缠论必读:K线至笔的结合律

标签:
缠中说禅k线笔结合律缠中说禅的错误股票 |
分类: 学缠论记笔记 |
K线至笔的结合律
文/莫己求
从多条K线到构造出一笔,这是整个缠论的最基础部分。如果这里理解有错,则后面的都会错。虽然结合K线成为一笔的规律(笔结合律)看图很简单,但是在多种与包含关系可能的结合下,可以非常复杂。在仔细阅读和尝试缠君的笔结合律后,本博主发现,可能因为篇幅或速写的关系,缠君有含糊和出错的情况。虽然这些情况发生的机会少而且对买卖点的影响也不多大,但是如果是写电脑程序,那就会出现Bug。
以下是缠君在62,65和77课程内有关定义笔结合律的内容。然后才是本博主指出可能产生Bug的地方。最后还有其他缠君讲到“笔”的相关资料。所有关于缠君对于“笔”的重要讨论应该都收集在这篇博文里了。可以省了到处去找。对于打好缠论基础的人或细致的缠论程序员,这篇的内容应该是必读的。
L62:
像图1这种,第二K线高点是相邻三K线高点中最高的,而低点也是相邻三K线低点中最高的,本ID给一个定义叫顶分型;图2这种叫底分型,第二K线低点是相邻三K线低点中最低的,而高点也是相邻三K线高点中最低的。
像图3这种,顶和底之间必须共用一个K线,这就违反结合律了,所以这不算一笔,而图4,就光是顶和底了,中间没有其他K线,一般来说,也最好不算一笔,而图5,是一笔的最基本的图形,顶和底之间还有一根K线。在实际分析中,都必须要求顶和底之间都至少有一K线当成一笔的最基本要求。
当然,实际图形里,有些复杂的关系会出现,就是相邻两K线可以出现如图6这种包含关系,也就是一K线的高低点全在另一K线的范围里,这种情况下,可以这样处理,在向上时,把两K线的最高点当高点,而两K线低点中的较高者当成低点,这样就把两K线合并成一新的K线;反之,当向下时,把两K线的最低点当低点,而两K线高点中的较低者当成高点,这样就把两K线合并成一新的K线。经过这样的处理,所有K线图都可以处理成没有包含关系的图形。
而图7,就给出了经过以上处理,没有包含关系的图形中,三相邻K线之间可能组合的一个完全分类,其中的二、四,就是分别是顶分型和底分型,一可以叫上升K线,三可以叫下降K线。所以,上升的一笔,由结合律,就一定是底分型+上升K线+顶分型;下降的一笔,就是顶分型+下降K线+底分型。
L65:
对于分型,里面最大的麻烦,就是所谓的前后K线间的包含关系,其次,有点简单的几何思维,根据定义,任何人都可以马上得出以下的一些推论:
1、用[di,gi]记号第i根K线的最低和最高构成的区间,当向上时,顺次n个包含关系的K线组,等价于[maxdi,maxgi]的区间对应的K线,也就是说,这n个K线,和最低最高的区间为[maxdi,maxgi]的K线是一回事情;向下时,顺次n个包含关系的K线组,等价于[mindi,mingi]的区间对应的K线。
2、结合律是有关本ID这理论中最基础的,在K线的包含关系中,当然也需要遵守,而包含关系,不符合传递律,也就是说,第1、2根K线是包含关系,第2、3根也是包含关系,但并不意味着第1、3根就有包含关系。因此在K线包含关系的分析中,还要遵守顺序原则,就是先用第1、2根K线的包含关系确认新的K线,然后用新的K线去和第三根比,如果有包含关系,继续用包含关系的法则结合成新的K线,如果没有,就按正常K线去处理。
3、假设,第n根K线满足第n根与第n+1根的包含关系,而第n根与第n-1根不是包含关系,那么如果gn>=gn-1,那么称第n-1、n、n+1根K线是向上的;如果dn<=dn-1,那么称第n-1、n、n+1根K线是向下的。
