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孤独
——再读《百年孤独》
文/赵爱玲
第一次读《百年孤独》,的确没有读懂,那些相似难记的名字,那些相似的命运和性格,那些看似相似的经历和故事,琐碎而又迷乱,作者像一个颠三倒四又极具耐心的老婆婆在絮絮叨叨地讲述一个家族从产生到毁灭的故事,一代又一代反反复复生生死死地循环往复,一直讲到这个家族的第七代诞生和灭亡。整篇小说里充满难以排遣的孤独,散发着死亡的霉味。在这个家族中,夫妻之间、父子之间、母女之间、兄弟姐妹之间,没有感情沟通,缺乏信任和了解。在家族的发展之中,情感淡漠,乱而无序。姨母与叔父,侄儿与姑姑,外甥与姨母之间混乱的爱情,就连母亲对儿子居然在瞬间产生了那种女人对于男人的感情。还有那些名字让我一直没弄清楚,男人的名字一会是奥雷良诺,一会是阿卡迪奥,女人的名字一会是雷梅苔丝,一会是阿玛兰塔,我云里雾里,硬着头皮读完,因为阅读的是简装而且是盗版,书里既无简介更无解读和评论文字,所以阅读没有背景向导,完全是脱离社会背景孤立地阅读。读完之后,我不明白这部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著作到底要告诉人们什么?难道是哥伦比亚的落后和愚昧吗???肯定不是。
人在感受最孤独的时候,也许会想到孤独这个词语,以及与孤独有关的文字或者音乐,在2008年最后的日子,我的目光停留在书架上那本加西亚·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决定再次阅读《百年孤独》,并且搜索与此相关的评论文字,以得到阅读指点,领悟《百年孤独》要告诉我们的是什么?一部伟大的作品的诞生一定有它产生和存在的社会背景,尤其是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品,一定得有作品自身的民族性和史诗价值。
我的阅读首先从理清这部作品的人物关系入手。在这个家族里,名字上都烙有性格的烙印。所有的奥雷良诺们都有离群索居,却出奇的聪明;而霍塞·阿卡迪奥们则感情冲动而富有闯荡精神,但都具有悲剧命运。所有的雷梅苔丝都纯洁而美丽,而且过早离开这个世界。而叫阿玛兰塔的都容貌一般。而战争、斗鸡、淫荡和异想天开是他们家族遗传的四大灾难。奥雷良诺上校和阿卡迪傲和他同母异父的弟弟奥雷良诺,霍塞都参与战争。而后两者都死与战争。阿卡迪傲第二亲眼目睹了一桩血腥镇压的惨案。奥雷良诺第二沿袭了高祖父年轻的时候的斗鸡习性。霍塞·阿卡迪傲·布恩蒂亚因异想天开而精神失常,阿卡迪傲第二试图把船开到马贡多,实现了一次,带来了法国妓女,而后就无声无息。还有奥雷良诺上校的其中一个儿子把铁路开到马贡多。他们都显示出特有的个性和才能。
何塞·阿卡迪奥·布恩迪亚是西班牙人的后裔,住在远离海滨的一个印第安人的村庄。他与乌苏拉新婚时,由于害怕像姨母与叔父结婚那样生出长尾巴的孩子,乌苏拉每夜都穿上特制的紧身衣,拒绝与丈夫同房。因此遭到邻居阿吉拉尔的耻笑,何塞杀死了阿吉拉尔。从此,死者的鬼魂经常出现在他眼前,鬼魂那痛苦而凄凉的眼神,使他日夜不得安宁。他们只好离开村子,外出寻找安身之所。经过了两年多的奔波,来到一片滩地上,由于受到梦的启示决定定居下来。后来又有许多人迁移至此,建立村镇,这就是马孔多。布恩迪亚家族在马孔多的历史由此开始。
故事就这样从何塞·阿卡迪奥·布恩迪亚因为近亲结婚害怕像姨母与叔父那样生出长尾巴的孩子开始了。他们各个性格怪异,大多在一个家族内部,结婚生子,封闭,自闭,大都与世隔绝。布恩迪亚家族的第六代,是梅送回的私生子奥雷良诺·布恩迪亚。他出生后一直在孤独中长大。他唯一的嗜好是躲在吉卜赛人梅尔加德斯的房间里研究各种神秘的书籍和手稿。他甚至能与死去多年的老吉卜赛人对话,并受到指示学习梵文。他一直对周围的世界莫不关心,但对中世纪的学问却了如指掌。他不知不觉地爱上了姨母阿玛兰塔·乌苏娜,并发生了乱伦关系,尽管他们受到了孤独与爱情的折磨,但他们认为他们毕竟是人世间唯一最幸福的人。后来阿玛兰塔·乌苏娜生下了一个男孩:“他是百年里诞生的布恩迪亚当中唯一由于爱情而受胎的婴儿”,然而,他身上竟长着一条猪尾巴。阿玛兰塔·乌苏娜也因产后大出血而死。
