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深报道:记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教授陈衍景先生

标签:
陈衍景北京大学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科学家成矿理论 |
分类: 纵深解读 |
编者按:2015年2月,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教授陈衍景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有关陈衍景教授,这一年陈衍景教授被提名为科学中国人2015年度人物能源矿业领域候选人时,“提名理由”中有这样一段表述:他长期耕耘在矿床教学、科研一线。发现23亿年环境突变和成矿爆发事件,促使国际地科联增设23亿年为成铁纪与层侵纪分界;提出了新的热液矿床分类方案和鉴别标识体系,取得系列性研究创新;创建了系统的大陆碰撞成矿理论,推动了找矿突破和矿山增储。相关研究已成为当前国际研究热点,提升了勘查效率和教学科研效果。培养硕士、博士、博士后共计百余名(含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1人,国际矿床地质协会青年科学家奖首位亚裔获奖人),为教育科技事业和社会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1998年获教育部优秀跨世纪人才,2004年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2006年任“973”项目首席科学家。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论著200多份,被SCI收录百余篇,他引4千多次;曾8次获省部级二等奖以上科技奖励。2009年,获得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
陈衍景教授总是在忙。
第一次约访时,正在新疆西天山做库茹尔等金矿地质考察,指导勘探工程部署。第二次约访时,陈衍景仍旧在河南嵩县前河等金矿做深部找矿潜力考察。第三次、第四次、第五次……
陈衍景,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2015年,他主持完成的“大陆碰撞成矿理论的创建及应用”获得2015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2016年,他主持的《古元古代大氧化事件及成矿响应研究》获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
长年在野外考察,陈衍景的皮肤是黝黑的。他个头不高,说话时常常发出爽朗的笑声,思索时眉头紧皱,一脸愁容。他的相片,多半是与一行人在泥地或山区合影,或者戴着一顶红色安全帽在矿井考察。看上去,他像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工人。
老一辈地质学家的启蒙
1980年,中国迎来了恢复高考制度的第4个年头。那时,刚参加完高考的陈衍景在学校的组织下观看了一场电影《李四光》。他回忆道:“电影主要记录了李四光的生活和工作片段,找矿工作的艰辛,发现矿床后的兴奋。”在李四光的感染下,陈衍景第一志愿考取了南京大学地质系(现为地球科学系)。
从小生长在平原地区(山东省定陶县),陈衍景很少见到石头。他乐呵呵地说道:“打麦场里能见到的石磙都是花高价钱买回来的,要是见到一块石头,我还把它捡回家呢!”
上大学之前,陈衍景对地质没有一丁点儿了解。听老师说从事地质研究还有野外补助,他十分满足,“对于我们家庭困难的孩子来说,不仅能够挣工资,还能挣野外补助,我觉得很不错了”。
野外考察常常伴随着跋山涉水、风餐露宿,其中的艰辛连外行人也略知一二。在陈衍景看来,这些都不是事儿,“农村长大的孩子没有辛苦一说,没活干的时候才害怕呢”。
