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变化技能
(2009-03-11 16:10:40)
标签:
杂谈 |
分类: 教学技能训练 |
化技能是教学技能的一个重要方面,又称变化刺激的技能,是教师在教学中不断改变教学媒体、信息传递方式和教学环境气氛等要素及其组合的教学行为方式。所谓变化是变化地对学生进行刺激,引起学生兴趣,是将无意注意过渡到有意注意的有效方式。
教学不仅是一门科学,也是一种艺术。变化技能在丰富教学过程,在引起学生兴趣,并在保持兴趣方面有独特的不容忽视的作用。在教学领域里,研究、运用和掌握变化技能,有助于创造良好的教学气氛,使教学充满生气,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圆满完成课堂教学任务,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也是形成教师教学个性与风格的主要因素。
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变化是丰富多彩的, 任何一种分类方法似乎都不能令人满意,但是为了能为教师提供一个基本依据,大致可将变化技能分为三类:教态的变化,信息传输通道及教学媒体的变化,以及师生相互作用的变化。
1.教态的变化
教态的变化是指教师讲话的声音、教学中使用的手势和身体的运动等变化。这些变化是教师教学热情及感染力的具体体现, 教态变化往往不需要借助其它工具就可以实现, 因此是最基本, 最常用的变化技能。
人的非语言的面部表情和身体动作又称体态语,可以传递丰富的信息。在国际上对非语言的研究有一个很重要的结论是:人际交往中,语言传达的信息只是一小部分,而非语言因素传达的信息竟占65%~93%,人的记忆80%是靠视觉来确立的,面部表情以视觉代码丰富了有声语言的听觉代码的作用。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梅达别恩的实验得出:信息交流的总效果 = 7% 的文字 + 38% 的音调 + 55% 的面部表情。这一发现启发了人们对教学中非语言艺术的重视。
据社会心理学家伯德惠斯戴尔研究,人的脸能做出大约25万种不同的表情。除语言外,面部表情是最易为人感知的。在教学中,教师的面部表情对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和教学内容的理解、烘托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生理实验证明,教学活动方式的变化对学生所产生的刺激作用,是通过影响大脑中枢的网状结构系统完成的,可以引起并抓住学生的注意,而在课堂教学中,获得学生注意是进行正常教学活动的基本条件。
教师讲话的语调,音量、节奏和讲话速度的变化,可用来暗示不听讲或影响其他学生听讲的学生,使他们安静下来。而停顿在特定的条件和环境下传递着一定的信息,也是引起注意的一种有效方式。恰当地运用停顿和沉默(三秒左右),可为学生集中注意或思考问题留出时间。声音的变化与停顿结合起来,则会使人感到教师课堂讲述的节奏感而不觉得枯燥乏味。
许多优秀教师都懂得,课堂上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是创造和谐的课堂气氛,良好的智力环境的重要因素,教师的身态语,尤其是教师的眼色、表情, 在激发学生情感方面有特殊的重要作用。很多学生从教师友好的善意的微笑里,感受到的是关心、爱护、理解和友谊。此时,会激起相应的情感,学生就会从“爱教师,进而延伸到爱上教师的课,欣然接受教师的要求和教育。”所以,我们提倡教师对这种身态语的特殊功能与作用予以足够的重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态变化往往是上述各种变化的综合运用。自然、亲切的教态,才会富有感染力。
2.信息传输通道和教学的变化
在教学法中只有适当地变换信息传输通道,尽可能地使用学生的不同感官,才能有效地、全面地向学生传递教学信息。长时间应用一种教学媒体,容易造成学生注意力分散并产生疲劳,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教学需要,适当变换教学媒体。可交替使用直观教具、板书、幻灯、投影、录音等。即使是使用同一种教学媒体,也可通过转换其功能、对学生提出不同要求等稍作变化。
人对客观事物的感知是通过多种感官来完成的,为了获得对客观事物的全面了解,往往需多种感官协同活动才能完成。在教学中适当地变换信息传输通道可以提高教师向学生传递教学信息的效率,也有利于学生对信息的接受。
根据信息传输通道的不同,可将教学媒体大致分为三类:视觉的、听觉的和触觉、嗅觉的教学媒体。
⑴ 视觉通道和媒体
