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播报:中央党校的楹联有何深意?

标签:
中央党校楹联何毅亭解读《学习时报》 |
分类: 最新报道 |
一本专门介绍与解读中央党校校园内楹联的新书---《中央党校楹联浅释》,即将由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出版发行。这本书由中央党校常务副校长何毅亭教授亲自作序,中央党校厅局级干部65期进修班学员赵腊平编著。
该书共15万字,装祯设计考究,铜版彩色纸印制,每篇文章都配精美配图,整体感觉赏心悦目。主要内容分成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简单扼要地介绍了有关对联(楹联)的基本知识,包括对联的来历、历史、分类、来源、规则、韵律与欣赏等,为您阅读第二部分做些铺垫;
第二部分,集中解读中央党校校园内的25幅楹联,包括这些楹联的出处、作者、书者、背景、含义、故事、趣闻以及现实意义。读了这部分,您再去观赏中央党校校园内各处的楹联,您会有豁然开朗之感;
第三部分是拓展阅读,其中包括对中央党校校训“实事求是”和办学之本“为人民服务”的解读,收集了中国古今楹联中的经典之作。
到过中央党校的人都知道,中央党校紧凑而优雅的校园内,环掠燕湖及至周边,散布着鉴水平云、罔极阁、敷山亭、敞轩、秋观楼、听雨轩、留筠馆、正蒙斋等错落有致的仿古建筑,这些建筑的门柱、檐柱、抱柱、门屏上等荟集了楹联、匾额、雕刻等诸多优秀的传统文化艺术形式,而当中的楹联更是引人瞩目。
悬挂于中央党校校园各种名刹或仿古建筑的楹联大概有25幅,都是由中央党校邀请国内一流甚至顶尖极的书法家亲笔书写的。楹联的来源或出处有二:一部分是书法家的原创作品;大多数是从古今的经典名联中精心甄选的,或出自于历代大师的手笔,或来源于集句、集字或摘句联,但果敢借鉴却不简单模仿,大胆吸收却不照搬套用。也就是说,选用的这些经典楹联,内容与形式既考虑了党校与别的院校在定位上的不同,也考虑了与其依托的亭台楼阁的建筑风格及周边环境的协调与和谐。特别是将合适的经典楹联安置于合适的位置与载体,既彰显了继承,又突出了个性,让人感觉天衣无缝,情景交融,浑然天成,妙趣横生。
众所周知,对联是我国民间一种喜闻乐见的文学形式,它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群众基础。“对联”有雅俗之分。“楹联”是可以挂出来欣赏的对联,是在特定的情境下, 作者充分运用自己的学识,抒发独特情感而创作的作品。“楹联”是“对联”中的极品,优秀楹联属于艺术范畴。
从内容上来看,中央党校的楹联,大都对仗工稳,文字凝练,含意深厚,富有哲理,积极向善、正能量弥足的上乘之作:有的直陈胸臆,抒发志存高远的人生理想;有的月明风清,表现对泰然淡泊、超乎物外的安静生活得向往;有的机敏睿智,妙语连珠,足见作者的横溢才华、独具匠心;有的纵横捭阖,驰骋古今,坦露出撰写者壮心不已、气贯长虹的豪迈与激情;还有的浅吟低唱,轻歌缓曲,流露出马蹄声碎、戎马倥惚之后的恬静、悠闲……总之,这些楹联风格各异,特色鲜明,赏心悦目,耐人品味,催人上进,让人流连忘返。
楹联文化堪称中央党校校园文化百花园中的一枝别具特色的奇葩。“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从这个意义上说,到中央党校来进修或深造的各级领导,都应该抽空好好地领略与欣赏一下校园里的那些楹联,真正了解这些楹联,并读懂其中蕴涵着的丰富的思想内含,达成古为今用,以文教化,内融于心、外化于形的目的。
2015年9月至12月,本书作者赵腊平同志到中央党校参加了为期3个月的进修。学习之余,漫步校园,他为校园内无处不在、风格各异、独具特色的楹联所吸引,并对其内容发生了浓厚的兴趣,特别是那些不太熟悉的楹联,内心萌发出一种寻根溯源、刨根问底的冲动。比如,这些楹联的出处是哪、有什么背景,有什么含义,等等。于是,受好奇心驱使,他开始查阅有关的书籍,并利用网络进行搜索。没想到这样一来,便一发而不可收。于是,他尝试对几幅原本认为很难理解的楹联进行诠释,并将稿件发给中央党校机关报《学习时报》选用。没想到稿件发出后,很快收到了该报综合文化版编辑龚克老师的回复,并得到他的鼓励,稿件很快在《学习时报》刊出。直到在党校三个月的学习结束,赵腊平同志已在《学习时报》发表四期解读文章,共解读了九幅楹联。这些解读的文字除受到学员们的欢迎外,也被《半月谈》网、《光明日报》网、中国社会科学报网、江苏大讲堂等有影响的官方网站转载。
从中央党校进修班毕业后,应《学习时报》的邀请,赵腊平同志继续利用业余时间对其余的楹联进行解读。与此同时,根据中央党校领导的指示,着手将这些解读的文字进行进一步的整理、加工、修改,并收集相关的素材,以便结集出版。