恢复高考后,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氛围充溢着整个南京大学。难得的求学机会使得陈衍景更加勤奋。由于经常通宵加班,他总是和楼道管理员关系要好。
“他们在清楼锁门时,允许我留在办公室,还会给我烧一瓶开水,甚至带点吃的。”这份善意陪伴他度过了那段青葱岁月,如今回想起来,他的脸上仍旧洋溢着温暖。
“我认为自己还是比较勤奋的,我的老师们从未批评过我懒惰,都劝我注意休息和身体,我很感激、很知足了。”说完,办公室里又响起了一阵爽朗的笑声。
“刚入大学时,著名矿床学家徐克勤院士给我们做专业介绍,因为自己没见过山,加之先生的南方口音,我基本上啥也没听懂,只听懂一句话,‘国家的需要就是我们的研究方向’。”
老先生这句话陈衍景至今记得十分清楚,几十年的科研生涯使得他对这句话有了更深的理解,“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觉得国家需要是科研工作的另一个更强大的动力。”
他举例说道:“国家需要原子弹的时候,那么多科学家转行,进行攻关,很快就造出来了。国家需要石油时,那么短的时间内把大庆油田找出来了。我到现在还是秉承这个观念。”
时光荏苒,陈衍景已从事矿床研究30多年,皱纹早已悄悄爬上了他的眼角和额头。按照他的话说,“我是干一行爱一行,越干兴趣越浓,感情越深”。
将“大陆碰撞成矿”进行到底
大陆碰撞是指两个大陆岩石圈板块之间的挤压造山作用。在世界范围内,我国的大陆碰撞造山带最丰富、最宏伟、最典型、最复杂,是我国地质勘查的主战场,也是研究大陆碰撞成矿的最佳野外实验室。
古老的大陆碰撞造山带一般都经历了碰撞前、碰撞期和碰撞后的3期构造演化。20世纪,国际主流观点认为大陆碰撞不成矿。
在南京大学攻读博士期间,陈衍景发现秦岭地区大多数矿床都是130百万年前形成的。但这些矿床要么被认为是古秦岭洋板块俯冲的产物,要么是古太平洋板块俯冲形成。然而,古秦岭洋俯冲在200百万年前就已结束;古太平洋与秦岭相距1000多公里,不可能俯冲到秦岭之下。
这两种解释始终不能让他信服。他认为,“两种解释都不切实际地舍近求远了,要么在时间上求远,要么在空间上求远。洋盆闭合完之后,刚好就是大陆碰撞,这不仅与秦岭矿床形成时间吻合,也在空间上一致。我就用大陆碰撞成矿来解释”。
与国际主流观点背道而驰,陈衍景并没有惶惑不安,反而十分兴奋。“我觉得这是机遇,许多地质、成矿问题等待着大陆碰撞成矿理论去解释,学科空白也需要填补,是变我国地质特色为学科发展优势的契机。”
于是,陈衍景全身心地投入到相关研究之中。他发现我国和世界众多大陆碰撞造山带的大规模成矿与碰撞造山作用具有时空一致性,并逐步创建大陆碰撞成矿理论,阐明了大陆碰撞过程中的成矿机制、类型和特征,为找矿预测提供了一套不同尺度的成矿模式。
由于找矿预测效果显著,博士还未毕业的陈衍景就开始被邀请到生产单位讲课,日积月累,竟已超过了200多次。
然而,大陆碰撞成矿理论要被国际学术界普遍接受,实在困难。陈衍景深知这一点,“国际上已经有了碰撞不成矿的观点,我的观点意味着对前人的否定。人家能允许我发言、争论,我就很感激了”。每次在学术讨论会上,他都做好了面对指责与批评的心理准备。
是金子总会发光。现在,国内外同行都已基本接受了碰撞能成矿的事实,认可了大陆碰撞成矿理论。该理论被翟裕生院士等编入《矿床学》,被Pirajno教授称为“Chen’s CMF Model”长篇幅编入《热液矿床学》,改变了国际矿床教材无中国人提出的成矿模式的局面。
“我读研究生的时候,就想着什么时候能有中国人提出来的成矿理论和模型进入到国外教材,所幸的是外国人给我们留下了这个机会,而且被我们抓住了。”
热爱事业,忠于职守
“1992年12月18日,我正式到北京大学报道,迄今已逾23年。我始终认为,作为第一学府的北京大学,获得了太多的资源、荣誉和社会尊重,承载着太多的期望。我作为北大的老师,必须以榜样的标准来要求自己,勤奋认真地工作,做出高水平成果,培养出一流人才,唯此方可回报国家和社会给予我们的经费、机会和期望。否则,就无意中沦为社会的罪人。”
陈衍景严格要求自己,也严格要求学生,他总是注重培养学生的基本地质功底。无论是野外观察、采样,还是实验室制样、分析测试,他的学生都做得非常出色。按照他的话说,“规范训练,决不打折”。
谈起陈衍景,学生们都对他肃然起敬,他对矿床地质的热爱和付出潜移默化地感染着每一个学生。
