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的绝望与决绝
——阅读鲁迅散文
对于鲁迅先生的文字,一直以来,因为其特定的时代性,主要是我疏于思考和探究,所以阅读仅仅局限于中学课本学过的几篇。平时偶尔看到鲁迅的文章,也只是跳过阅读,以为字字都像一把匕首,是针对那个我所不熟悉的时代的,满纸血淋淋的,不读也罢。一个偶然的机会,我接触到《鲁迅全集》,在国庆日,仔细品读了《鲁迅散文全编》,那些文字,以其独特的精练呈现出的苍凉、虚无、绝望和决绝,震撼了我。
鲁迅的散文有《野草》和《朝花夕拾》两部。书中收编了鲁迅先生自1918年创作散文诗《自言自语》至1936年的弥留之作《死》和《女吊》,鲁迅先生以创作杂文为著,但是散文创作贯穿其战斗的一生。留下来的散文数量虽然并不多,却字字玑珠,篇篇绝妙,成为20世纪中国文学里隽美精彩极具魅力的艺术珍品。以我的才疏学浅,自然是不懂得文字其中的真意,也只是肤浅地阅读欣赏着我喜爱的那些精彩的文字。
先生在《野草》的开篇里写道:“我沉默着的时候,我觉得充实;我将开口,同时感到空虚。”在《秋夜》里,把“扑光的灯蛾”叫做“苍翠精致的人们”,明知飞蛾扑火,是自取灭亡,但是“我”依然“对着灯默默地祭奠这些苍翠精致的英雄们”。《雪》不直接说雪,而是叫做“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墓碣文》最后,假借死尸的话说出一句极其平淡又极其骇人的话“待我成尘时,你将见我的微笑。”在《死火》中,明知“我”面临着一个两难的选择:留在这死谷之中,就会“冰灭”;跳出去重新燃烧,也会“烧完”,无论选择怎样的生存方式,都不能避免最后的死亡,但是“我”依然选择“那我就不如烧完!”从这些简练语句里,我读出了先生的苍凉、虚无和决绝。这是对所谓的美好、光明的“未来”的彻底的否定,他强调在“生”与“死”的对立中,“死”更强大,从中感受到鲁迅式的绝望和悲凉。但是,在鲁迅式的绝望之中又分明感受到不屈服的决绝。
在被动之中仍可以有主动的选择,虽然最后都是死亡,但是死亡的价值不是等同的,生命中曾过有燃烧的辉煌,自有一种悲壮之美;而连挣扎都不曾有过的死亡就陷入绝对的无价值无意义了。鲁迅在《野草》里,表达了自己作为早醒战士的孤独和落寞还有绝望,尽管对结局不存在希望和幻想,但是仍然采取了积极有为的人生态度,比如知道开口必然空虚但是还要“开口”,知道飞蛾必亡但是还要盛赞他们为“苍翠精致的英雄们”,知道是雪还说“精魂”,知道成尘还“微笑”,知道灭亡还选择“烧完”,这就是鲁迅对绝望的反抗。这就是鲁迅式的选择。用许广平的话说就是“以悲观做不悲观,以不可为做可为,向前走去。”
如果说鲁迅通过小说揭露国民自身的痼疾,引起疗救者的注意,发出呐喊,那么他通过杂文当作刺向对手的匕首,就是作为战斗者冲锋陷阵,发出号角;他通过散文当作镜子反复进行自我剖析,就是在展示自己的孤独绝望和决绝,寻找别样战斗。阅读鲁迅先生的散文,我更接近真实的鲁迅。他平凡而伟大,他不是一个天生的钢铁斗士,他首先是一个普通的人,一样有孤独、苦闷甚至悲观和绝望,但是他又是伟大的,正如胡绳评价“鲁迅的伟大就在于他能够通过大悲观走向真实的大希望,通过绝望而开始去学习别种方法的战斗。”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