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权既立和为太子,而封霸为鲁王,初拜犹同宫室,礼秩未分。群公之议,以为太子、国王上下有序,礼秩宜异,于是分宫别僚,而隙端开矣。自侍御宾客造为二端,仇党疑贰,滋延大臣。丞相陆逊、大将军诸葛恪、太常顾谭、骠骑将军朱据、会稽太守滕胤、大都督施绩、尚书丁密等奉礼而行,宗事太子。骠骑将军步骘、镇南将军吕岱、大司马全琮、左将军吕据、中书令孙弘等附鲁王,中外官僚将军大臣举国中分。
首先考察太子 和
党。
陆逊,据《三国志》卷五八本传,吴郡吴人,其宗族“世江东大族”,为江东儒学世族的杰出代表,官至大将军,并掌荆州及豫章三郡事,长期执掌上流之军事,顾雍死后,他又兼领丞相。在孙权立嗣问题上,他遵守儒家礼法,先支持孙登,后支持孙和,态度很坚决:“先是,二宫并阙,中外职司,多遣子弟给侍”,逊反对全琮父子阿附鲁王,“琮既不纳,更以致隙”,及太子有“不安之议”时,逊上疏曰:“太子正统,宜有磐石之固,鲁王藩臣,当使宠秩有差,彼此得所,上下获安。谨叩头流血以闻。”不仅如此,逊“书三四上,又求诣都,欲口论嫡庶之分,以匡得失。”随着斗争的激化,孙权将支持太子和的大臣多加流遣、诛杀,又“累遣中使责嚷逊,逊愤恚致卒。”
顾谭,据《三国志》卷五二《顾雍传》,谭乃江东儒学大族领袖人物之一顾雍之孙,陆逊外甥,吴郡吴人,“祖父雍卒数月,拜太常,代雍平尚书事。是时鲁王霸有盛宠,与太子和齐衡,谭上疏曰:‘臣闻有国有家者,必明嫡庶之端,异尊卑之礼,使高下有差,阶级逾邈,如此则骨肉之恩生,觊觎之望绝。……今臣所陈,诚欲以安太子而便鲁王也。’由是霸与谭有隙。”加上谭素不与全琮父子交结,因而受到污陷,流放交州,死于交趾。谭弟承也因亲附太子和,同时流放致死。
朱据,《三国志》卷五七本传,吴郡吴人,“才兼文武”,尚公主鲁育,官至骠骑将军,“遭二宫构争,据拥护太子,言则恳至,义形于色,守之以死,遂左迁新都郡丞。未到,中书令孙弘谮润据,因权寝疾,弘为诏书追赐死,时年五十七。”甚至孙亮时,公主鲁育及二子也受牵连而死。本传注引殷基《通语》载据谏争之言:“臣闻太子国之本根,雅性仁孝,天下归心,今卒责之,将有一朝之虑。昔晋献用骊姬而申生不存,汉武信江充而戾太子冤死。臣窃惧太子不堪其忧,虽立思子之宫,无所复及矣。”
丁密,据《三国志》卷五七《虞翻传》及注引《会稽典录》,会稽山阴人,父丁览,“清身立行,用意不苟,推财从弟,以义让称,……为人精微洁净,门无杂宾。”密颇有乃父之风,得吴地大儒阚泽、虞翻等人称道。
施绩,据《三国志》卷五六《朱然传》,然本姓施,丹杨朱治养子,绩乃然子,后复姓施。“二宫构争”中,“鲁王霸注意交绩,尝至其廨,就之坐,欲与结好,绩下地住立,辞而不当。”很显然,他拒鲁王而亲太子。
滕胤,据《三国志》卷六四本传,北海剧(今山东昌乐西)人,父胄汉末避祸江东,胤弱冠“尚公主”,“二宫构争”中行迹无详载。孙权死前命其“与诸葛恪等俱受遗诏辅政。”
