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转张乐朋):给我们彼此的世界留一份完美……
(2008-11-13 12:53:47)
标签:
文学文化冰雪凌留点空白留点想像乐朋 |
分类: 他人评我(评我) |
前几天山西文学院到运城调研,我赶去参加了一个座谈会,会上接到一本书,书名是《留点空白
今日收拾书包,又看见那本书,拿出来翻开,发现插页后面,居然还有一张扉页,上面有作者的题名和赠言,这让我很意外:我对书的结构确实不在行,一般也不在意,按我读书的旧习,往往还是在意“瓤”,不在意“皮相”——好像做书的人叫“品相”。
马上对作者生出一份歉意,因为当时没有特别正式感谢她的赠书,在我这是很觉失礼。在类似的场合见过一些赠书者,他们大部分是敬赠给名家或前辈,多数时候,我只在旁边看看,当然我从不希求别人赠送,或者连赠送带给面子,顺便也给我一本,我决不存此心肠,严格地说,这也叫定位,知己知彼。让人作难,并且违心地蒙受额外的损失,大可不必。所以,一般时候,如能预见到这步,我会提前回避。实在觉得悻悻不已,就劝解自己,书还是有的读,何必非读这一本?买一本就得了。
我没想到,由于不懂书,结果被打了埋伏,现在我要谢谢作者赠书,我正在拜读。
作者赵爱玲也是教师,同行,去年在文学院高研班就认识了,我经常浏览她开的博客,她的文集里的很多文章我已经读过,我还看过河津电视台给她做的访谈,这些情况也许作者不知晓,这无关紧要,施耐庵和罗贯中、李白和杜甫也不知道我读过他们的作品,写书人和读书人亘古的浪漫,就在于此。嘲讽者的干唾埋没的往往是自己那颗行将就木的心脏,他的三寸不烂之舌,不会比他另外的无耻的器官存活更久。文学从来不放逐高贵和纯真的灵魂,同时,文学也从来不会帮助任何一个滥施淫威的人巩固他的所谓名望和地位。秦始皇安在?何况三流的扮演者。我想这是业余写作者应有的豪迈和胆识,于此共勉。
《留点空白
文学的品类没有高低尊卑,这样的划分也是无知和浅薄,文学的自洁功能是以流传的方式来完成的,一切庸俗化和地域化的习见从来就不是识见,罔谈“文学理论”。文学艺术最功利的部分,自古以来靠的是最不功利的人物来完成。梵高覆盖的面积,不知是他生前捉襟见肘的破衬衫的几亿倍。尽管他创造的向日葵没有给带着口臭的清谈客提供过一粒哪怕是干瘪的花籽。
正好,赵爱玲在她的文章里也写到这样的话:“文字于我,不是生存的敲门石,更不是呼朋引伴的奢华装饰。文字是滋养我、给我力量的源泉。文字是我每日必须呼吸的空气,不能间断。文字像血液一样流淌在我的身体,使我充满激情。”我想,文学从根底上说,是一种信仰,是精神的自由度,是超迈于现实和生存的巨大空间。内心黑暗的人,必然觉得生存压榨了文学,使他幡然醒悟(其实他的醒悟是给人的心灵投放阴霾)。内心敞亮的人,一定能像蜜蜂一样,采撷到属于她的芬芳花蜜。文学创作的自由,是天赋人权,不是某种机构的配给,我们甚至鄙夷它的介入。这正如作者赵爱玲这本文集的书名一样,《留点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