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2013-05-06 22:34:31)
标签:

教育

分类: 教学设计

【解构课程】

司空见惯   “?”不断发问 ———— “!”得出真理               提出观点

洗澡水的漩涡    为什么            与地球自转有关                   

紫罗兰的变色    是什么            制成石蕊试纸                  论证观点

睡觉时眼珠转动  有什么关系        测量做梦次数、长短                

 (见微知著) + (追根求源)  +  (锲而不舍)                   总结观点

 

【定准目标】

1、学情分析:这是一篇议论文,学生对此比较生疏。小学阶段学生接触议论文,不宜在文体知识上做过多讲解,尽量少用术语。课文中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都是说理论述的句子,难以理解,要联系上下文,联系课文中的具体事例来理解,把抽象的道理做形象化的理解。

2、设计思路:课文在写法上的主要特点就是用具体的事实说明道理,这也是本单元的一个语文学习重点。在前两课的学习中学生已经有所认识,这一课的教学不仅要让学生进一步认识这种写法,还要求学生能仿照课文的写法写一段话。所以第二课时安排了一次小练笔,在此过程中,要重视写完后的交流评价,评议的重点是描述的具体事实是否能证明观点,对具体事实的描述是否能突出重点。

学生对一些相关的科学知识可能知之不多,可能会对课文中涉及的一些科学知识提出疑问,对这些科学知识的理解,一是可以让知识面广的学生来解答,二是老师可以简单地介绍,但不花太多时间。

3、教学目标:

(1)学会“澡、械”等5个生字,正确书写“诞生、洗澡、漩涡、花圃、逆时针、司空见惯、无独有偶、见微知著、锲而不舍”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摘抄对自己有启发都语句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认识凡事多问几个为什么的重要性。

(4)体会文中语言生动、准确的特色,学习用事实说明道理的写法。

4、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认识凡事多问几个为什么的重要性。

难点:体会文中语言生动、准确的特色,学习用事实说明道理的写法。

5、教学时数:两课时

 

【确定学法】

1、迁移法:通过一个事例的学习总结出方法,自学其他事例;

2、实践法:讲与练相结合,课堂有效指导。

 

【明确教程】

      

检查预习

学法范学

用法试学

读记字词

速读课文

事例导学

示范助学

点拨自学

检测反馈

举一反三

 

【推敲细节】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习生字新词,理解词语,把课文读通读顺。

(2)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理清课文的写作顺序。

(3)摘抄对自己有启发的语句。

教学流程

教学进程

【反馈成效】

教学活动

一、

理解“真理”

导入新课

一、理解“真理”,导入新课

1、板书课题,请学生谈谈对“真理”的理解。

2、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课文,看看通过学习,我们会有哪些新的认识和收获。

设计说明:明确什么是真理,进而导入课题,由熟知到未知,形成自然过渡。】                       

 

 

 

谈话激趣,学生兴趣盎然

教学活动二

检查预习初读感知

二、检查预习,初读感知

1、检查字词读音。

2、解释“见微知著”,导入新课。

设计说明:检查预习,注重课堂反馈,顺应学生的思路开始对文本的学习。】                       

学生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体会其表达效果。

教学活动三

细度感悟理解含义

、细读感悟,理解含义

1、浏览课文:为了说明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课文列举了哪些故事。

2、在这三个故事中,你最感兴趣的是哪一个?

(1)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学习其中一个事例,填写表格。

(2)在这个事例中,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地方?为什么?

(3)总结学习第一个事例的具体学习步骤。

3、按步骤分组学习其它两个事例,继续填写表格。

全班交流学习体会,在交流时注意以读为主,读悟结合。

4、对比阅读三个故事,感悟发现写法特点。

(1)对较表格,同桌交流。

(2)师生交流,总结发现:三个故事的写法是相同的,都是先写发现问题,再写研究问题,最后写解决问题,发现真理。

(3)三个故事写法的共同点,课文的哪个自然段为我们进行了总结?(第二自然段)

重点引导:这里的“?”号和“!”号,它们代表的是什么?(科学家的疑问和寻求到的真理。)你感觉采用这样的符号有什么好处?(用符号代替语言更能让我们形象的感受到由问题到真理的过程。)

设计说明:关注学生感知课文的兴趣点,采用对比阅读法,架设三个科学事例之间的联系性,引导学生初步感受三个科学事例表达的共性。】

 

