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都,位于甘肃省东南部的白龙江中游地带。夏、商时期武都属氐人居住地。西周、春秋战国时为羌氐民族。先秦已有道(县)级建置。秦代属白马氐族人。西汉属益州刺史部武都郡所辖。东汉隶凉州刺史部武都郡辖。三国,属蜀汉益州武都郡辖地。西晋,属秦州武都郡统之。
西汉
辛武贤,狄道人。宣帝神爵元年,为酒泉守,有武略。奏以七月出兵击罜开,为赵充国所抑,不果。上方倚重充国,遂迁武贤为武都太守。羌人素畏其名,不敢犯境(节《汉书》)。
何並
,
宣帝元年为颍川一众守。颍川人钟元领廷尉事,弟威为郡掾脏千金。並过辞,元免冠为弟请免。並曰:“罪在弟身,与君律不在太守。”竟杀之。后武都有羌寇,上以並强干,迁武都大守。羌畏其威,怀其德(节《汉书》)。
东汉
孔奋,字君鱼。茂陵人。建武中,以守姑臧,清廉仁贤,除武都郡丞。时,陇西余贼魄茂等,夜攻府舍,残条郡守,畏奋追击,执奋妻、子,欲以为质,奋唯一子,终不顾望,遂穷力讨之。吏民感义用命,又率厉氐豪锤留等共相遮击。贼窘惧逼急,乃推奋妻、子置军前,冀奋退却。奋击之愈厉。遂擒灭茂等。奋妻、子亦为其所杀。世祖下诏褒美,拜武都太守。为政明断,甄善疾非,见有美德,爱之如亲。其无行者,忿之如仇。郡中称为清平(节《后汉书》本传祀名宦)。
廉范,字叔度,杜陵人,廉颇后。明帝时举茂才,历武都太守。随俗化导,各得其宜,郡中大治。民歌日:“廉叔度,来何暮!昔无襦,今五挎。”(节穿后汉书》本传,祀名宦)。
任浦,为武都太守。路不抬遗(《后汉书。补遗》)。
虞诩,字升卿,武平人.永初间,羌寇武都,邓太后以诩有将略,迁武都大守。羌众遮诩于峭谷。诩宣言:“请兵须到当发。”羌闻之乃分抄旁县。诩因日夜兼行,令吏士各作两灶,日增之,羌不敢逼。或问之,诩日:“孙膑昔示弱,吾今示强,势固不同。”既到郡,兵不满三千。羌众万余,攻围赤亭。诩乃令军中使强弩勿发,而潜发小弩。羌以为矢弱,并兵急攻。诩于是使强弩进射,发无不中,羌退,诩因奋击之。明日,陈兵令出东郭入北郭易衣。数周,羌恐动。乃潜兵于浅水,侯其走,因掩击,大破之。诩乃筑营壁,招流亡,假贷贫乏,郡遂以安。先是,运道艰险,诩按行川谷,由沮至下辨数十里,烧石翦木,开漕船道,于是水运通利。岁省四千余万。诩始到郡,户裁盈万,二三年,遂增至四万余户(节《后汉书》本传,祀名宦)。
马融,字季长,茂陵人。杨嘉初,迁武都太守。时西羌叛。征西将军马贤讨之,无功。上书乞自效,朝廷不能用。为人才高博洽,施养诸生,恒以千数。涿郡卢植,北海郑玄,皆其徒也。常坐高堂,施绛纱帐,前授生徒,后列女乐,弟子以次相传,鲜有入其室者(节《后汉书》本传)。
赵冲,顺帝永和六年,为武都太守。时唐羌内侵,冲破之。领西河四郡兵(辑《后汉书·纪》祀名宦)。
李歙,字伯都,汉阳人。建宁三年,自淹池迁武都太守。其政不肃而成,不严而治,屡治嘉瑞。四年,开天井道西峡石路。民为磨崖,刊颂于鱼窍峡(节《西峡颂》)。
耿勋,字伯玮,其先钜鹿人。熹平二年三月,拜武都太守。会霖雨害稼,开仓赈恤,扶活者千余人。减省贪吏二百八十人。劝勉趋时,百姓乐业,外羌怖威怀德。修治坟道,以便往来。众兆仰之若神明,作颂刊石于天井峡(节《耿君碑》)。
和海,光和二年为上禄长。时,党禁严急,海上言:“礼,从祖。兄弟别居异财,、恩义已轻,服属疏末。而今党人,锢及五族,既乖典训之文,有谬经常之法。”帝览之而悟,党禁自从祖以下皆得解释(节《后汉书》)。
三国魏
苏则,字文师,武功人。建安中转武都太守。所在有威名。魏武征张鲁,过其都见则悦之,使为君导。鲁破,则绥定下辨诸氐,通河西道。旋徙金城太守(节《三国志·魏书》本传)。
杨阜,字义山,天水冀人。建安中,迁武都太守,威信素著。徙郡小槐里,百姓襁负随之。为政举大纲而已,下不忍欺也。在郡十余年,微拜城门校尉(节《三国志·魏书》本传。)
杨濮,氐酉。汉末,中国大乱,武都无所统。魏武授淮权为大守。招集流亡,民赖以安(《三国志》、《华阳国志》参辑)。
韦诞(179—253),字仲将,京兆(今陕西西安)人,三国魏书法家。黄初任武都太守,以能书留补待中,与卫觊、邯郸淳等皆因善书而有名。又善制墨,与张芝笔、左伯纸并称“三绝”。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