下,扼杀了其他的育人目标。这种教育是缺德的教育,是典型的“杀鸡取卵”!

    俗话说,小行靠智,大行靠德。所谓道德就是人类基于人性与理性基础之上的社会行为。故而培养人性和理性是道德教育的基础。由于人性和理性的缺失,酿成了诸如上述的种种悲剧,导致我们今天的道德教育常常陷于困境。那些与现代文明社会严重相悖的、甚至是令人发指的事件,难道还不足以证明我们社会人性与理性的严重缺失么?教育应当给学生打下善良的底色。百善孝为首。一个人只有能够爱自己,爱自己的父母手足,才能谈得上爱他人爱国家。所以,二中的德育教育始于孝道的养成教育。那么选择何种德育读本,才能既经典又可操作?西方文明数百年,中华文明五千年;西药快,但治标不治本,中药慢,但治本且除根。要解决中国的教育问题,还得从中国找,从五千年的中华文明中找。传统文化《弟子规》无疑是其中一剂上好的德育良药。

一部《弟子规》,短短1080个字,能解决我们人生中很多问题:“首孝悌”解决了如何对待父母、兄弟、姐妹、同学、同事的关系问题;“次谨信”要求我们在衣食住行等方面养成规范而严谨的良好习惯及诚实守信的做人准则;“泛爱众,而亲仁”是说要我们广泛地爱护众生,爱护人类,亲近有德行的人,远离小人,这是生活和生命的智慧。“余力学文”告诉我们在打好了做人的根基之后,认真学习文化科学知识,并且教给了我们非常细致的方法。

   《弟子规》1080个字无时无刻不在告诉我们要有诚敬心,就像“步从容、立端正、揖深圆、拜恭敬”又像“宽转弯、勿触棱、执虚器、如执盈”,还如“凡道字、重且舒、勿急疾、勿模糊”……《弟子规》中的诚敬心用较大篇幅告诉我们从修身开始,先做人后做事。《弟子规》没有一个字在苛责你,但每一个字中都透露出十分的诚敬。对万物敬一分,万物会回敬你十分,《弟子规》用这种诚敬告诉我们“态度决定命运,细节决定成败”。积善成德。二中用文化经典内化学生的行为习惯,日积月累,形成良好的品格。

    教育最重要的价值追求,就是唤醒人的自觉,让学生懂得自尊、自知、自律、自爱,形成健全的人格,成为一个好公民。二中张校长认为,自觉意识还可以通过环境熏陶来唤醒。二中的管理者认为,这应当是构建现代学校文化的前提。办一所有良心的学校,就要有特色的校园文化环境。在二中,每届新生都要进行系统的《弟子规》教育,全体师生谈学习心得,落实学习效果。在二中的校报上,笔者阅读到师生的学习收获。他们谈得很具体。比如,在谈“亲仁”的感受时,一位学生谈到:我们应该亲近谁?我们身边的仁者,虽然他们的数量不会很多。那我们身边有哪些人可称得上是仁者?这些人“说话公正,没有隐瞒,又不讨好我们,只是希望我们更好”,很显然,我们的父母、老师、身边上进的好朋友等,他们都可能符合“仁者”的标准。那这里我特别谈谈我们的老师们。也许在座的各位同学心中都曾或多或少对老师们有过类似的发问:我们又不是小孩子,为什么上课老让我们把腰杆挺直规规矩矩?为什么读书时非强调我们拿起书来姿态端正用心去读?为什么下课十分钟我们想趴在桌子上你却催着我们到外边走走?我们又不是小孩子,为什么在宿舍还非得把被子叠得豆腐块似的,物品摆放地整整齐齐,宿舍整理地一尘不染?您要求那么严,于是我们不得不时刻检点自己……您从不护短。所以有时当我们的缺点自己还藏着掖着时,您却已经厉声指出……类似的发问很有意义,但在发问后我们更应明白:未来的世界何其真实,它没有为那些只会幻想的人准备一丝一毫。没有良好的个人习惯和过人的实力,如何在激烈的竞争中求生存?而要有良好的个人习惯和过人的实力,我们须多多亲近那些常在我们身旁、对我们要求严格、激励我们天天向上的老师们,唯有此,我们才会“德日进、过日少”,才会拥有尊严的人生。

    张校长说,我们每天在学习,却缺少对授予我们知识的老师、给我们提供生活来源的父母的基本诚敬心;我们每日早起晚归,却不知道整日为谁而忙碌,不时地迷失在自己短暂的一己的喜乐中不能自拔;用青春年少的大多数时间学习,却不知道该交怎样的朋友促进自己的学习;每天绝大多数时间在教室里,却不能让自己安静下来只是一味让自己徘徊浮躁……这些问题的存在,也是我们不惜停课来专门学习《弟子规》的重要原因。当外界指责二中不务正业花拳绣腿时,二中的管理者们顶着压力坚持着他的教育理想。

    笔者认为教育的效果体现在学生的身上,可以分为短期的和长期的。教育短期的效果,例如技能的提高,可以通过训练,也可以通过考试检测来习得,其效果取决于训练的时间和强度。但是,人的技能的提高一定能为社会和人类带来美好么?不见得。用一句时下流行的话说,有才无德是危险品。教育长期的效果,则体现在人心灵的陶冶、精神境界的提升,这些是要通过长期潜移默化的熏陶的方式来获得的,而这才是关乎其个人乃至整个社会未来的决定因素。心灵的陶冶与精神的养育需要良好的外部环境,其中最重要的环境因素就是学校和社会上的教育者。可见,教育者的精神向度决定教育的未来发展方向。

    今天的教育培养未来社会的公民。也许正因为如此,我们才有必要重新审视传统的“唯分数论”教育价值观。其实,当教师把学生的自觉唤醒后,也就完成了作为教育者最重要的使命,因为人在自觉意识产生后,就获得了主动发展的永不枯竭的动力与热情。事实证明的确如此,短短三年的时间,二中的高考成绩足以证明,二中的德育价值观正在唤醒学生的自觉,以实际行动践行了二中校训:让每一个学生,拥有好身体,养成好习惯,取得好成绩。

    回到本文的起始,笔者以为,教育的本源是德,而德又源自教育的自觉即习惯。

    说到习惯,张校长不无幽默地说,坏习惯,好养成,难伺候;好习惯,难养成,好伺候。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优秀是一种习惯。

    借用一句广为流传的英国谚语来结束本文:行动培养习惯,习惯形成性格,性格决定命运。

                                         2011-10-6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