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巴菲特股票 |
分类: 股市期货财精 |
巴菲特大声地说:付豫,让我告诉你一个很有价值的股票。
巴菲特不为人知的私生活
现在很多投资者都知道沃伦" 巴菲特先生是世界上最成功的投资者。不但被人称为股神,而且也是全世界最有钱人之一。他的资产估计在460亿美元以上,仅次于比尔"盖茨夫妇。虽然他是这样一个有钱又有能力的人,但他却是一个朴实而脱俗的人。从他的私人生活一面,我们可以观察到一些令投资者成功而又不可缺少的因素。
巴菲特是1930年8月30日出生在美国内布拉斯加州的奥马哈市(Omaha, Nebraska)。不像其他大型金融公司的总裁选择纽约作公司的总部,他生命的大部分时间和他的伯克希尔公司一直都是在这个城市。奥马哈位于美国的正中间,是内布拉斯加州的最大城市。地理上很偏僻,方圆百里都几乎没有大过它的城市。如果苏联打美国,奥马哈一定是第一批要炸的城市,因为它是美国的通信网络中心。虽然如此,奥马哈的建设却很普通。除了市中心几座不超过二十层的高楼,整个城市是平面摊开的。就连奥马哈机场都很小。整个机场大楼只是一栋两层高建筑。上下飞机都要由地面进出候机室。天黑后,整个奥马哈像个死城,漆黑一片,只有几间酒吧和餐厅开门。整个城市步伐很慢,就连街上的车也是很少,而且开得非常慢。好像也只有在巴菲特召开一年一次股东大会的时候,这座城市才会人来人往,极为热闹。
住在这里的人都很朴实。我在美国管理一间公司的时候,因为有分公司在那里,曾经到过奥马哈很多次。分公司的经理是个当地土生土长的美国人,非常朴素和实在,完全不同于那些大城市里勾心斗角、总是强调自己利益的人。奥马哈出名的是它的牛肉非常的棒。第一次和他去奥马哈最出名牛扒餐厅,遇到了很奇怪的现象。在餐厅坐下后,几乎餐厅所有的人都会转头,像看外星人一样望一望我。我问他为什么会这样。他说他们那里很少亚洲人。大多都是当地人。他们大概是好奇才会看看。不过当地人也很好客。每次知道我到访,除了去打高尔夫球外,经理的朋友,甚至公司的法律顾问,还请我去酒吧。我不喝酒,只喝可口可乐。他们也不介意。还叫我一起唱KTV。我第一次唱KTV还是在奥马哈学的。虽然很少见到中国人,但他们一点种族歧视的意识都没有,这点和我在澳洲的经历的确大为不同。
巴菲特就是在这样一个城市长大的。他的朴实习惯跟他的成长环境是分不开的。他喜欢可口可乐,像我们喝水一样,每天喝大约15罐。他到现在还住在以前只有3100美元买的房子。这房子是镇上最普通的房子。他的司机常常开着他普通的那辆车接他出入。对衣着也没讲究。当他的投资公司出了名,有人说他应该换换他那身便服。他走进西装店,试了一套西装,感觉挺好,就叫店员拿了十套同样的西装。所以人们看见他好像总是穿同一套西装。可见巴菲特对衣着没有什么变化的要求。他的投资公司价值过千亿美元,整间公司才15个职员,而他的年薪也只是十万美元,没有花红。这样的年薪只是一般中等公司总裁的水平。那些华尔街的大型金融公司总裁,只是每年的花红都上亿美元,即使公司亏钱也会有几千万。相对他们,巴菲特显得多么朴实,和热爱他的公司。
巴菲特将他财产的80%捐赠用于慈善事业,而这个数字是370亿美元。他说:“我和我的太太在50年前就达成了这样的共识,因为我们所获得的财富已经可以使我和我的太太,孩子,这个家庭过上比较富裕的生活,所以希望能把我们赚到的财富回馈给社会,大概在一年到一年半以前的时间,我决定如何把我获得的财富更好地回馈社会的方法,就是捐赠给我们所成立的这五个基金会。” 看到很多美国富豪的子女无所事事,富不过三代,他认为留给儿女的财产应该够他们去做任何事,但是一定不要多到他们什么事都不做。他不但自己这样做,还将他的理念讲给他的好朋友世界首富比尔"盖茨听,并得到赞同。其后比尔"盖茨夫妇也承诺将他们财产的90%捐赠用于慈善事业。巴菲特承诺捐赠的85%都是交给了比尔"盖茨夫妇成立的慈善基金。这两位超级富人可以说是开始了美国未来富豪对财富的新思维。比较人们一般对金钱和财富的看法和运用,巴菲特是多么的简单和朴素。
要成为一个成功投资者,没有恐惧感是很重要的。巴菲特投资的方式大多是买了就不卖,不管经济好坏。这样的定力,如果是有一点恐惧都会是做不到的。而无恐惧跟他对金钱那种简单和朴素的态度是分不开的。因为他对金钱没有过多的欲望,所以金钱的可能得失对他就不会产生各种情绪,包括恐惧。相反他沉迷和喜爱的是他对公司价值的判断。賺钱只是他判断正确后的结果。