L77:
如果没有包含关系,3个K线就可以决定一个分型,但注意,任何相邻的分型之间必须满足结合律,也就是,不能有些K线分属不同的分型,这样是不允许的。
一般来说,对不熟悉的人,首先应该按定义,把分析的图中的分型按照包含关系以及结合律的最基本处理后给标记好,顶分型可以用向下的箭头、底分型可以用向上的箭头,这样就一目了然了。
有了上面这基础工作,那这个图就可以看成只有这些分型,分型之间的K线都可以暂时不用管。下面的工作,就是确定笔了。笔,必须是一顶一底,而且顶和底之间至少有一个K线不属于顶分型与底分型。当然,还有一个最显然的,就是在同一笔中,顶分型中最高那K线的区间至少要有一部分高于底分型中最低那K线的区间,如果这条都不满足,也就是顶都在低的范围内或顶比底还低,这显然是不可接受的。
因此,在确定笔的过程中,必须要满足上面的条件,这样可以唯一确定出笔的划分。这个划分的唯一性很容易证明,假设有两个都满足条件的划分,这两个划分要有所不同,必然是两个划分从第N-1笔以前都是相同的,从第N笔开始出现第一个不同,这个的N可以等于1,这样就是从一开始就不同。那么第N-1笔结束的位置的分型,显然对于两个划分的性质是一样的,都是顶或底。对于是顶的情况,那么第N笔,其底对于两个划分必然对应不同的底分型,否则这笔对两个划分就是相同的,这显然矛盾。由于分型的划分是唯一的,因此,这两种不同的划分里在第N笔对应的底分型,在顺序上必然有前后高低之分,而且在这两个底之间不可能还存在一个顶,否则这里就不是一笔了。
如果前面的底高于后面的底,那么前面的划分显然是错误的,因为按这种划分,该笔是没有完成的,一个底不经过一个顶后就有一个更低的底,这是最典型的笔没完成的情况。
如果前面的底不低于后面的底,那么如果再下面一个顶分型出现前,如果有一个底分型低于前面的底,那么,这两种划分都是不正确的,所划分的笔都是没完成的;如下面一个顶分型出现前,没有一个底分型低于前面的底,那么下面一个顶分型,必然高于前面的底,因此,前面的底和这个顶分型就是新的N+1笔,因此,第N笔和第N+1笔就有了唯一的划分,这个第N笔开始有不同划分相矛盾。
关于第N-1笔结束的位置的分型是底的情况,可以类似去证明。
综上所述,显然,笔的划分是唯一的。
从上面笔划分的唯一性证明中,其实也知道如何去划分笔的步骤:
一、确定所有符合标准的分型。
二、如果前后两分型是同一性质的,对于顶,前面的低于后面的,只保留后面的,前面那个可以X掉;对于底,前面的高于后面的,只保留后面的,前面那个可以X掉。不满足上面情况的,例如相等的,都可以先保留。
三、经过步骤二的处理后,余下的分型,如果相邻的是顶和底,那么这就可以划为一笔。
如果相邻的性质一样,那么必然有前顶不低于后顶,前底不高于后底,而在连续的顶后,必须会出现新的底,把这连续的顶中最先一个,和这新出现的底连在一起,就是新的一笔,而中间的那些顶,都X掉;在连续的底后,必须会出现新的顶,把这连续的底中最先一个,和这新出现的顶连在一起,就是新的一笔,而中间的那些底,都X掉。
显然,经过上面的三个步骤,所有的笔都可以唯一地划分出来。
现在是本博主针对缠君没有讲到或讲错了的几点:
1.根据笔结合律先要有两个顶底或底顶分型、后需要在两者之间有至少一个不属于两边分型的K线的顺序(L62),这些K线可以是一条与两边有包含关系的K线,也可以是数条组成次顶底分型的K线。其原则应该是,没有这些中间的K线,两边的顶底分型依然成立。这点是缠君没有叙述清楚的。尤其是如果只是一条有包含关系的K线的情况,如果先做包含处理,就会出现图4的情况。这可能也是缠君“一般来说”以外算作一笔的情况。以上是从缠君字面的最低要求得出的定义,也是本博主偏向的定义。
