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乡愁:邵阳米酒

标签:
邵阳宝庆米酒腊肉小烧 |
分类: 心灵之约 |
米酒是湖南邵阳一带老百姓喝的一种自制的粮食酒。后来发现,在贵州凯里、黔东南苗族聚居区及云南哀牢山彝族聚居区,老百姓也爱喝这种酒。
反复查阅,发现“米酒”的概念比较宽泛。就是在湖南,很多地方叫的“米酒”,实际上是指用糯米酿制的“甜酒”,与我老家湖南邵阳一带所称的“米酒”并不是一回事儿。原来,由“甜酒”到“米酒”还差一个程序,那就是“烤酒”。湖南邵阳一带老百姓喝的“米酒”,在书面上叫作“小锅酒”或“烧酒”,成品酒习惯上也称“小酒”。敢情!“炒个小菜,喝点小酒”就是这么来的。
湖南不少地方俗称的“米酒”即“甜酒”,制作工艺比较复杂:一般是将新鲜的糯米洗净,先用清水泡一宿,然后在蒸锅上铺上屉布,放入糯米,大火蒸。大概等20分钟的样子打开锅盖。然后将糯米搅散,洒入一小碗清水,盖上锅盖继续蒸20分钟。然后将蒸好的糯米盛入干净的锅中,加入矿泉水拌匀。加入矿泉水的糯米要搅拌散热,让温度降下来。待温度降到32度以下(25度以上),倒入酒曲,充分搅拌均匀。将拌匀的糯米稠饭装入干净的容器中,用食品保鲜袋或干净的白布包住瓶口,扎紧密封,进入发酵程序。发酵头几天要透透气。发酵初期能看到很多气泡上窜,八、九天后,酒体分层,糯米下沉,表面发酵基本结束了。将酒糟过滤掉,得到的就是糯米酒,即“甜酒”,在我老家叫“酒胡子”,喝起来甘甜可口。但这种酒喝多了,也容易在不知不觉中喝醉。
湖南邵阳一带老百姓喝的“米酒”,主要原料是大米,也可用大麦、玉米、高梁甚至红薯等。酿造的过程分两个阶段:一是捂酒饭。将备好的原料粮浸泡透心或煮熟,摊开,晾凉,撒上酒曲并搅拌均匀,然后装入瓦罐或专用的小酒窖内,封盖发酵;二是烤酒。蒸烤是中心环节,故称酿制烧酒的过程为烤酒,又因蒸烤是在家庭小作坊中以小灶、小锅来完成,故叫“小锅酒”。烤酒器具有大、小铁锅各一口,木制酒甑一只,酒漏一个,引酒管一根,贮酒器一个。以上各项准备工作完成后,加火把水煮沸,使强烈的蒸气上升,把酒饭内的酒气蒸出上升到大锅底部,快速凝聚为酒液,滴落在酒漏里,再顺着引酒竹管流到贮酒器内。
“小锅酒”醇香爽口,清心提神。但由于自酿的米酒不像酒厂一样有分离甲醇的设备,所以在酿酒过程中除了乙醇还会有少量的甲醇产生。但处理起来并不复杂:可以根据乙醇和甲醛的沸点的不同,将酒在90-100度的热水中烫一段时间再饮用即可。
在我的老家湖南邵阳一带,一天劳作之后,晚上,男人们坐在饭桌旁,就着小菜喝着米酒,或谈天说地,或说着白话,或看着电视,那应该是老百性一天最安逸的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