美国的名人都有一个少不了的特点,那就是幽默感。巴菲特的幽默也是无处不在。07年10月底,他到中国访问。在《经济半小时》的记者采访完他后,巴菲特就大声地记者说:“付豫,让我告诉你一个很有价值的股票。” 随后他却小声地对付豫说:“这样别人就不再问我,而去问你了。” 在一个庆典晚宴的演讲之前,他用了一种特殊的方式来试话筒的效果,也许是为了迎合当前中国急剧增长的财富效应,也许是他对所有人财富梦想的透彻了解,他用了这样几个词来试话筒的音响效果:“一百万、两百万、三百万。”哈哈,多么幽默的巴菲特。
巴菲特的父亲霍华德(Howard Buffett)曾经是股票行的经纪,有三个孩子,巴菲特是老二。巴菲特十一岁就通过他父亲的股票行,买了三股Cities Service Preferred的股票,入价是38美元一股,但是賺了五块一股就离场了。这可能是他第一次学到耐心的定力有多重要,因为其后不久,这只股的股价升到了200美元。十四岁的时候,他父亲成了美国众议员,全家搬迁到华盛顿。这时他却在奥马哈买了一个40亩的农场来收租。后来他进了美国最好的商学院-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Wharton at the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原来是校友啊)。然后转学回去了奥马哈附近的内布拉斯加州州立大学。毕业后想去哈佛但被拒绝,他选择了去纽约的哥伦比亚大学。在那里他遇见了他一生最重要的导师本杰明格"雷厄姆(Benjamin Graham)。雷厄姆的投资理念是他投资理念的根本和基础。他之后的变化,都是在雷厄姆的原则上更改的。雷厄姆的初始原则叫‘雪茄的屁股’(cigar butts):只是在一间好公司的股价跌到它总资金的三分之二的时候才买入。后来,因为满足这样条件的公司越来越少,巴菲特做了更改。但是基本的理念还是:一、选好的公司;二、等到这个公司的股价到了合理的低位时才买入。在中国记者访问他的时候,他说:“我通常是在人们对股票市场失去信心的时候购买”。意思也是在人们有信心的时候少买或卖出。投资者只要学会这一点就可以改进很多啊。
巴菲特和妻子苏珊(Susan)共有三个儿女。直到报章报道,他的儿女才知道原来他们的父亲在投资上有着非凡的能力。可见巴菲特从来不炫耀自己的才华,而且淡薄名利。巴菲特平时就要求儿女要有责任心,对钱要清清楚楚。一次他的女儿要他去机场的停车场帮她交停车费,他交完后,要求他女儿写张20美元的收条和借据。很明显,巴菲特不是斤斤计较,而是要子女养成良好的习惯。
直到妻子一年多前去世,巴菲特和妻子也没有离婚。不过,1977年妻子就搬离了巴菲特的房子,而且还介绍了一个她的好朋友阿斯特丽(Astrid Menks)给巴菲特,并且成了他的长期伴侣。虽然妻子是住在百万美元的豪宅,但他一直和这位伴侣生活在那间普通的旧房子。不单如此,他妻子和阿斯特丽还一直是很好的朋友。三人还经常互送礼物。即使外人觉得他们的关系有点乱,但巴菲特却觉得很正常。三人之间能持久地保持这么好的关系,的确令人佩服和羡慕。
巴菲特的妻子苏珊是个歌手,同时也是一个支持堕胎的活跃者。巴菲特当初的遗愿是将他所有对伯克希尔公司(Berkshire Hathaway)的36%控制权交给他妻子。他说他只需要1%就可以控制投资公司,但他妻子则需要36%的绝对控制权。他妻子也是公司控股股东,不但出席公司重大懂事会议,也伴随巴菲特出席公开活动。另一方面,他的伴侣阿斯特丽在认识巴菲特之前只是一个简单的餐厅服务员。很少和巴菲特在公开场合露面,但却在他多数的私人时间陪伴他。她不求从巴菲特那里得到名分,也不在乎没有自己的儿女,可见她对巴菲特的真诚。
一个人如果能够长期保持在工作上的优秀和杰出,他必定需要处理好他在性和感情上的问题。性是一般人都需要但又不能过多,少了会激发欲望,影响工作;多了会沉迷,也会影响工作。性是人的本能,也是不可戒除的。感情需要稳定。感情上出问题会影响人的情绪,跟着就会影响大脑的判断能力。在日常生活里,安排好性和感情的问题,才能有心理资本去做一般人做不到的事。从巴菲特的妻子为他和他的伴侣的安排来看,正说明她明白这个道理。一个真诚的伴侣对他的日常关心和照料,又怎么能够是一个佣人可以代替的呢?虽然他妻子的生活习惯可能和巴菲特有所不同,但她了解未来股神的需要,并且做出明智的安排。否则就很难有今天被人称为股神的巴菲特。而巴菲特愿意将所有股权都交给他妻子,而且他们都早就有共识同意将大部分钱捐献给慈善事业。这也说明他们之间有着绝对真诚的了解和信任。美国主要是信奉基督教和天主教,而他们的教义要求一夫一妻制。可见他们在性和感情上的这种安排,是按照他们私人的具体需要,而不是被世俗和社会的制度所限制。这种境界的确是一般人难以理解的。有一个脱俗的思想对一个成功者是多么的主要啊!
其他巴菲特的精彩之处:股神的“用屁股”买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