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五、结束技能

(2009-03-11 16:14:03)
标签:

杂谈

分类: 教学技能训练

俗话说得好。我们干任何一件事,决不能“虎头起,蛇尾收”。教学也一样,要有一个好的开头,还要有一个好的结尾。结尾虽然只是言简意赅的三言两语,但是它所起的作用则相当重要,决不可轻视,这是教师应当掌握的基本功。

结束技能是教师结束教学任务的方式,是通过归纳总结、实践活动、转化升华等教学活动,对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进行及时的系统化、巩固和运用,使新知识有效地纳入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中。同时可以检验教学效果,促进继续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获得掌握新知识的愉悦。结束技能不仅广泛应用于一节新课讲完、一章教材学习完,也经常应用于讲授新概念、新知识的结尾。

  所谓结束从技术上可以定义为“将学生的注意引导到一个特定的任务或者学习步骤的完成。它包括总结语和小结语,可以是一堂课的,也可以是一个问题的结束语。其作用在于让学生当堂消化、理解、巩固强化新学的知识,并帮助他们理清思路更好地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㈠ 结束技能的类型

1.归纳式结束

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动脑动手,总结知识的规律、结构和主线,及时强化重点,明确关键。这是生物课堂结尾最常用的方式。小结时,可采取“纲要信号”、概念图或列表对比等方式,引导学生以准确简练的语言归纳概括知识的结构和主线,及时强化重点,明确问题的关键,及时归纳和总结。

2.比较式结束

将新学概念与原有概念,或者将并列概念,对立概念,近似的、容易混淆的概念进行比较,找出它们各自的本质特征或不同点,它们的内在联系或相同点,把感性认识提高到理性认识的高级阶段,通过比较能使学生所学得的生物学知识,由繁化简,由多化少,以便更准确、更深刻地理解这些知识。如,生物教学中,在掌握生物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等知识的基础上将各种生物加以比较。通过生物个体间或群体间的比较,能从中看出各类生物的特性和共性,洞察生物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揭示生物发生和发展规律。

  【例如】 在“细胞”一节课教学结束时,进行结构方面的比较,将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在结构上进行比较,可使学生清楚地认识什么是动物,什么是植物。

【再如】 在生理活动方面光合作用和化能合成作用、同化作用与异化作用、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等都可通过比较来结尾,以便更准确、更深刻地认识其本质。

3.活动式结束

  根据教学内容组织全班或小组活动,如知识竞赛、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活动方式,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在轻松愉快中练习并巩固当堂所学的知识。

4.练习式结束

  在结束部分,恰当安排学生的实践活动,如通过提问或小测验等,使学生以口头或笔头表达的形式对所学内容进行练习,既可使学生的学习成果得到强化和运用,又可使课堂教学效果及时得到反馈,获得调整下一节教案的信息。

  如果一堂课结束后,相当一部分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还似懂非懂,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一旦运用于实际则错误百出,那么该怎么办?怎样才能使学生学有所用,使知识得以理解并巩固呢?有的老师在课堂结尾安排练习,通过练习既可使学生检查本节课的学习情况,又可让学生在练习中完成对本节课的总结。

  如学完“高级神经活动”一节课后,有位教师留下这样一组思考题让学生思考:“小孩第一次打针,会哭起来;小孩看见针就哭;小孩看见穿白大褂的医生就哭;小孩听说打针就哭。这四例各属什么反射活动?属条件反射的,请指出是第几信号系统的反射?”学生通过对上述思考题的探讨,就对“条件反射的形成、第一信号系统与第二信号系统、非条件反射与条件反射的区别”等知识得以了更深入透彻的理解,同时尝试并学会运用所学的知识来解释类似的日常生活现象。

5.拓展式结束

即深化理解主题,延伸并拓宽知识面。

【例如】 某老师在讲“叶序”以后出示了盆栽的天竺葵。稍倾斜着花盆对学生说:“你们可以看到,天竺葵相邻两节的叶片总是互不遮盖的。在植物界中,无论叶在茎上着生的次序属于互生、对生还是轮生都是这样,这叫叶镶嵌,这种排列方式使植物能获得更多的阳光。”接着她又说:“研究植物的结构和功能是非常有趣的,模仿生物来设计新型建筑物,在今天应用得很广泛。例如,数学家研究了车前草的叶,发现它的叶子是按对数螺旋线有规律地排列的,每片叶子的夹角是137°30′28″。这样的排列,每片叶子都会得到充足的阳光来进行光合作用。叶的对数螺旋线排列是采用光面积最大的排列方式。有人根据车前草调节叶片接受日光辐射的原理,设计了几十层大厦,使每个房间都能得到温暖、明亮的阳光。”这样的结尾,不但复习巩固了教学内容的要点,而且还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引起学生对生物学更加浓厚的研究和学习兴趣,对学生今后的学习和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6.悬念式结尾