不过在缠君案例中,似乎是一个更严禁的定义:要求两个顶底分型中间的K线必须是处理了包含关系以后的K线。这也符合“上升的一笔,由结合律,就一定是底分型+上升K线+顶分型;下降的一笔,就是顶分型+下降K线+底分型”。如果是这样,就会少很多笔了。在L69图中标1后的两个“X”就是分辨这两个不同定义的情况。但是这也有可能是缠君一个小疏忽。
这两者的分别就在于在顶底分型之间是否(1)只要有一K线分开两分型就可以,还是(2)一定要一个完整的上升或下降的K线。相信只有缠君可以确切地回答了。
不过,可以在程序中设置成两者都可以。然后在具体的操作或回测中,来断定那种最合适、最有效。
还有一点也是跟笔有关的:被“X掉”的K线算不算两分型中间的K线?这点缠君没有讲清楚。如果不算,那就更严紧了。不过从缠君的举例来看(在L69图中标1前的两个成立的顶底),被“X掉”的K线应该还是应该算作中间的K线。而“X掉”K线只是一个处理过程或方法,用来确定之前最终哪个顶底应该被保留或被X掉。
(后续:这两个都是缠君的定义:旧的定义较严,放松了的是新定义。不过缠君是有疏忽的地方,比如在L69图中标1前第2和第3个绿色箭头之间,缠君忽略了一个旧定义的顶分型,因此也少了一笔。)
2.缠君在L65说“包含关系不符合传递律”。这点有必要细分包含关系为“内包含”(图6前者)和“外包含”(图6后者)两种情况。内包含加内包含和外加外是符合传递律的,但是内加外或外加内有不符合传递律的。这里不符合的意思是从过去到现在数条K线有连续包含的时候,隔着几根(比如第1根和第3根)就没有包含。所以在有数条K线不符合传递律的时候,在逻辑上结合顺序应该是反过来的:先结合最后一根不符合传递律的包含K线,也就是第3根和第2根先,然后在按反向的顺序结合,也就是然后再将结合后的那根线跟第1根结合。比如一种情况是12是内包含,23是外包含,但是13是向上或向下,这时23结合后已经不再需要和1做任何结合。缠君的先12后3的顺序对于一些外包含的情况很明显是错误的,因为那样的顺序将不符合传递律的K线也被传递掉了。
构造一笔的最重元素就是顶底分型,而构造顶底分型的最重要元素是那个中间K线:“低-高-低”的高、或“高-低-高”的低。因此处理包含K线的顺序应该是从有了中间K线后向两边做向上或向下的结合。本博主这样处理K线包含的原则和缠君处理线段包含的原则是一样的道理。因为缠君在处理线段包含的时候也是要等出现下一个高低特征后才可以定断。而K线与线段只是级别和粗细之分,原理应该是一样的。另外缠君的K线包含处理方法也跟如何处理“当下”与“过去”的原则相悖(见第4点说明)。也就是说在“当下”还未成为“过去”的时候,是不应该把当下的K线给处理掉的。而K线可能成为一笔的条件是要有下一个顶底分型,没有出现前,当下还是会有不同的变化,所以应该等到下一个顶底分型出现后,再处理才对。最少也应该等到出现不符合传递律的K线才可以开始处理。好了,这几个方面应该足够证明缠君的错处了。如果谁是按照缠君处理K线包含写程序的,那就小心Bug了。
不过这点也不能怪缠君。因为包含关系而出现的所有“复杂的关系”就算缠君再开两课可能也讲不完。就像本博主在这里指出了错处,其实却产生出了更多没有解答的具体问题。最好还是自己用排列组合的方法考虑所有可能的各种“复杂的关系”,用缠君理论的原则去一个个开解。