教学中视觉媒体是多种多样的,有实物、板书、挂图、模型、演示实验、投影片、幻灯片、录像片、教学电影等等。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视觉通道是各种感官中效率最高的。视觉媒体是最能引起学生兴趣的教学媒体,它具有直观、形象、易懂、生动的特点,很能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但只使用一种视觉媒体容易使学生感到疲劳,应注意变换。
⑵ 听觉的变化
由教师讲解、学生发言、录音等听觉通道传递教学信息的效率虽不如视觉高,但学生不易疲劳,且能为学生展开想象留有余地。听觉媒体是在教学中使用最高的,占中学课堂的70%(学生听讲主要是用听觉)。在教学中,将一些视觉、听觉媒体与教师的讲解、提问交替使用,可以提高课堂效率。
触觉和嗅觉感官能获得其他感官所不能获得的信息。在生物教学中注意让学生使用这两种感官,可为学生认识物质的性质提供全面的信息。
在生物教学中,还要多为学生提供亲自触摸实物、观察实物、动手实验、练习等机会,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2.相互作用的变化
在课堂上,教师、学生、教学内容三者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教学内容,完成学习任务。在教学过程中进行着一系列活动,每个活动都可能以教师与全体学生、教师与个别学生、学生与教师、学生与教学内容、学生与学生相互作用的方式进行。相互作用的变化可以促进学生的学习。
⑴ 师生交流方式与教学活动方式变化的技能
师生交流方式有:教师与全体学生交流,教师与个别学生交流,小组讨论时的交流,个别辅导时的交流。
常常出现这样的现象,有些教师课讲得很好,但因为一个人讲得太多而没能吸引住学生们的注意,所以应该注意师生交流。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采用多种方式与学生交流(除了让学生听讲外,还让学生回答问题、发表见解、提出疑问等),了解学生的想法以及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以便获得较全面的反馈信息。有时以教师教为主,有时以学生学为主,有时师生共同参与活动。几种活动方式应经常进行变换,应使学生时而听老师讲解,时而回答问题或参加小组讨论和学生实验;时而自己阅读、思考、做练习。这样有利于调节学生情绪,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练习如何听取别人的意见,保持旺盛的精力,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并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
课堂教学气氛应随着教学内容和任务的变化而有所调整。有时严肃紧张,产生一定的心理压力,以利于学生集中精力于“攻关破阵”;有时轻松活泼,在完成某项学习任务之后,适当放松。总之,应让学生有张有弛,顺利地获取知识。
上面讲了几种变化的技能,事实上,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教学方式的变化不只是某一方面的,而应是几种变化技能的组合。另外,教师在运用变化技能时,要注意把握目的性原则,即无论教学行为怎么变化,其中心目的应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即教学行为方式的变化应与教学任务和内容的转换同步,与学生的心理状态同步。
㈢ 变化技能的应用原则及要求
1.有明确的目的和针对性
在教学过程中,所有变化技能的运用都应当是有目的、有必要,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的。过多的或盲目的变化不仅不能促进学生的学习,反而会起干扰作用。
选择变化技能时要针对学生的认知水平、能力、兴趣,教学内容和学习任务的特点,选择适当的变化方式。
变化应是课堂教学所需,不要为变化而变化,避免与教学目的和内容无关的,一味迎合个别学生消极需要的,为逗趣而逗趣的变化或把戏,这就失去了变化的作用与意义。教师应该针对学生的能力、兴趣、背景、课题、学习任务选择有意义的变化技能。
2.课前计划和灵活运用相结合
教师在应用变化技能时,有许多方面是难于把握的,比如,组织学生讨论时,如何引导,怎样变化等等,这就要求教师认真备课,计划时考虑可能的应急措施,有相应的替代。
3.变化技能应用要适度并注意分寸
教师在课堂上的表现不同于戏剧表演。教师运用变化技能时要适度、有分寸,尤其是教师教态变化的强度和幅度都要恰当,不宜夸张。如果变化技能使用得过多,幅度太大就会喧宾夺主,产生消极作用。
4.注意变化联接的流畅和连续性
教师在使用多种变化时,要认真构思、计划,注意教学过程的连续性和一致性;注意变化技能之间,变化技能与其他技能之间的联接要流畅,有连续性,不要过于突兀。否则,会影响或失去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