诸葛恪,据《三国志》卷六四本传及卷五二《诸葛瑾传》,琅邪阳都(今山东临沂南)人,瑾之长子。瑾汉避难江东,乃侨士中重要的儒学名臣。恪在“二宫之争”中的具体表现无详载,孙权死前以之辅少主孙亮。又据《三国志》卷五九《孙奋传》,恪辅亮时,亮弟奋坐大,诸葛恪谏曰:“近者袁绍、刘表各有国土,土地非狭,人众非弱,以嫡庶不分,遂灭其宗祀。此乃天下愚智,所共嗟痛。……大王宜深以鲁王为戒,改易其行,战战兢兢,尽敬朝廷,如此则无求不得。……此古今正义,大王所照知也。……向使鲁王早纳忠直之言,怀惊惧之虑,享祚无穷,岂有灭亡之祸哉?”恪以鲁王事训戒孙奋,严申“嫡庶之别”,这说明他与陆逊的态度是一致的。
除了上述诸人,拥护太子和的朝臣还有十多人。
陆胤,据《三国志·陆凯传附胤传》,胤乃陆逊之族子,“始为御使、尚书选曹郎,太子和闻其名,待以殊礼。会全寄、杨竺等阿附鲁王霸,与和分争,阴相谮构,胤坐收下狱,楚毒备至,终无他辞。”
顾悌,据《三国志·顾雍传》裴注,悌乃雍之族人,官至偏将军,“权末年,嫡庶不分,悌数与骠骑将军朱据共陈祸福,言辞切直,朝廷惮之。”
张纯,吴郡吴人,据《吴录》所载,父敦,少与陆逊齐名。纯任太子和辅都尉。又据《孙和传》注引《吴书》,对孙权欲以鲁王霸代和,“张纯亦尽言极谏,权幽之,遂弃市。”
吾粲,据《三国志》卷五七本传,吴郡乌程人,少与陆逊等“比肩齐声”,官至太子太傅,“遭二宫之变,抗言执政,明嫡庶之分,欲使鲁王霸出驻夏口,遣杨竺不得令在都邑。又数以消息语逊,逊时驻武昌,连表谏争。由此为霸、竺等所谮害,下狱诛。”
姚信,吴郡吴兴人,字元直,官至太常卿,陆逊外甥,以“亲附太子,枉见流徙。”
纪陟,据《三国志·孙皓传》注引《吴录》,陟字子上,丹杨人,“初为中书郎,孙峻使诘南阳王和,令其引分。陟密使令正辞自理,峻怒。陟惧,闭门不出。”又载:“皓以诸父与和相连及者,家属皆徙东冶,唯陟以有密旨,特封子孚都亭侯。”陟之事发生在和废之后,但他暗中保护孙和,可见其态度。
是仪,据《三国志》卷六二本传,北海营陵(今山东昌乐东南)人,汉末避乱江东,深得孙权信重,“专典机密”。他维护太子和的正统地位:“南、鲁二宫初立,仪以本职领鲁王傅。仪嫌二宫相近切,乃上疏曰:‘臣窃以鲁王天挺懿德,兼资文武,当今之宜,宜镇四方,为国藩辅。宜扬德美,广耀威灵,乃国家之良规,海内所瞻望。但臣言辞鄙野,不能究尽其意。愚以二宫宜有降杀,正上下之序,明教化之本。’书三四上。为傅尽忠,动辄规谏。”其实是仪很少进谏,“权常责其不言事,无所是非。”且又为鲁王师傅,竟“动辄进谏”,规劝鲁王自律,又一再建议孙权外任鲁王,以“正上下之序,明教化之本”,显然是倾向支持太子和的。
张休,父张昭,据《三国志》卷五二《张昭传》,彭城(今江苏徐州)人,昭汉末避难江东,为侨人儒学士人的杰出代表,正直刚烈。休有乃父之风,官至扬武将军,亲附太子和,“为鲁王霸友党所谮”,与顾谭、顾承兄弟“并徙交州”,中书令孙弘“佞伪险,休素所忿,弘因是谮诉,下诏书赐休死,时年四十一。”
屈晃,汝南(今河南平舆)人,据《孙和传》,晃任尚书仆射,支持孙和,孙权废和时,晃与朱据等“率诸将吏泥头自缚,连日诣阙请和。……权废和立亮,无难督陈正、五营督陈象上书,称引晋献公杀申生,立奚齐,晋国扰乱,又据、晃固谏不止。权大怒,诛正、象,据、晃牵入殿,杖一百,竟徙和于故鄣,群司坐谏诛放者十数,众咸冤之。”裴松之注引《吴录》又载屈晃谏辞曰:“太子仁明,显闻四海。今三方鼎恃,实不宜动摇太子,以生众心。愿陛下少垂圣虑,老臣虽死,犹生之年。”以至叩头流血。此段记载不仅表明屈晃坚决支持太子和,而且有陈正、陈象等诸将吏多人,仅因谏被诛杀、流放者便多达“十数”人。
