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蝌蚪找妈妈》教学设计
(2013-05-14 21:28:11)
标签:
教育 |
分类: 教学设计 |
人教版小语第二册第8单元第34课
《小蝌蚪找妈妈》教学设计
一.解读文本(由题入手,画思维导图或列图表)
大大的脑袋,灰黑色的身子,
甩着长长的尾巴
小蝌蚪
几↓
天↓
问鲤鱼阿姨→→→→问乌龟→→→→→→→→→→青蛙
小蝌蚪→→→→长出两条后腿→→→长出两条前腿→→→→→尾巴变短了→→尾巴不见了
二.定准目标:
1.学情分析
1)夏天的时候,孩子们经常能在周边小区的池塘边、小溪里看到各个阶段的蝌蚪形象,比较清楚蝌蚪和青蛙的样子。
2)这是一篇较生动形象、故事性强、图文结合的故事,比较吸引学生。
3)生字词不多,学生自学本课不成问题。
4)想借助这篇课文向家长展示学生的学习过程,想让他们知道自己孩子生字的掌握情况,查找课外资料的能力、课外阅读的情况及课外阅读量在班中的排名情况,让他们知道自己对孩子学习的重视程度。
2.目标(与单元目标相联系,宁少勿滥):
本组教材主要是向孩子们介绍各种科学常识,青蛙蝌蚪虽然经常见,孩子们也对它们充满好奇,但对它们却知之甚少。
1)每个学生都要认识8个会认字,会准确书写六个生字。
2)每个学生都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通过朗读感知蝌蚪到青蛙的变化过程。
3)每个学生都能借助各种工具查找相关资料,学会拓展阅读。
4)增强大部分同学对科学童话的兴趣。
5)学完课文之后,学生们都能产生更强烈的保护蝌蚪青蛙的意识。
3.重点难点:
1)知道小蝌蚪是如何找妈妈的。
2)了解蝌蚪到青蛙的变化过程。(小蝌蚪在找妈妈的过程中发生了什么变化?)
4、课前准备:
1)预习课后字词。
2)查找蝌蚪与青蛙的相关资料。
5、课时安排:一课时
三.确定学法(具体化):
1、抢读法(一年级的小孩比较喜欢表现自己,这种方法课堂氛围好,也较吸引学生)
2、抢答法(紧张刺激、学生高度融入,能较好的检查学生汉字、拼音的掌握程度)
3、齐读、分组读(能用较快的速度检查到学生对课文的朗读情况,同时还能在课堂上初步感知课文。)
4、质疑法(激起学生强烈的阅读欲望,有目的的到文中寻找答案)
5、展示资料法
6、读中感悟法(多读几遍就能了解文中含义)
7、图文结合法(结合看图更直观的了解蝌蚪的身体变化)
四.明确教程:
总体流程图
一、检查预习→→→→二、解读课题→→→→三、突破重难点→→→→四、挖掘拓展
抢答识记
1)抢读“泡泡龙”
2)抢答“砸金蛋”
分组验读
二、解读课题
(了解蝌蚪和青蛙的长相;对“小蝌蚪是如何找到妈妈的”这个问题产生兴趣)
1、课文主要写的是谁?
2、小蝌蚪长什么样?
3、它的妈妈是谁?
4、青蛙长什么样?
5、小蝌蚪是怎样找它的妈妈的?
三、突破重难点
(找谁了解妈妈的样子;小蝌蚪的身体发生了什么变化)
1、它先去找谁?这时小蝌蚪身体发生什么变化?
2、它又去找谁?这时小蝌蚪身体又发生什么变化?
3、当它找到妈妈时,小蝌蚪身体又发生什么变化?