陈华勇研究员是他在北大较早培养的本科生和硕士生,现为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SGA副主席,今年刚获得了ICGA大奖,这是首位亚裔学者获得该奖项。
他们师徒二人都是国际矿床领域最富影响力期刊OGR的副主编。陈华勇曾专门撰文表达了对恩师的感谢,“认识陈老师将近20年,我人生的每一步都有他鼎力相助,最让我从内心敬佩的是他在科研上的闯劲和严谨”。
陈衍景认为,“从事研究工作,需要意志和毅力,耐得住寂寞,要不怕吃亏,不怕被否定。我的很多工作或认识,不等别人否定,我自己就否定了。对于今天来说,已经发表的东西都属于前人的或过去的成果,新的研究要站在所有前人成果的基础上,那才可能是创新。如果我总是活在昨天的思想和成果之下,那今天就等于是白活了”。
创新,或者涉及根本的创新,总是会为人类社会进步带来推动力。而在被承认之前,无数像陈衍景般执着的人为之付出了心血和汗水,甚至生命。
曾经多次遭人误解,遭遇不公,“痛苦程度不亚于小时候的挨饿受冻”。如今,他已释然。“有时候受点挫折是财富,是历练,积累多了,才有能力做出重大创新成果。”
采访结束时,陈衍景重新添了一杯茶,烟雾缭绕中,他静静的面庞给人一种平和之感。“一蓑烟雨任平生,也无风雨也无晴”,也许这是对他一生执着追求的最好诠释。面向未来,他的目标是“跟上国际最优秀矿床学家的步伐,不掉队,当好年青学者的人梯”。
相关链接:
人物经历
80~90年在南京大学地球科学系攻读学士、硕士、博士学位;90年12月~95年3月先后在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和北京大学地质学系做博士后;95年留任北京大学地质学系副教授,98年遴选为教育部优秀跨世纪人才,99年起受聘北京大学A类(教授类)岗位;01年12月-02年11月在澳大利亚国立大学访问学者;03年起受聘为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百人计划研究员、成矿动力学重点实验室主任,博士导师。
现为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973项目《华北大陆边缘造山过程与成矿》首席科学家,主要从事区域矿床学研究和教学,主讲课程有《板块构造与成岩成矿地球化学》、《矿床学》、《区域成矿学》、《现代成矿作用原理》等。累计指导学士论文28篇,指导硕士生30余人,指导和协助指导博士生14人(含加拿大Queens大学和中国地质大学各1人),博士后9人。兼任中国区域协会自然资源专业委员会主任,英文版地球化学等4种杂志编委。
学术成就
此外,将地体构造的概念运用于早前寒武纪研究,确定华北南缘的块体构造格局和地质、成矿差异;将花岗绿岩地体划为O型(始洋型)和C型(始陆型)两类,提出O型地体有利于金矿化;在登封地区发现了石牌河不整合,解体登封群和太华群;在国际前寒武地层分会增设23亿年分期界线之前,提出23亿年地质环境灾变的存在;借助配位化学的软硬酸碱理论,建立了沉积物稀土地球化学演化的氧化还原模式,指出沉积稀土铁建造只能出现在23亿年以后。
以上成果被大批学者接受和引用,其中,31篇第1作者论文在99-03年被SCI他引87次。曾6次获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以上奖励,个人获茅以升青年科技奖。2015年独立完成的《大陆碰撞成矿理论的创建及应用》获得2015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2016年,《古元古代大氧化事件及成矿响应研究》获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
研究领域
2.23亿年前后地质环境突变的地球化学响应和记录,23亿年环境突变事件对成矿作用和生物演化的影响。
3.金、银、铜等矿床的找矿评价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国金属矿床形成与分布规律研究。
其它媒体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