羊衜,据《三国志·孙登传》注引《吴录》,南阳(今河南南阳)人,早年为太子登中庶子,有才具。又据《鲁王霸传》,“二宫构争”中,衜为督军使者,曾上疏孙权曰:“臣闻古之有天下者,皆先显别嫡庶,封建子弟。所以尊重祖宗,为国藩表也。……或谓二宫不遵典式,此臣所以寝息不宁。就如所嫌,犹宜补察,密加斟酌,不使远近得容异言。臣惧积疑成谤,久将宣流,……将谓二宫有不顺之愆,不审陛下何以解之?愿陛下早发优诏,使二宫周旋礼命如初,则天清天地晏,万国幸甚矣。”显然,羊衟也是主张嫡庶之分的,倾向支持太子和。
关于支持鲁王霸的朝臣,主要有步骘、吕岱、全琮、吕据和孙弘,又另据《三国志·吴书》及裴注等资料,尚有多人。
步骘,据《三国志》卷五二本传,临淮淮阴(今江苏淮阴)人,汉末避难江东。骘乃儒学之士,在吕壹事件等政治斗争中,与陆逊、顾雍等江东名士的态度一致,称之为“心股肱,社稷之臣”,早年也拥戴太子登,皆合儒家礼度。他为何最终转而支持孙霸呢?裴松之在《孙和传》中注曰:“步骘以德度著称,为吴良臣,而阿附于霸,事同杨竺,何哉?和既正位,嫡庶分定,就使才德不殊,犹将义不党庶,况霸实无闻,而和为令嗣乎?……骘若果有此事,则其余不足观矣!”裴松之不明白步骘党附鲁王之原因,为之惋惜。其实,骘之党霸,主要是因为全公主的活动,步夫人与骘同族,故王夫人及太子和得宠,对步氏不利,故为家族利益,骘做出了有违儒者品节的事。
吕据,据《三国志》卷五六《吕范传》,据父范,汝南细阳(今安徽太和东南)人,范领私兵百余人入江东,为武将。据也习武,其党附孙霸事无详载。
吕岱,据《三国志》卷六十本传,广陵海陵(今江苏泰州)人,汉末南渡,长期领兵,党附鲁王事无详载。
全琮,据《三国志》卷六十本传,吴郡钱塘人,非儒学世家。琮娶孙权长女鲁班,“琮既亲重,宗族子弟并蒙宠贵”,“为人恭顺,善于承颜纳规,言辞未尝切迕。”这表明琮为人乖巧,善投机。又据《陆逊传》及《孙亮全夫人传》,在全公主的安排下,全琮父子党附孙霸,并极力诋毁陆逊、顾谭等人。
孙弘,据《张昭传》注引《吴录》,弘,会稽人,中书令,“为人险陂”,是孙权的佞幸之臣,许多支持太子和的大臣都遭其陷害。
《鲁王霸传》又载:“时全寄、吴安、孙奇、杨竺共附霸,图危太子。谮毁既行,太子以败,霸亦赐死。”
全寄,全琮之次子,《陆逊传》称其“阿附鲁王,轻为交构”,顾谭、张休诸人皆受其攻诘,后随霸赐死。
吴安,据《孙坚吴夫人传》,安乃吴夫人兄景之孙,吴郡钱塘人,“坐党鲁王霸死。”
杨竺,广陵(今江苏扬州)人,素与陆逊不穆,后党附鲁王,兴造事端,为鲁王主要之谋士。据《三国志·陆凯传》注引《吴录》,“太子自惧黜废,而鲁王觊觎益甚。权时见杨竺,辟左右而论霸才,竺深述霸有文武英姿,宜为嫡嗣,于是权力许立焉。”后霸败,竺流尸于江。
孙奇,籍贯、行迹无考。
诸葛绰,据《诸葛恪传》,“恪长子绰,骑都尉,以交关鲁王事,权遣付恪,令更教诲,恪鸩杀之。”
孙峻,据《三国志》卷六四本传,孙坚弟静之曾孙,孙权末任侍中,“峻素无重名,骄矜险害”,又与全公主私通,故附鲁王。又据《孙和传》注引《吴书》,“权寝疾,意颇感寤,欲征和还立之,全公主及孙峻、孙弘固争之,乃止。”可见孙峻与全公主、孙弘害孙和,惧其主政。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