  在教学中,对于前后知识有直接联系的新授课,一堂课内不能解释清楚的知识点,不妨设置一个“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的悬念来结尾,它能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例如“消化与吸收”一节结束后,学生了解到生物体吸收的营养成分最终运送给了细胞,这时可这样结尾:“你们经常吃牛肉、猪肉,但为什么你们身上却没有长出牛肉,猪肉?人体又是怎样利用吸收来的营养成分的?这些营养成分在人体内发生了什么变化?”这样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欲望,但又告之学生这些问题我们将在下一章中得到解决,学生为了探根究底,会提前预习教材,就为下一章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7.串联式结尾

  在几节或一章学完后,用串联式结尾,可将所学的旧知识进行比较、牵线,使前后知识贯通,融为一体。

  【例如】 学完“脑与神经”后,联系灰质、白质、神经中枢的概念,比较脊髓、大脑、小脑、脑干的结构,掌握其灰质与白质的分布与功能,使学生了解中枢神经系统的结构原来是相似的。这样及时回顾,一方面使学生的知识在大脑中形成一个系统网络,另一方面又可减轻学生的记忆负担,加深印象,增强记忆,以便更深刻地理解知识。

8.激励式结尾

  在生物科学的研究发展中还存着许许多多的谜,尚未得到解决,在新课结束后,可联系与课本有关的问题,用激励式结尾来鼓励他们学好生物,以便为将来探索生命科学领域中的奥秘打下好基础。

9.发散式结尾

  在学生理解所学内容的基础上,另起波澜,发散开去。这种结尾方式一定要讲究自然熨帖,不要搞成画蛇添足。运用得好,则可以诱发学生创造思维的火花。

  【例如】 关于“消化系统”的内容结束后,学生了解到人的胃里存在有大量的胃酸和胃蛋白酶,能够对蛋白质进行初步的消化。这时有位老师这样结尾:“人的胃不也是由蛋白质组成的吗?怎么不会被胃蛋白酶和胃酸消化掉呢?”这样可以诱发学生去思考,有利于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

㈢ 结束技能的应用原则与要求

1.及时小结和复习巩固

心理研究表明,记忆是一个不断巩固的过程。由瞬时记忆到长期记忆,有一个转化过程,实现此过程最基本的手段是及时小结,周期地复习。因此,在讲授新知识接近尾声时,要及时小结和复习巩固,并使之条理化,尤其讲授那些逻辑性很强的知识更应该及时小结,复习巩固。

2.紧扣教学目的,提示知识重点

课堂小结要结合教学目的和内容、重点和知识结构,针对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以及课堂教学情境等,采用恰当方式,把所学新知识,及时归纳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中。小结要精要,要有利于学生回忆、检索和运用,并形成系统,而把课题内容扩展开来。

3.结束语要扣住题意,妙语生辉

一堂课的好结尾是“言有尽而意而无穷,余言尽在不言中”。

讲究结束语,可根据教学主题、特点,或用具有鼓动性、号召性强的语言把学生的情绪感奋起来,推向浪尖;或用含蓄、深沉的话语促人深思,让学生课后回味。

4.注意总结的深化和提高

重要的事实、概念和规律等结束时要进行总结深化和提高。

经过精心加工而得出的系统化、简约化和有效化的知识网络,能帮助学生把零散孤立的知识“串联”和“并联”起来,这样,知识才学得融会贯通,形成知识系统,使学生理解升华。

总之,结束可采取多种形式,既巩固知识又余味无穷,但结束的时间要掌握紧凑。

按照中学生注意力的品质分析,中学生注意力的最佳状态,可保持在30分钟左右,课堂尾声的四五分钟,是学生注意力相对分散和比较疲乏的时刻,如果教师不采取恰当的方法,就达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在这段时间里,如果再要求学生承担一定的学习负荷,就要靠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组织一些有趣的活动,如,进行一分钟即兴讲演、一分钟记忆比赛、一分钟课堂发问、一分钟随堂小测验等。这些做法可以在短暂的时间内,使学生大脑快速运动,对所学知识进行记忆、思考、整理,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鼓励学生继续学习探索,运用发散思维,培养丰富的想象力。有些内容还要拓展延伸,进一步启发学生思维。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