那个长猪尾巴的男孩就是布恩迪亚家族的第七代继承人。他的出现应验了家族创始人布恩迪亚的担忧。他被一群蚂蚁围攻并被吃掉。就在这时,奥雷良诺·布恩迪亚终于破译出了梅尔德斯的手稿。手稿卷首的题辞是:“家庭中的第一个人将被绑在树上,家族中的最后一个人将被蚂蚁吃掉。”原来,这手稿记载的正是布恩迪亚家族的历史。在他译完最后一章的瞬间,一场突如其来的飓风把整个儿马孔多镇从地球上刮走,从此这个村镇就不复存在了。
马贡多因为地理上的封锁而孤独,更因为性格和命运而孤独。它是个神奇的化身,因为孤独和落后才显的神奇,孤独使落后更落后,落后使孤独更加孤独,这样恶性循环的实现了一个家族百年的孤独。
拉丁美洲,这片广袤的土地,蕴含着无穷的神秘,创造过辉煌的古代文明,但拉美的近代史却充满了耻辱与压迫,血腥和悲剧。自十九世纪中期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的一个多世纪,这片神秘的土地经历了百年的风云变幻。这就是布恩迪亚家族的故事背景。在作者进行创作的七十年代,几乎整个拉美都处在军人独裁政权的统治下。作者凭借其深刻的政治见解和敏锐的洞察力,发现拉丁美洲百余年的历史,并不是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而只是一个不断重复的怪圈。这也就是为什么书中的那些人那些事情总是在不断重复的原因。在书中随着时间的流逝,老布恩迪亚渐渐的丧失了对未知的好奇和探索的勇气。不知是由于自己预感到了什么还是只是单纯的无意义行为,老布恩迪亚开始在自己的实验室里做起了金属金鱼,但是他每做到二十条就熔掉他们重做。这象征着他所开创的马贡多,乃至整个拉美的近代史,从一开始就陷入了循环的怪圈中。家族的第二代奥雷良诺,即书中的布恩迪亚上校,是一位有着传奇经历的人,他带领部下经过无数次战斗,终于使政府坐在了谈判桌的对面。可是他所争取的和平很快即葬送在下一代手中。当他发现这一切时已经锤垂老矣。他打算再次战斗来捍卫人们的自由却发现自己已经力不从心。终于他也陷入了循环烧制金鱼的怪圈中。女儿阿马兰塔,爱上了意大利技师,因爱情的不如意,她故意烧伤一只手,终生用黑色绷带缠起来,决心永不嫁人。但她内心感到异常孤独、苦闷,甚至和刚刚成年的侄儿厮混,想用此作为“治疗病的临时药剂”。然而她终于无法摆脱内心的孤独,她把自己终日关在房中缝制殓衣,缝了拆,拆了缝,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
尽管很多人为打破孤独进行过种种艰苦的探索,但由于无法找到一种有效的办法把分散的力量统一起来,最后均以失败告终。在《百年孤独》中,个人的命运和孤独体验编织成了一部家族史,而这部家族史同时也代表了一部民族史。这个民族的孤独主要就体现在,本土文化与异域文化的冲突再现了拉丁美洲人民无所适从的精神境况:这里的人民在自己的家园里却成了陌生人。在西班牙的殖民统治下,西方文化成为拉丁美洲文化中的权力话语。西班牙式的教育标志着风度、修养和正统,而马孔多(小说中一个虚构的城镇,但是也可以被读解为整个拉丁美洲的象征)人原先那种自由而快乐的生活则被认为是充满了罪恶的。这种孤独不仅弥漫在布恩地亚家族和马贡多镇,而且渗入了狭隘思想,成为阻碍民族向上、国家进步的一大包袱。马尔克斯写出这一点,是希望拉美民众团结起来,共同努力摆脱孤独。所以,《百年孤独》中浸淫着的孤独感,其主要内涵应该是对整个苦难的拉丁美洲被排斥现代文明世界的进程之外的愤懑和抗议,是作家在对拉丁美洲近百年的历史、以及这块大陆上人民独特的生命力、生存状态、想象力进行独特的研究之后形成的倔强的自信。
孤独是人类特有的精神特质。只知道封闭自己却不会去打破孤独的人注定是要走向死亡的。在《百年孤独》中,文明的冲击使恐惧的马贡多人开始关闭自己的心灵,独醒的人因为发现无法改变现实而闩紧心门,善于忘却使他们今朝有酒今朝醉,不愿与外人沟通加上原始的生活习俗,也使他们根本不懂爱情。他们陷进了深深的孤独中,无法自拔,最后走向灭亡。因此,作者呼吁拉美人民要打破孤独,走向团结,复活爱心,建立沟通,这就是《百年孤独》的题旨要义。
有时候,沉默和孤独是孪生兄弟。一个沉默的人往往被理解为孤独,因为孤独的人多沉默。而多沉默的人容易失语。我想起鲁迅先生一句话:“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死亡。”不论是一个人,一个家族,还是一个民族,孤独久了容易自我封闭,而封闭就意味着走向落后,甚至毁灭。要努力打破孤独,超越孤独,唯有这样才可以找到生命的出口。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