3.在L77中,缠君没有说明在什么情况下才开始“X掉”次顶底。有必要补充的是:只有在新的顶底与之前最后那个已经确定笔的底顶或此底顶之后的底顶构成一笔条件的时候,才开始“X掉”次顶底。而不是一出现“前后两分型是同一性质的”时候就开始“X掉”。因为那样会有缺少两笔的情况。这点的证明来自于过去与当下的分别(见下一点4的说明)。只有当有了新的一笔,旧的前一笔才成为过去,才可以开始“X掉”。而在这新的一笔还未出现前,当下的笔还是会有变化的,所以还不可以“X掉”次顶底,否则会有少了两笔的情况,特别是在连续快速上下出现新高低的时候。
4.笔是缠论中开始定义过去与当下的最小元素或级别。所谓“过去”就是已经发生而且无法改变的事实;所谓“当下”就是已经发生而且还在继续发生变化的事情。那么从哪笔开始区分过去和当下的呢?当下这笔!这最后刚刚形成而且还在发展的一笔!站在笔级别来说,在这一笔前所有的笔都是“过去”了的而且不会再有改变。而“当下”这笔却还在发展,加上中阴状态里已经出现但还未确认入笔的K线,就是笔级别的“当下”。这当下结合“将来”出现的新K线,可以发展成三种情况:一、新K线成为这笔的一部分,继续延伸这笔;二、所有新出现的K线继续中阴状态-继续不被确认入任何笔;三、这笔成为过去而且产生反向新的一笔。在这里,利用临近的笔与线段,结合形态学对中阴状态的判断,可以辅助性地预计其中哪一种情况可能性最大。
只有地基打的牢实,楼才可以盖得高。写程序更有此必要分清楚和处理各种可能的情况。
将来如有新发现再更新。
2009-06-16 《笔的最终结合律》
老天不负有心人!终于找回记得曾经读过那篇缠君放松笔的定义的文章(原来这么重要关键的东西不在课程内),现在笔的划分终于清清楚楚了:先做本博主改良过的包含处理,然后按缠君以下的两点定义取舍。简化后是:(1)处理前,顶底K线间必须有3根或以上K线;(2)按照本博主改良过的包含处理后,顶底K线间必须有2根或以上处理后的K线。
“当然,还有一个最显然的,就是在同一笔中,顶分型中最高那K线的区间至少要有一部分高于底分型中最低那K线的区间,如果这条都不满足,也就是顶都在低的范围内或顶比底还低,这显然是不可接受的。”
缠君:
=====忽闻台风可休市,聊赋七律说《风灾》=====
时间:2007-09-18 22:53:57
现在发现各位对那些古怪的分段还是有点乱,那些古怪的分段,经常是因为第一次笔破坏时,延伸不出线段来,例,今天图里绿箭头所指的地方,顶和底分型经过包含处理后中间没有K
线了,这就不能算一笔。
本ID 想了想,计算了一下能量力度,觉得以后可以把笔的成立条件略微放松一下,就是一笔必须满足以下两个条件:1、顶分型与底分型经过包含处理后,不允许共用K 线,也就是不能有一K
线分别属于顶分型与底分型,这条件和原来是一样的,这一点绝对不能放松,因为这样,才能保证足够的能量力度;2、在满足1
的前提下,顶分型中最高K 线和底分型的最低K 线之间(不包括这两K 线),不考虑包含关系,至少有3 根(包括3 根)以上K
线。显然,第二个条件,比原来分型间必须有独立K
线的一条,要稍微放松了一点,这样,象今天绿箭头所指的地方,就是一笔了,相应那三笔下来就构成一段了,整个划分就不会出现比较古怪的线段。
对线段一直比较晕的人,这个新的条件大概容易处理一点,至少可以避开处理如106 到107 这样复杂的线段,而这,本ID 刚计算过,也不会影响整个线段的动力学能量。但103-104 这样的线段,是无法更改的,这类线段必须能够处理。
2007-09-19 15:59:46
缠主,昨天又重新说了笔,我们以后画线段按新定义还是老定义呀?