 

能准确概括文章主要内容,能抓住要点,确定文章的叙述顺序,并能体会其表达效果。

 

 

 

 

 

 

 

 

 

 

阅读时,能正确把握语句中重点词语的意思,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教学活动四

课后作业巩固提升

四、课后作业,巩固提升

1、摘抄对自己有启发的语句。

2、通过各种途径查阅相关资料。

能围绕一个研究问题,学习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进行探究性阅读。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引导学生认识到凡事多问几个为什么的重要性。

(3)体会文本语言生动准确的特色,学习用事实说明道理的写法。

教学流程

教学进程

【反馈成效】

教学活动

一、

回顾旧知

导入新课

一、回顾旧知,导入新课

1、作者通过这篇文章要说明一个什么观点?。

2、作者是用哪些事例来说明自己的观点的?

设计说明:由课文中心出发,进而导入课题,由已知到未知,形成自然过渡。】                       

 

通过阅读,学生能体会文章所表达的中心。

教学活动二

回读故事品读感悟

二、回读故事,品读感悟

1、回读三个故事,感受发现真理的过程

(1)科学家们凭借着什么在这漫漫的长途中寻找到真理?

(2)你能透过事例中的语言文字找到答案吗?

2、领悟“!”所蕴含的情感。

设计说明:引导学生充分地体会科学家们获得真理后的感受。】                       

 

激发学生对发现真理的强烈情感。

教学活动三

再读全文

体悟写法

、再读全文,体悟写法

1、课题与讲述的三个故事有着怎样的联系呢?读了三个故事,你对课题又有了怎样的认识?(同桌讨论交流)

2、师生交流,小结:作者运用三个具体的故事证实了“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道理,让我们更加信服作者想表达的观点。这是一种很重要的写作方法,是今后同学们学习议论文经常见到的写作方法。(板书:用具体事例说明道理)

设计说明:学习写作方法,实现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的有效结合,让阅读为写作服务。】

 

 

 

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写作方法。

教学活动四

课堂练笔

拓展延伸

四、课堂练笔,拓展延伸

1、出示观点:团结就是力量。请学生谈谈我们可以通过哪些事例来说明这个观点?(请学生自由谈)明确事例的搜集可以来自于生活、书籍、网络、亲历……

2、出示写法借鉴,明确写作方法:用具体事例说明道理是一种常见的写作方法,就是通过列举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来说明观点、说明道理。俗话说“事实胜于雄辩”,典型有力的具体事例能增强文章的说服力。作为典型事例的来源,可以来自生活,也可以来自书籍……在描述时,要紧扣所要说明的观点,做到描述严谨、重点突出。

3、出示几则格言,请你们从中选出一则熟悉的,然后仿照课文的写法,用一两个具体的事例来说明这个道理。

4、请学生读小练笔,共同评议。

5、师生小结。

设计说明:由读到写,迁移延伸。】

学以致用。

 

谦受益,满招损。

失败乃成功之母。

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板书设计】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不断发问    ————    “!”得出真理             

      (见微知著) + (追根求源)  (锲而不舍)

(板书据学生回答而定)

   

【教学反思】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是一篇新课文,又是一篇议论文,我是第一次拿这样的课文来上教研课,在设计时思考了很多,怎样用一个新颖的导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怎样把观点的含义阐述清楚?又如何把握对议论文这种题材的渗透?又怕这样的文章上起来枯燥无味。没想到一堂课上完,效果还不错,综合同事们的意见和自己的感受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反思。

    1、以“?”拉直变成“!”为本堂课的主要线索,一步一步引导学生理解了“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含义,了解了科学家的科学精神,教学设计很新颖,教学思路很清晰,教学语言很精练。

2、紧抓事例,理解观点,感悟精神,能举一反三,对课文的学习落到了实处。

3、注重了学生的拓展训练,搜集了很多类似的事例,进行了仿写练习,帮助学生初步了解了议论文这种体裁。

4、对议论文这种题材渗透得不够,主要体现在由于时间不够,仿写没有进行必要的指导,只作为作业布置了,在板书上也没有体现本文的写作特点。

5、在细节上还要注意。如:在学完科学家的精神之后,应用激励性和启发性的语言鼓励学生在生活中注重观察,敢于发问为今后找到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