|
序号 |
教学环节 |
推敲细节 |
预期效果 (反馈成效) |
|
一 |
检查预习(10分钟) 落实目标1、2 |
1、以抢读的方式玩“泡泡龙”游戏 2、以抢答的竞赛方式玩“砸金蛋”游戏。 (设计说明:检查学生对8个会认字及6个生字的掌握情况,为学生扫除字词障碍,巩固字词。) 3、以“男生读→分组轮读→女生读”的方式朗读课文(设计说明:检查学生对课文的朗读情况,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
学生会积极投入、 |
|
二 |
解读课题(8分钟) |
1、(读课题)从课题中,我们可以知道课文主要写的是谁?(设计说明:学会准确判断句子的主语,并由此知道题目与文章之间的关系,可以从题目中猜到故事的梗概,为以后的写作奠定基础。) 2、小蝌蚪长什么样?(可补充课外资料) 3、它的妈妈是谁? 4、青蛙长什么样?(可补充课外资料) (设计说明:让学生在熟悉课文内容的情况下,学会用最快速度搜索自己所要的信息;同时可借此了解学生的课外资料的查找情况。) 5、长相相差这么远,小蝌蚪是怎样找它的妈妈的? (设计说明:以此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为过渡到下一环节做准备。) |
绝大部分学生能准确找出文中描写蝌蚪和青蛙的长相的句子; 有小部分学生能借助课外资料补充蝌蚪和青蛙的长相。 |
|
三 |
突破重难点(17分钟) |
1、图文结合,边读边悟,让学生解决以下问题: 1)小蝌蚪找谁去了解自己的妈妈? 2)它们是怎么回答的? 3)这时,小蝌蚪的身上发生了什么变化? (设计说明:图文结合,学生能更直观的了解课文内容,并借助这几个问题及时理清线索。让学生学会筛选资料、选择重点词句) 2、(将答案板书)你们从板书中发现了什么?(设计说明:形象直观的板书,最容易帮学生理清线索,轻易突破重难点。还可以让学生借助板书上的提纲,练习复述故事。) |
绝大部分学生能决绝这三个问题,并从板书中发现线索,突破重难点。 |
|
四 |
挖掘品质拓展延伸(5分钟) |
1、在小蝌蚪找妈妈的过程中,你从它的身上学到什么?(设计说明:让学生学会概括提炼,回应课题。) 2、你还从课文中了解到些什么?(设计说明:拓展延伸,深度挖掘,发散思维,各有所获) |
部分学生能说准确,只要能有所得,有所言,就是一种收获。 |
|
五 |
作业 |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关于青蛙和蝌蚪的故事,请上网或借助其他途径获得,并将你的所得告诉你周边的人。(设计说明:拓展延伸,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特别是将所得与别人分享时会更快乐。) |
|
板书设计:
大大的脑袋,灰黑色的身子,
甩着长长的尾巴
小蝌蚪
几↓
天↓
问鲤鱼阿姨→→→→问乌龟→→→→→→→→→→青蛙
小蝌蚪→→→→长出两条后腿→→→长出两条前腿→→→→→尾巴变短了→→尾巴不见了
教学反思:
层层铺垫,只为那激情火花的迸发
——《小蝌蚪找妈妈》教学反思
本组教材主要是向孩子们介绍各种科学常识,孩子们较有兴趣。夏天的时候,孩子们经常能在周边小区的池塘边、小溪里看到各个阶段的蝌蚪形象,比较清楚蝌蚪和青蛙的样子。青蛙蝌蚪虽然经常见,孩子们也对它们充满好奇,但对它们却知之甚少。因此想借助这篇生动形象、故事性强、图文结合、比较吸引学生的文章来增强大部分孩子对科学童话的兴趣,产生更强烈的保护蝌蚪青蛙、保护大自然的意识。
另外,这是一节家长开放日的语文展示课,我也想借助这篇课文向家长展示孩子们平时的学习过程,想让他们知道自己孩子对生字的掌握情况,查找课外资料的能力、课外阅读的情况及课外阅读量在班中的排名情况,让他们清楚自己对孩子学习的重视程度。
因此,我使用抢读法(一年级的小孩比较喜欢表现自己,这种方法课堂氛围好,也较吸引学生),以抢读的方式玩“泡泡龙”游戏;使用抢答法(紧张刺激、学生高度融入,能较好的检查学生汉字、拼音的掌握程度),以抢答的竞赛方式玩“砸金蛋”游戏,来解决课文中的生字词及会认读的字,让孩子们在玩乐中轻松掌握字词,为课文的学习做好铺垫。
接着就是感悟文章。我又先从“解读课题”入手,让孩子们了解蝌蚪和青蛙的长相;对“小蝌蚪是如何找到妈妈的”这个问题产生兴趣。再图文结合,在朗诵中感悟,在朗诵中突破重难点,了解小蝌蚪在找人了解自己的妈妈、到最终找到妈妈的过程中身体所发生的变化。
由于这篇文章主要以对话为主,小蝌蚪形象活泼可爱、聪明勇敢,其他的动物形象也和蔼可亲、乐于助人,非常适合孩子们进行表演读,模仿起动物们的表情动作,孩子们更感兴趣。所以我关键是引导孩子们揣摩小蝌蚪每次向别人询问时和询问后的心情,体会着它的欣喜、着急,不知不觉间孩子们自己也变成一只蝌蚪,在努力地寻找着妈妈。这样,孩子们的感情就得到了充分的升华,特别是每一次的朗诵,在得到我恰到好处地表扬与指导后,变得更精彩、更投入。这也是我自我感觉最成功的地方,因为我和孩子们能做到:在图文结合中朗诵课文,在朗诵中深入理解人物心理、感受人物品质,一气呵成,从而轻易突破重难点。感觉真好,自己上课时也觉得畅快淋漓,与孩子们一起快乐着、享受着。
最后布置学生上网或借助其他途径了解更多关于青蛙和蝌蚪的故事,并将所得告诉周边的人。这是进行拓展延伸,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达到让学生产生更强烈的保护蝌蚪青蛙、保护大自然的意识的目的,同时也让孩子们感受到将所得与别人分享时的快乐。
总的感觉:课堂上必须确定一个明确的目标,只有当自己设计的环节层层铺垫、层层推进,到最后自然而然迸发出应有的激情时,才能感受到那种痛快淋漓的快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