==
那主要是为了不同软件间可以减少不同,因为,K线的个数是肯定基本一样的,这样,就不会因为一些微小的差别导致不同的结果。而且,分别起来更简单,所以,可以用新标准。其他都不需要改变。
本ID自己一直用老标准,因为本ID从来只用一套软件。但这理论公开,就有一个适应性的问题,毕竟不能要求所有人只用一套软件,所以稍微改改,又不影响最终的判断,又何妨?
(2007-09-19 16:04:54)
********************
2007-09-19 16:00:27
缠主,如果一个顶分型和一个底分型中间只有一根K线的情况下,是不是不用考虑K线的方向了?所以这个《顶+无方向的K线+底》就可以单独构成一笔了吧
==
那无所谓,只要是独立的就可以。昨天说了一个更简单、更有适用性的,对不同软件,就算数据有点差别也不会影响结果,请去昨天晚上帖子里看。
(2007-09-19 16:26:00)
********************
L69图:
上图中,从1前第3个绿色箭头和1前第3个红色箭头之间,到1前第3个红色箭头,缠君忽略了一笔,看看有没有人可以找到?
=====教你炒股票69:月线分段与上海大走势分析、预判=====
(2007-08-09 23:03:22)
分型、笔、线段,在1分钟图上可以分辨,在月线图上的道理是一样的。但用月线图分辨,等于用一个精度超低的显微镜,只能看一个大概,但这个大概,却是最实质性的,是一个大方向。
下面,就是上海指数的月线图。绿箭头指着的是顶分型,红箭头的是底分型。打“X”的就是该分型不符合笔所要求分型的规范。这里,只要是两条:一、顶和底之间没有至少一K线;二、不满足顶必须接着底、或底必须接着顶。
例如,第一个红箭头和第二个绿箭头之间显然不能构成一笔,也就是说,这两个,只能取一个:如果取第一个红箭头,那么第二个绿箭头就不是笔中分型,那么第二个红箭头,显然是一个底分型,因此,就形成两个底分型连续的划分,显然,这时候,第一个就不算了,这和前面说取第一个红箭头对着的底分型矛盾。所以,这里,只能取第二个绿箭头,这时候,第一个绿箭头对应的顶分型,自然就不算笔中的顶了。
后面的各分型,带“X”的,都可以按照上面两个原则去分析。
有人可能要问,这样分型的确定,在当下如何完成?这必须当下去完成。例如,当走势走到第一个红箭头时,显然,第一绿箭头的顶分型也可以暂时看成是确定的顶分型。但当第二绿箭头走出来后,这个问题就有了可修改的地方。
有人可能要疑问,这样分型是否随时可以修改?答案是否定的。一旦完成的图形,这修改就不可能了。分型可修改,证明图形没完成。例如,当第二个红尖头分型出现后,前面三个的分型的取舍就是唯一的。这个分型的可修改性,反而是一个对走势判断极为有利的性质,例如,第二个绿箭头走出来后,这图形未完成的性质就是百分百确定了,但所有图形必然完成,走势必完美。如何才能完美,这样,在理论的框架下,只有极少的可能,而这些可能,就成为综合判断的关键条件。然后根据各级别图形的未完成性质,就可以使得走势的边界条件极端的明确与狭小,这对具体操作,就是极为有利的。注意,这可和概率无关,是百分百的纯理论保证,最终所依据的,就是在本ID理论最早反复强调的走势必完美原则。
其实,本ID的理论的关键不是什么中枢、走势类型,而是走势必完美,这才是本ID理论的核心。但要真正理解这个关键,可不是看字面意思就能明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